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北印» 摄影世界:何劲松:我们共同的“脸谱”

摄影世界:何劲松:我们共同的“脸谱”

信息来源:摄影世界|发布时间:2016-03-01|文:闻声


    何劲松也关注家族遗传基因对面貌以及家庭文化的影响。

    与加拿大摄影师乌尔里克·柯莱特(Ulric Collette)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不着眼于通过对比让观者看到"像或不像",而是试图为家庭成员描绘一个共同的"脸谱",通过叠合的方式让读者感到,每幅作品中的这个人既像家族中的每个人,又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人。


让"神奇的1%"可见

    《家族基因》是何劲松硕士毕业作品,不过,这并不是他最初的想法。接受了6年艺术类摄影教育,当代摄影观念影响着他,比如王庆松、王宁德、刘铮、荣荣等当代摄影家的作品;因此开始着手时,他的创意主要集中在当代观念摄影的框架中。不过,爷爷在2013年的突然离世改变了他的初衷。"爷爷去世后,我才发现,几乎找不到爷爷生前的照片,而我学习摄影这么多年,给家里人拍的照片太少了。"他说,从那一刻他决心要把自己的毕业创作拉回到"家庭"主题。


    一次偶然机会,何劲松了解到 "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2008年1月启动,由中英美德等国科学家共同承担研究任务——编者注),这个国际计划旨在绘制一张几乎覆盖全人类的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从而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据专家指出,任何两个人在基因水平上有99%是相同的,只有1%或者更少的基因组序列因人而异。但就是这极少的差异让每个人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这让何劲松对"神奇的1%"产生了兴趣,由此萌生用影像来表现独特1%基因组序列的想法。

    何劲松说:"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一个家族中,我们有着其他人所不具备的1%相似性,一个家族的基因演变和传承体现在家庭成员的身体特征上,面部特征尤为明显。那么以每个家庭为单位,分别拍摄家庭成员的肖像,就能够让那1%可见,看清楚自己家族迁徙的轨迹。"

家庭"视觉符号"

    何劲松的拍摄对象是自己的家人,使用仙娜4×5大画幅相机拍摄每个人的正面肖像,然后扫描处理,在电脑中叠合同一家庭中不同成员的肖像,让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面部特征凸显在画面中,不同的面部特征则相对模糊。不同人物由于面部的准确叠合,形成一个"全新的人物",成为一个家庭的"视觉符号",以此来表现家族遗传基因的相似性。

    从2014年春节期间开始,何劲松用4个月完成这组作品。这4个月,何劲松有很长时间在路上。因为有些亲戚生活不在一座城市,不同家庭"凑齐"成员时间也不一,他就需要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其他地区。这也给项目造成不小困难,甚至影响成品是否能完成。由于北方和南方温湿度差别大,再加上长时间路途影响,何劲松在冲印时发现部分胶片粘连,分开它们非常费劲。解决办法只能是用温水泡粘连的胶片,再慢慢撕开,撕开后还是会有伤痕,只能用宣纸或者毛糙的白纸叠在胶片露白的地方,进行放大。不过,放大后还是有些照片无法挽救,只能重新拍摄。

    拍摄肖像,有经验的朋友们大概都会同意,合影要比单人照片难拍,既要照顾到背景,又要照顾到每个人的表情和姿态。但对《家族基因》这组作品来说,拍摄单人肖像却更复杂。因为何劲松在拍摄前便想好了这组照片的最后形式是多底合成,要让每个人身体和面孔影像尽量贴合在一起。但家庭成员,特别是大人和小孩之间身高、体型、脸型大小差别较大,让他们的肖像呈现在胶片上的相同位置,就需要不断调整位置。而且,大画幅相机的对焦方式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中小画幅相机,使得每次调整都要花费较长时间。


    为了保证准确叠合,提高效率,何劲松会在拍摄前选择一位身型和脸型适中的家庭成员,以他为标准,在大画幅相机的玻璃板上标出一个脸部五官的准确坐标,再让其他拍摄对象以这个坐标为标准在场景中进行挪动,安排拍摄位置。在冲印照片时,为了让整组作品统一,何劲松不得不舍去部分背景元素,突出拍摄对象的面部信息,以让画面更直观地表现主题。具体做法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画面尺寸,在纸板上按照这个尺寸镂空,以家庭中的一个拍摄对象为标准在放大机底座上标出五官的精确位置,再将成员的五官都对齐在这个位置后进行放大。

    何劲松的作品以喷墨打印的方式输出,不过,这样的呈现方式还有点让他不满意,那就是对于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仍不能直观描述。在成品中,他也尝试在大画幅胶片上打印每个家庭成员的影像,再用打印好的胶片制作成小册子,观众在观看时,可以慢速翻看每张胶片,又可以快速翻看套胶片,如同动画片的创作原理,更直观描述家庭成员的基因共性。

记住我从哪里来

    虽然何劲松的拍摄对象都是亲属,但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意图并不简单。大画幅相机对亲戚们来说是个新鲜玩意,而且为什么要把好好的肖像照片叠在一起让大伙认不出来每个人的模样呢?何劲松的策略是先给自己的父母解释创作意图,完成拍摄后,再由父母把操作流程和看到的效果转述给其他亲戚。在给每一个家庭拍摄时,除了单人照片外,拍摄一幅全家福,放大成20×20或24×16英寸照片后留给他们。拍摄全家福,是何劲松在设计这个项目时一早就做好的打算,希望给亲戚们留下有"实际价值"的影像。

    而全家福也是作品每张照片中的重要元素。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拍摄的是一个家庭,不仅每张作品都会出现被摄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何劲松还将所有拍摄家庭的全家福或合影照片摆放在拍摄场景中,再拍摄每个家庭成员。


何劲松

    何劲松说,自己是个顾家的人,拍摄《家族基因》,也是为了让自己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让自己记住对家庭的责任。他这样诠释自己的作品:"照片中的这个人既像家族内每个人,又不是其中任何一个。在重合的五官中看到这个家族基因组中特有的1%遗传基因,但对应在每个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家族成员脸上,呈现的是这个独特遗传基因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属性下的缩影,折射出每个人在家族中所处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转自《摄影世界》201602期)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