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要闻» 北印校报对话学校“学科建设”

北印校报对话学校“学科建设”

信息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3-11-20|文:杨蕻 王秀玲

     11月20日,北京印刷学院校报第314期二、三版以“明晰学科建设意义 解读顶层设计内涵 助力跨越转型发展”为题,与校长助理、研究生处处长张养志对话学校“学科建设”。  

明晰学科建设意义  解读顶层设计内涵  助力跨越转型发展

——与校长助理兼研究生处处长张养志对话学科建设

记者:杨蕻 王秀玲

    8月29日上午,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学科建设工作会在综合楼会议厅召开,王永生校长作题为《加强学科建设 突出顶层设计 助力跨越转型》的大会主题报告。报告首度剖析了学科建设中制约学校转型跨越发展的六大瓶颈性问题,首次明确了学科建设“小中见大”的发展策略和“小精尖”的发展定位。这在印刷学院历史上尚属首次。学校为什么要召开这样一个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又将对北印未来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校长助理、研究生处处长张养志。

    张养志处长与我们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长谈。在张处长看来,学科建设是一项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引领性的工作,就像一个哑铃的两头,决定着哑铃本身的价值,在学校向“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当中,学科建设至关重要。 

    8月29,北京印刷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召开。这是北京印刷学院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其召开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张处长说:“这是咱们学校办学以来,特别是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学科建设工作会,应该说这次会议既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动员令,也是风向标!转型发展是学校最大的改革,改革的主题是内涵建设,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科建设,改革的成效是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这次会议以后,学校将真正走向‘以学科建设统领各项工作’的内涵建设上来。”

    张处长认为,召开这次学科建设工作会有三个背景:一是学校的战略蓝图取得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同,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基本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明确了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到2015年,为把学校建成新闻传播学、设计学等一级学科,数字出版、数字媒体、绿色印刷包装等研究领域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工、文、艺、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传媒类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党代会后全校上下、行业内外对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充分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只有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才能契合学校发展的目标要求。2011年学校组织相关专家教授以“北京印刷学院学科建设与国家学科发展、行业发展的契合度研究”为题,专门对学校发展目标定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行性非常充分。在年初召开的2013年工作部署会上,王永生校长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进行了非常透彻的解读,三个关键词的内涵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清晰地展现在全校教职工面前,使大家更加明确了推动学校转型、特色和跨越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暑期学校领导班子务虚会上,进一步形成了“依托行业、内涵发展、坚持特色、开放办学、提高质量”的基本共识,这为学科工作会的召开做好了思想铺垫。二是传媒类学科体系基本形成,深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已经梳理,召开会议的主客观条件成熟。“十一五”以来,学校经过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学校形成了支撑办学特色的“传媒技术、传媒文化、传媒艺术和传媒管理”学科群;取得了覆盖学术型、专业型和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的学位授权类型;建立了融学术培养、德育教育和质量监控为一体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强化了“传媒类、应用型、行业性”的研究生培养定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取得突破。这些成绩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去年通过设计学、新闻传播学、美术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参加全国学科评估,客观梳理了学科建设存在的瓶颈性问题和今后努力的着力点。这些问题和努力方向需要提升到学校层面来分析,需要共同谋划去解决,需要广泛认同去消化。三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系列政策的实施,使会议的召开具有了政策基础。上级主管部门通过批复学校“十二五”规划,对学校创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发展目标,对“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充分肯定。这使学校转型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有了政策保障。在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面对需求加强内涵的进程中,学校必须全面部署学科建设工作。基于这三点,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的时机成熟,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期望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为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的转型做好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让全校上下树立学科思维,从学科建设的视角认识学校未来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把推动学校发展工作的举措集中到学科建设上来。二是进一步梳理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学科顶层设计和发展路径,做到学科定位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完全统一,使广大教师,尤其是各类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明确学校目标定位与学科层面“小中见大”的策略、“小精尖”的定位、“规范与跨越”的发展路径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积累学科特色和优势的方向,弄清楚学科建设与二级学院发展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三是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内涵和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次学科建设工作会上,毫不讳言学科建设中制约学校发展的六大瓶颈问题,这在以往的会议中比较少见。那么,六大问题是怎么梳理出来的呢?是否贴合学校实际?对于今后的学科建设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张处长认为,王校长在会议主题报告中分析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敢于直面问题,以问题为出发点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一种哲学的思维,体现了学校改革的勇气和转型发展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应该说,寻找问题、探究问题是一种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转型发展的合力。一般的学科建设问题的梳理是按照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来做的。而这次学校则有所不同,没有“唯学科建设论”,或者说,仅仅就学科建设谈学科建设,而是把学科建设放进学校办学55年的历史中来考量,放在国家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中来分析,同时结合学校学科建设现状,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统一,所以,“会议提出的六大瓶颈性问题非常切合学校实际,并且都暗含着出现问题的原因。”

    比如,学科建设先天不足、基础薄弱,是由非常规性发展路径导致的。常规发展路径是:专业的规模化发展促使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开展研究生教育。而我校是先通过政策性扶持取得硕士授权资格,以行业为背景开展研究生教育,在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感知学科建设。由于没有学科的积淀,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是以专业建设的思路指导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欠缺,建设过程规范性不足。所以,基础薄弱。

    比如,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短缺,是由内涵建设不足导致的。“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加强学科规范建设的同时,把学科建设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位点申请上,开展设立专业学位的论证和申报一级学科的准备。通过系统设计,把学科资源配置成7个一级学科和2个专业学位。申报成功后,随即论证并设置目录内外二级学科。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状况是“重学位申报,轻内涵建设”。内涵建设不足导致学科标志性成果短缺,有些重要指标处于空白状态,这在去年参加全国学科评估的结果中也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来。

    这次会议不仅找到了六大瓶颈性问题,并且把握住了六大问题出现的原因,便于“对症下药”。至于梳理这六个方面问题对今后学科建设的意义,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探究问题是学科内涵建设的前提条件。梳理出瓶颈性问题,有利于发现与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中的差距,明确“学科建设是什么”,“如何建设学科”,“建设到什么程度”才符合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第二,找准问题是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资源配置逻辑起点,有利于把行业特色转变为学科特色,提升学科建设层次。第三,分析问题有利于增强学校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师生对学校的关心、自身的责任和工作热情集中到学科建设上来,促使形成“学科建设惠及师生,师生发展提升学科水平”的良好局面。

     面对发展目标,面对转型目标,学科建设会上提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小中见大”的发展策略,遵循“小精尖”的发展定位,走“规范与跨越”相呼应的发展路径。这些提法让所有与会代表耳目一新。它是基于什么提出来的?对于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谈及此,张处长认为,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考验的是学校领导班子的治校理校能力。有了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进而确定发展思路和推进措施。学校需要在基本确定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的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学科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使各项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学科建设工作会上,王校长有关“小中见大”、“小精尖”“规范与跨越相呼应”的论述,使大家透过文字看见了学科建设的本质。这些提法是学校领导班子治校理校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准确把握,是全体教职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学校在首都高等教育中的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

    而发展策略、发展定位以及发展路径的凝练、选择,亦有三点考虑。一是基于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的限制,决定了学校不可能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道路,只能走“小中见大”的发展策略。二是从国家和北京市的学科布局、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考虑。在国家层面的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985、211的院校,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学校不可能、也不允许在现有所有学科上形成比较优势,而只有以相关研究方向为突破口,进而提升特色和优势学科的竞争力,满足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的某些特殊需求,创建自己的学科品牌。学校经过55年的发展,特色主要集中在印刷包装、出版传播和设计艺术三个领域的相关研究方向上。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主要在这三个领域找准切入口和方向。目前学校进行的满足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库建设,正是这方面的考虑。三是从行业发展的需求考虑。“十二五”和未来文化强国建设的重点关注领域都是围绕“传播、信息和媒体”开展的,这与我们学校确定和长期积累的发展特色相吻合,因此选择围绕传播、信息和媒体进一步做大做强,使相关学科知名度得到提升,必然是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这一崭新提法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学科建设的内涵和建设路径。王校长在报告中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本科教育质量相结合,走出“学科与专业相脱离、抛开学科建专业”的误区,依据学科布局确定专业布局。二是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依据研究方向合理布局学科队伍。三是以科学研究为抓手,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四是以基层组织为支撑,依据研究方向设立研究室、工作室、实验室等基础平台,建立学科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学科建设工作会当天,分组讨论时,有人提到大会报告是纲领,但必须有一系列的“组合拳”加以保障,才能使大会报告中的思想得以落实。学科建设工作会之后,围绕学科建设工作,学校还将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或者开展什么样的工作,确保大会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想法的落实呢?

    张处长说,学科建设既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需要不断完善。因而学科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学科建设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学科建设需要立足长远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工作,一点一点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学科建设工作会后,关于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正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的工作,分别主要体系在三个方面。

    就学科建设而言:一是围绕学科建设会议精神,做好宣传动员和政策解读。学科建设工作会以后,蒲嘉陵副校长带领我们先后到信息工程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利用二级学院学科建设会议进行政策解读,就转型发展中各二级学院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沟通,在有关学科基础建设和层次提升方面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研究生处给二级学院下发了《关于完善我校学科设置与布局相关信息的通知》,要求各二级学院从各自实际和未来发展出发,就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岗位设置和队伍建设、基础条件平台支撑等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并上报相关基本数据,以便摸清家底,为今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职称评审和岗位设置、科研领域和平台建设提供学科依据。二是在王校长主题报告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同时,通过各要素、各环节建设,一方面夯实学科建设基础,一方面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使学科的标志性成果更有针对性,学科整体更具竞争力。三是建立学科建设自我评估体系,并以开放的思维和举措使自评体系与国家评估体系相对接,形成学科预警机制,以评促建,把评估与建设密切集合起来,以规范来提高建设的质量和层次,以更多的成果反哺人才培养。

    就研究生教育而言:今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着力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这次学科建设工作会也是推动此项工作的落实。会后我们正在做的三项工作是:第一,加强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及公共基础课的规范化建设,为研究生教育全面转入以需求为导向的内涵式发展做准备。一方面,从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大纲、论文指导等方面加强针对导师的制度安排和执行层面的规范,对二级学院和导师参与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文档撰写,均提供参考的模板,从源头加强治理。对研究生加强各培养环节的管理,对论文提出严格质量要求并按照程序分层进行抽查;另一方面,加强公共学位课,尤其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革。目前,集“英语语言素养、出版印刷知识、传媒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特色英语教学正在推行。独具特色的《印刷学院华夏之窗ESP系列丛书》正在组织撰写。这项工作具有前瞻性,得到了提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可。第二,加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制度建设,着力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这方面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学科建设工作会的要求,已经出台了《北京印刷学院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实施办法》,正在拟定《北京印刷学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内容涉及:优化学位类型结构,适时增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制定与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相适应的招生选拨制度,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奖助体系;坚持特色发展,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等等。通过系统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三,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自我评估运行机制,把目前散显在各个文件和制度中的质量要求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质量体系充分体现“在学培养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的有机结合,重视职业胜任能力评价,兼顾学术创新能力。同时,重视外部质量监督,加强行业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加强职业要求的评价比重;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接受校内外监督。 

    在学校从以专业办学向以学科建设为统领转型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做好怎样的准备?或者说,怎么样才能使自己个人的发展符合学校的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组成的队伍建设。只有建设一支一流水平的学科队伍,才能建成一流水平的学科。从这一意义看,教师是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力量。学校转型发展预示着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学校的一些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会随之逐渐发生变化。纳入学科队伍的教师应该适应这种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把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纳入相关学科和一定的研究方向,争取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于广大教师来讲,一是要关心关注、熟悉了解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了解顶层设计及发展路径,了解学校学科布局;二是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科建设密切结合,以相关学科研究方向为自己建“家”,力争使自己纳入相关学科团队,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相关基层组织和物理条件平台的支撑,有一个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以便生产的科研成果、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学科方向有很好的契合度,进而凸显特色和品牌。三是重视学习和消化学校与队伍建设有关的制度安排。今后,学校各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选拨和考核、高级岗位的设定、职称的评审聘任等都会按照学科布局和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包括基础条件建设、资金投入在内的学科资源配置也会与之相配套。这是一个趋势。我们将以更好地服务保障老师们在学校转型发展中通过学科建设取得更多的收获,祝福学校的明天更美好!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