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声音» 杜艳平:人才提升 政策先行

杜艳平:人才提升 政策先行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3-12-24|文:杨蕻 王秀玲

 

 

    6月7日这一天,北京印刷学院一并推出印院发 〔2013〕19至22号四个人事工作方面的红头文件———《北京印刷学院北印英才选拔与培养办法》、《北京印刷学院北印学者选拔与培养办法》(以下简称 《北印学者》)、《北京印刷学院教职工在职进修培训管理办法(修订稿)》(以下简称《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和《北京印刷学院教职工校内调动及转岗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调动及转岗管理办法》)。是什么促使了文件的出台?文件与全体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有着怎样的关联?记者就此专访了人事处处长杜艳平。

 

  “规范管理,加强校内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提升,是四个文件出台的初衷。”

 

  近年来,北京印刷学院贯彻落实国家及北京市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尤其在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学校先后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万立骏,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何新贵,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义先、孙逢春、危岩、梅雪松等高端人才。截止2013年7月,共引进院士3人,长江学者4人。

 

  “注重校外高端人才柔性引进的同时,如何规范管理,加强校内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提升,一直是王永生校长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人事处必须思考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四个文件出台的初衷。”杜处长向记者这样介绍。

 

  2012年以来,北京市教委、教育工委先后出台了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实施意见》、《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关于实施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的通知》等文件,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城学者”培育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青年英才计划以及各类培训计划,从专项上予以大力支持,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契机。《北印英才》、《北印学者》应运而生,意欲通过政策层面的引导,扶持学校教师通过努力和积累,逐步达到北京市长城学者、青年拔尖人才、青年英才的标准。

 

  但是,仅仅是这两个文件,还不足以让全部教师受益,为了点面结合,营造一个“人人有目标、个个可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良性氛围,人事处修订出台了一个整体的人才提升计划,即《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并且,为了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保持人员合理有序流动,还配套出台了《调动及转岗管理办法》。

 

  “制定政策的时候,我们考虑得最多的还是教职工今后的发展。”

 

  记者认真比对了《北印英才》和《北印学者》两个文件,发现“北印英才”的基本申报条件中对学位和年龄有刚性指标,即硕士及以上学位,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而“北印学者”的基本申报条件中对学位要求提升到了“具有博士学位”,此外还必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那么,对于35至45岁之间的这个人群,是否就享受不到政策的激励了呢?

 

  对于记者的疑惑,杜处长解释说:“其实学校恰恰是希望更大地激励这个群体的教师。制定政策的时候,我们考虑得最多的还是教职工今后的发展。”

 

  杜处长说,35岁到45岁之间的年龄段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现有教师队伍中符合北印学者申报条件的人才寥寥无几。所以,希望35岁到45岁年龄段的教师们,在这期间通过不断的努力,完成副教授、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提升,达到申报北印学者的条件要求,进而能够申报成功北京市各类人才支持项目。

 

  而对于35岁以下刚刚入校的年轻博士而言,如果能够有一定的科研项目启动经费,支持其继续博士阶段的研究,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与“北印英才”衔接。杜处长说,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有所考虑。

 

  除此之外,杜处长还认为,新入职的年轻博士一到校就能立刻进入科研团队,找到科研方向,使其具有归属感对青年人才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当前人才引进工作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从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的角度绘制出一套人才地图,理清需求,统筹规划,以“高端人才引进”与“青年教师培养”为支撑,构建与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的发现、培养和引进机制。

 

  “只要教师有追求,就一定有发展的空间。”

 

  扶持教职工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北印英才》和《北印学者》两个文件上。《进修培训管理办法》的制定,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对原有的非教师系列和教师系列在职进修培训管理办法两个文件的修订和整合。其特点是增加了近年新出现的各种进修培训形式,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限制,比如行政人员和教师、教辅人员一样享有同等机会。“每个文件的制定都和学校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原有文件中的一些限制条件是出于学校特殊发展时期的特殊需要。考虑到当前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而且更多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限制条件要尽可能减少,让所有人都可以有提升和发展的机会,只要教师有追求,就一定有发展的空间。”

 

  记者注意到,在新出台的两个文件中,几乎涵盖了教职工可能涉及到的学历、非学历进修的所有类别。最关键的一点,学校对于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人员的资助力度大幅度提升,从原有的30%提高到50%,其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2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3万。不仅如此,专任教师还享受教学工作量第一年全免、第二年减免20%的保障条件,更加有力地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需要坐班的行政人员如有进修硕士博士学位的需求,可选择集中在寒暑假或者周末授课的硕士博士培养模式。

 

  当被问及文件中的报销比例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时,杜处长笑着说:“可能有些教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受益,当初去读博士硕士的时候还没想到可以报销这么多呢!只要拿到学历学位证书的时间在文件出台日期(也就是2013年6月7日)之后的,均可享受新文件中的报销额度。”

 

  “校内调动及转岗,是为了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出台《调动及转岗管理办法》,目的在于规范学校内部人员调动和转岗。学校里有教师岗、其他专技岗、管理岗、工勤技术岗不同岗位系列的划分。这里所指的调动,是学校内部同一系列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比如从校办秘书岗位到教学秘书岗位;转岗,是学校内部不同系列之间的流动,比如从校办秘书岗位到专任教师岗位。

 

  校内调动及转岗,是为了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此次出台的文件,对每个系列的聘任基本条件做了明确规定,由于辅导员比较特殊,因此在文件中也单独归类处理。转岗的条件基本与人才引进时各岗位系列的条件一致,目的是平等对待。

 

  文件中规定转专任教师岗必须在40岁以下,转辅导员岗位必须在35岁以下。这意味着已经35、36岁具有硕士学位还未考博的行政人员基本上失去转专任教师岗的机会。被问及此,杜处长说:“到底是定40岁以下还是45岁以下也经过了一番考究,其实很多学校已经完全拦断了行政人员转专任教师的可能性。出于人性化的考虑,学校还是希望向符合条件的行政人员提供转教师岗位的机会。但考虑到如果45岁以后才转教师,后期晋升副教授、教授的难度较大,这样可能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本人的后续发展。从这个角度考虑,将年龄条件限定在了40岁。”

 

  由于转岗带来的岗位系列变动,不同系列之间的工资待遇如何对应的问题,文件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而这是教职工在决定是否转岗时的重要考虑因素。杜处长说,这个标准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可能会在后期修订文件时进行补充完善,但目前依然按学校既定的方式执行。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