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声音» 美术大观杂志:构筑插图与文本共振的精神空间

美术大观杂志:构筑插图与文本共振的精神空间

信息来源:美术大观杂志|发布时间:2020-06-30|文:田忠利

2019 年 9 月 7 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联、广东美术馆、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画种·动漫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在这次展览中,插图艺术作为传统艺术门类,备受瞩目,涌现出一批勇于探索、民族特色鲜明、富有时代精神的佳作,部分插图作品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美术大观》2020年第三期特别邀请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田忠利教授向全国读者全方位解读、展示这次展览中的插图艺术部分的精品佳作。

插图因书施绘,以其特有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发展至今,并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图书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家、出版家需要插图,读者呼唤插图,插图需要文学家、艺术家和读者的共同创造。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插图作品展,是对近五年来书籍插图艺术创作的一次全面检阅。从送交作品的数量和水平上看,较上一届都有了大幅度增长和提高。从艺术创作整体面貌看,风格样式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本文仅从书籍插图创作的角度,对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插图作品予以简要评述。

(一)

插图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兴盛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大发展,插图艺术也盛行于各类图书当中。画家以文学为主导,创作了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插图,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杰出作品,并成为时代的经典。20 世纪 80 年代,许多具有绘画创作实力的中青年画家进入插图领域,他们在插图形式语言上,或继承和发扬传统,或借鉴和吸收西方近现代绘画艺术,创作出一大批有影响的优秀文学插图艺术作品,对大众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个时代只能由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来表现。作为新时代的插图画家,应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使作品成为时代的镜子,映照出时代的精神形象。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插图作品,有的是为古代文学经典而作,有的反映了革命历史题材,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根据当代文学作品而创作,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关注社会现实的使命感与担当。这些插图作品,有的造型手法写实严谨,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内容,突出了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有的以文学作品内容为依据,表达画家对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主观感受,强调画面艺术形式和语言的多元探索。如李小光根据作家魏捷的文学作品《夏天的故事》创作的系列插图。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家笔下生活在大山里的一群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画家特地到故事的发生地陕西汉中大山深处的巴山县体验生活,深入挖掘与文本相关的生活内容,让插图作品更加生动、真实地反映故事发生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同时,画家又能在情节表现中避免图解文字,保持图文之间的张力,使图文之间形成一种视觉互补关系。一方面尽可能通过具体化的细节描绘,再现文本的情节内容;另一方面将文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引入画面,强化插图艺术的创造性和感染力。例如其中一幅插图,描绘小主人公一家搬家前夜的场景。“我”和哥哥以及父亲,三人静静地仰望星空,对山村小院生活无限眷恋。画家化情思为景物,对院中芳香的菜地、丰盈的葡萄架、盛开的向日葵,以及墙壁上、房檐下挂着的生活物品……做了精心刻画,以小院之景烘托出一家人搬迁前的留恋之情。画面有情有景,感人至深。画家在创作中,根据画面情节的需要,在文本之外,将文本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拓展,加入了母亲抱着已经睡着的小弟进屋的情景,更加增添了家庭生活气息。

参加本次展览的作品所使用的不同形式语言都获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效果。代君用套色木刻创作的插图《我的黑土地》,以细腻的写实刀法,刻画出黑土地上的车辙、玉米秸、稻梗,如同跳跃的音符,构成大地生命的交响,使读者在文本之外,获得一种生机勃发的视觉体验。张旭的《中国梦·造船》、邓媛媛的《喀什噶尔》两组插图作品,以表现现代船厂建设风貌、古老都市风情为题,运用绚烂的色彩语言,反映了伟大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的美好生活,将油画艺术语言在插图创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阶段。近年来,一大批插图画家自觉关注生态主题,主动选择和撰写相关文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插图作品。如参展插图作品《热带雨林》《新护生画集》等。陈钧的《热带雨林》运用象征性和诗意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将雨林环境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存状态加以抒情化的表现,体现了文本作者和画家对“和谐共处,诗意栖居,这或许才是地球村最好的生存公约”这一生态理念的渴望。

品读这些插图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书籍插图尺寸虽小,但从艺术创作所表现的内容,到艺术语言的表达和艺术形式的呈现,却能以小见大,体现出应有的文化品格、人文情怀和时代特征。

(二)

图书可按内容划分为多种类别,诸如文学、少儿读物、科普、专业书、工具书和手册等。优秀的插图作品,既反映文本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又充分体现插图本体的艺术性。插图内容的客观真实性,是画家在对不同文本的具体定位和满足读者获取图像信息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图像的方式对不同文本内容要义、思想内涵的不同程度的视觉再现,但又绝非是简单的“看图说话”式的图解。插图的艺术性是指画家以文本为依据,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发挥主观作用,迁想妙得,化文本之情思为景物,继而兴发为可视之象,完成从文字到插图的情感和媒介转换,体现出插图艺术创作的相对独立性。只有插图艺术创作保持相对独立性,才能使插图真正具备补充和强化文本的功能,从而更深层次地诠释文本的思想要义,让读者通过画家依据文本创造的可视之象,读到“言外之意”,听到“弦外之音”,更大幅度激发起阅读过程中的情绪波澜,这才是插图在图书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作用所在。亦如鲁迅先生所说:“插图在装饰书籍之外,还能起到增加读者的兴趣,补助文字之所不及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插图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逐渐从辅助阅读与具体叙事转向艺术形式语言的多元化表达与呈现。画家开始借鉴现代设计理念和当代艺术风格,将现代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性、装饰性、符号性、概念化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和多种手法。融入插图创作当中,使以往的插图在艺术形式、语言上有了极大的创新和拓展,与时代的审美要求同步,增强了插图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插图的样式,并受到大众的喜爱。插图创作的这种发展趋势在十三届全国美展插图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插图作品《新护生画集》,画家唐满文采用超现实主义和现代重构的艺术表现方式,运用写实素描手法,描绘出人类杂乱的生活环境造成地球生态的破坏,使动物被迫迁移,禽鸟飞离,濒临灭绝的情景。画面营构出超现实主义的幻境,仿佛一曲哀婉凄恻的悲歌,让读者产生一种焦虑和不安,痛心与无奈,表达了画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与批判。画家在画面创构上还有意将马踏飞燕、唐三彩、特洛伊木马、拜占庭镶嵌画、折叠白纸鹤和西方现代构成装饰造型,以及恐龙骨骼穿插其中,增添了历史的文化内涵和画面的人文情趣,使作品获得全新的视觉艺术效果。袁宁、袁江在作品《我的星球上也有唐朝》中采用解构主义手法,打破自然生活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时空关系、逻辑关系、比例关系,构成了一个个看似荒诞却又充满温情的童话般的世界。

优秀的插图作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深入体味文本的灵魂,凭虚构象,借助自身的生活积累、超越文本的想象力和扎实的绘画功底,创造出达意传神的效果,引发读者无穷遐想的境象。插图《南方》在创作过程中,出版编辑和小说作者给了画家张彤自由的创作空间。画家不是将小说中的故事简单地转换成叙事图像,而是将海浪、树木、火焰等与人物之间组构成超现实主义景象,使读者在意识上产生一种与文本合一的幻觉。画家在文本描述之外,着意刻画了几只鸟,随着不同的画面组合,代表不同的喻指。在画面中,画家还隐藏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巴洛克风格花草纹样,暗示文本所传递的美学倾向。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调动有效资源,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精微的素描画法,完成了一系列现实与梦境相互穿越,并极具视觉张力的境象的创造。这些充满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和象征含义的境象,又反作用于文本,加深了读者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生命体验,实现了画家在插图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价值。画家能够化文本与插图为一体,使之成为浑然为一的艺术生命整体,这还要得益于文本作者、出版编辑和画家在思想上的高度契合,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有效合作。

此次展出的作品,遵循插图源于文本的创作原则,保持了插图与文本的关联性,哪怕是“藕断丝连”。因为若无文本的存在,插图便成为画家的自我呓语,也就无所谓书籍插图了。同时,画家最大限度地追求艺术个性的表达和风格的呈现,又体现了插图艺术的独立价值。

(三)

比较当下博洛尼亚、布拉迪斯拉发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商业插图展的作品,我国插图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插图作品,在国际插图展中更是独树一帜。

插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战国秦汉帛书插图,到魏晋绢本插图、唐代敦煌壁画插图与雕版印刷插图,经宋元印本(木版)插图、明清刊本插图直至近代各种形式的插图,许多已成为绘画史上不朽的名作。每个时期的插图都具有独特的内容、艺术形式、语言和风格,为今天的插图艺术研究和创作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中国传统插图以线造型,注重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风貌,体现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陈老莲创作的插图《水浒叶子》《西厢记》,生动展现了对民间文化的深刻解读和言简意丰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插图作品展中涌现出一大批继承中国传统插图样式和中国画艺术风貌的插图作品。如张志和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创作的插图,作者将诸葛亮巧借东风、周瑜火攻战船、曹操弃船败逃的叙事化场景有机地编排在同一画面构图当中,营造出引人入胜的传统戏剧化氛围。画家继承了传统插图以线造型的特点,人物造型极具民间味道,具有强烈的平面化、装饰化的艺术效果。洪万里的《武松》则以中国画写意造型理念,通过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形式,将快活林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具体情节描绘出来,人物刻画生动传神,韵味十足。隋荣钰的《飞天入海》将水墨画的造型手法运用到插图创作中,丰富了插图的表现语言。李传真的《梦回故里》采用现代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段明的《坝上欢歌》采用白描的手法,二者都将中国画写意精神与西方写实造型有机融合,从画面构图、众多人物之间的穿插关系,到每个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描绘出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插图的绘画性特点。

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当下大众文化,对插图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插图画家自觉追求中国传统美学的黑白相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审美意趣,在插图的写实叙事性之外,追求意象的表达。如吕懿《海子的诗》以简约的造型和空灵的构图,体现中国画计白当黑、抟实为虚的审美特征,使画面充满了诗的意境。张福军《街头往事》将现代水墨画的表现手法与文本体裁有机结合,使读者在阅读中体味中国水墨艺术的独特韵味。

书籍插图因尺寸所限,在图像艺术语言表现和内容信息传递上需要相对简洁、明快,适合阅读。因此,中国画艺术语言“精而造线,简而意足,意尽其妙”的艺术特征,高度契合了书籍插图在阅读过程中的视觉特点和实际需要。

(四)

插图作为视觉艺术中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创作要求和规律,其根本在于为阅读而创作。插图是画家依据文本再创造的艺术,它的作用在于深化文本、延伸阅读、引导和启发读者。因此,插图画家需加强对书籍插图功能的研究,把书籍插图艺术创新与图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创作出适合当下大众审美需求的更加多元化的书籍插图艺术作品。同时,应进一步将插图艺术的创新如何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族气派作为广大插图创作者的艺术追求,从更高的层面提升和丰富大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从此次全国美展送交的插图作品来看,当下插图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浮躁现象。画家忽视阅读,对文本内容缺乏“读进去,走出来”的阅读和提炼过程,缺少能够打动读者心灵“余音绕梁”“入木三分”的妙笔。有些作品也反映出参展画家并不擅长和了解当下插图艺术的发展趋势和特殊要求,还停留在以往插图的创作图式上,缺乏新的艺术形式语言和形态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插图创作仍然与我国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和新时期大众阅读审美不断提升的需求不相适应,尤其在如何借鉴其他画种、艺术设计和数字技术方面的新成果等方面尚需更为努力,由此才能进一步加强插图艺术本体语言、形式的创新研究,推动插图艺术的发展。

今天,随着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图书的样式、形态和载体也在发生转变,不断丰富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在当下的读图时代,出现了通过插图引导阅读的绘本图书,并在图书市场上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和追捧。又如翻开儿童、科普类图书,插图与纸艺设计相结合,书页上插图形态从平面转变成折叠展开的立体形式,或纸张镂空设计产生光影图像,丰富了阅读趣味。再如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多通过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多种形式的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图书的阅读。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为今后与之相适应的电子插图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新的图书样式、形态,以及数字技术催生下的新兴出版业态,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和出版行业加大对插图的重视;另一方面插图创作者要解放思想,开拓视野,从文化产业全方位关注插图的发展,探索当代插图艺术创作,主动关注出版业转型升级后新业态的发展,积极探索与其相适应的插图艺术,创作出更多既有艺术水准和文化内涵,又能够满足当下大众文化需求的插图作品。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插图艺术家以生于斯,长于斯的深情体验,与时代共鸣,自觉担当历史重任,树立文化自信,弘扬新时代的伟大创造精神,强化插图艺术创作的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使插图艺术当随时代,创作出与这个伟大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pn1.bigc.edu.cn/s/pDO1yEgKVxQGVXPidsL-aw)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