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北印» 北京商报:《京校十条》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清障

北京商报:《京校十条》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清障

信息来源:北京商报|发布时间:2014-01-14|文:方彬楠 韩琮林

   

    地处中国北方的北京,数九寒天,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然而,一纸文件有如一夜春风,消融了北京高校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蕴蓄堆积多年的坚冰。昨日,作为北京市在市级层面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之一,酝酿九个月的《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京校十条》)定稿出台。《京校十条》紧扣打破束缚、释放活力、注重实效十二个字,为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扫清了障碍,无疑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的再次创新和突破。一幅更加美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未来图景正在北京徐徐展开。

      据介绍,《京校十条》是继“1+6”和“新四条”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之后,中关村示范区在政策创新方面的又一轮新突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将对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激发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活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位于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该区域汇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一批部属、市属重点高等院校。据统计,在中关村地区,核心区现有北京市普通高校32所,全区域有40多所,211高校19所、985高校9所,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5.5%和20.4%。

  曾经有人戏言,全中国最聪明绝顶的脑袋都扎堆在了中关村。在“中国制造”转到“中国创造”的背景下,这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合作的主阵地和发力点。

  如何让躺在实验室、学术论文上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技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体现经济价值?事实上,北京的各高校早已踏上了成果转化的漫漫长路。但是过去由于科研、教学与成果转化只是在封闭的、传统的体系内运行,优秀的科研成果往往在牵制和磨耗中化为乌有。

  在2011年曾有媒体报道称,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30%左右的项目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产业化前景,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10%-15%,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视同国有有形资产管理,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二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的奖励力度较小,激励作用有限。根据示范区股权激励试点实践,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科技人员的奖励比例一般为20%-30%。三是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的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高校作为首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首都科技创新能力、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为进一步激发和释放高校科技资源的活力,从2013年3月开始,北京市级层面启动了《京校十条》的研究工作。经过九个月,《京校十条》浮出了水面。

  “《京校十条》的出台,充分发挥了中关村创新平台综合协调的优势,是北京市财政局、市科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政策协同创新的又一成果。”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表示。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加大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力度,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和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激发高等学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本着“打破束缚、释放活力、注重实效”的原则,出台了《京校十条》。

  《京校十条》在深化科技成果体制机制改革、支持高等学校开展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京校十条》适用于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北京地区其他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据杨建华透露,围绕北京市及中关村示范区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今年中关村将继续加大市级层面促进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政策创新力度,正草拟并研究推进八个方面的近百条促进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市级层面政策建议。此前,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等市级先行先试政策已经发布实施。

  

《京校十条》

  一、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试行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备案管理制度,赋予高等学校自主处置权。

  二、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三、建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鼓励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四、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中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规模和比例。

  五、支持高等学校开放实验室资源。鼓励高等学校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

  六、支持高等学校校际之间以及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七、支持高等学校搭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平台。支持高等学校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

  八、鼓励高等学校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在中关村示范区创办科技型企业,并持有企业股权。

  九、可在高等学校新设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并在人员编制、落户等方面给予支持。

  十、制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创业支持办法。降低门槛,简化流程,支持在校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

  

案例扫描

  案例一:当教授还是当处长

  个头不高、身材消瘦、一脸的稚嫩,徐英杰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事实上,他已是一名有着三年多教龄的大学教师。“我到底是该去做一名教授,还是就这样一步步地向着处长的方向努力?”这样两个看上去完全不同的岗位和职称,却成为徐英杰近几年最为苦恼的一件事情。

  2012年,北京印刷学院首次设置专职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岗位并进行公开招聘,担任产业化项目的业务经理人。“徐英杰上研究生的时候就是我的学生,而我们现在做的这个项目就是他在上研究生时参与的课题。毕业留校后,他就一边承担教学任务,一边参与课题的研发。”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副院长、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项目负责人魏先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有了这个岗、有了这个项目,那徐英杰自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就这样,徐英杰的身份由大学讲师变成了一名成果转化业务经理人,审批、注册、选址、厂房建设、技术研发、学术论文……一个人、两种不同的工作内容成为他生活中的常态。“既然做这份工作,那肯定要做好,产业化当然是我工作的重点。但学校的教学任务像发论文、带课等关系着未来职称评定的事情那肯定也不能丢。要是有分身术就好了,我可以一分为二,不、不,最好是一分为几。”提起自己的工作,徐英杰就一个评价,“累、真累”。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大学教师的职称晋级一般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而徐英杰所在的成果转化岗,如果不去承担教学任务而专心做成果转化,就需要按照几级岗、副处长、处长……这样的行政级别来进行晋级。这无疑是造成徐英杰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技术已初步实现产业化,预计2014年底达到年产3000吨的产能。2015年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该油墨填补了我国在水性塑料凹印油墨及水性水松纸凹印油墨领域的空白,提高了我国塑料包装产品及香烟的安全性。

  解读:《京校十条》第九条提出:鼓励在高等学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可在高等学校新设科技成果转化岗位,该岗位以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绩效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并在人员编制、落户等方面给予支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岗位的科技人员可列入中关村示范区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点范围,评价合格人员可获得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专业技术资格。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获得的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专业技术资格聘任其为相应的职级,不占用所在高等学校教授(研究员)名额。鼓励高等学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支持科技成果对接市场并给予经费支持。

  这条让徐英杰的困惑烟消云散。

  目前高校以教学科研为主,为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而设立了成果转化岗。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主要是解决高校中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的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问题,明确身份及职业发展方向,探索解决这部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产学研用合作中去,促进高校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一是在目前高校岗位设置的框架体系内,在专业技术岗位新设科技成果转化岗,专门用于聘任高校中适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教师或研究人员,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设立固定岗位,明确了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的人事、工作关系仍在高校。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将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的业绩作为职称评定、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岗上工作的高校教师或研究人员可以享受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政策,参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取得资格后,高校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岗的职责要求,聘任相应的职务级别。

  三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岗职务评聘指标方面给予了倾斜,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岗高级职称指标单独设立,不占现有教授(研究员)专业技术岗位职数。

   案例二:高校科技成果该如何处置

  北京印刷学院在北京市市属高校中第一家以“政府统筹资金引导、学校无形资产入股、企业重点投资”的方式集中实施了四个产业化项目。高阻隔、抗迁移绿色包装薄膜产业化项目;单张纸平板印刷机数字化单元产业化项目;钠微米尺度导电油墨产业化项目和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产业化项目,成立四个项目转化公司,总投资近2亿元。

  前景看上去非常的美好,但事实却是:这产业化的道路却并不好走。

  “目前高校无形资产视同于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主管部门对市属高校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化的审批工作机制,审批内容涉及多个部门,协调难度较大,审批周期长。”说起这个问题,北京印刷学院校长助理周忠满脸的无奈,“在北京市就没有这样一个先例。我们学校的高阻隔、抗迁移绿色包装薄膜产业化和钠微米尺度导电油墨产业化两个项目的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还没有审批通过。”

  解读:《京校十条》第一条提出:开展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试行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备案管理制度。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由承担单位依法取得,赋予高等学校自主处置权。高等学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事项进行审批,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周忠在这条中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根据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处置、对外投资等事项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对于有限额规定的资产处置,限额以下的处置行为报主管部门审批后到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本条政策是对现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的深化补充。“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试行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备案管理制度”是尝试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赋予高校自主处置权,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的转让、对外投资进行审批”是对财政部第36号令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实施许可等进行审批”是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的积极探索。

  

权威解读

  为科技人员创业

  创造更好环境

  ––访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杨建华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表现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机构密集。支持协同创新对于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提升中关村自主创新和科技辐射带动能力。《京校十条》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产学研用合作不够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深入挖掘高校科技资源潜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专业、市场实现更多互动互通方面将产生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中关村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地位。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更好引领作用。

  第二:为中关村各类创新主体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创新和创业是中关村的永恒主题,高校科技人员实施创业在成果转化管理、身份职称管理、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顾虑和障碍,《京校十条》的出台有利于为科技人员创业松绑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

  第三: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试验田的作用。《京校十条》在探索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率先迈出了一步,《京校十条》中提出的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和备案管理、设置科技成果转化岗位等都具有探索和试验性质,也是率先在全国实行。我们在实施中会加强对政策效果的跟踪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试验成功的将争取国家层面在中关村全区域更大范围推广,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的也会及时进行补充调整,使政策更加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更加符合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

 
原文链接:https://www.bjbusiness.com.cn/site1/bjsb/html/2014-01/14/content_241709.htm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