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北印» 北京日报:音乐“飞”起来,数学“玩”起来,育人“全”起来……走进三代人的首都教育十年

北京日报:音乐“飞”起来,数学“玩”起来,育人“全”起来……走进三代人的首都教育十年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2-10-18|文: |编辑:苏晓杭 慈妍妮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推出“对话•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系列策划,聚焦老中青不同年代的教师,通过他们的独特视角,讲述身边教育的十年变迁,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和推进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这十年,教育观念由关注整体为主向更加关注个体转变,教育模式由追求同一化提升向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转变;这十年,高考改革实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选考、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施、核心素养体系提出,“关注每一个人”“适合每一个人”成为越来越多首都校长、教师的育人理念。

本期出场的嘉宾有大学教授、教研员、校长和教师,年龄段涵盖60后、70后和80后。他们眼中的首都教育十年有哪些非凡变化?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十年教育故事。

十年・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的十年故事

身体力行“传帮带”

做青年教师成长的引路人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杨丽珍

36年来,杨丽珍一直在北京印刷学院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担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的十年间,她帮助并见证了一波又一波青年教师的成长,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传帮带”。十年来,她先后获得“北京市属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对话·60后教师

问:回顾这十年,不求回报地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是什么动力让您一直坚持?

2012年,我被选为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不减免工作量,没有行政级别,没有工资待遇。有人悄悄地对我说,你怎么这么傻,接这个白白受累又无待遇的工作,当时是觉得自己挺傻。现在的我想对十年前的自己说:承担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这个工作我不后悔。因为在这里,我见证了一波又一波青年教师的成长。

问:这十年里,您印象最深时刻是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学校青年教师李桐荣获北京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得知这一喜讯,充满喜悦和成就感的眼泪止不住地流过我的面颊。辅导李桐老师时所付出的辛苦和克服的困难一幕幕展现在眼前。“天道酬勤”,没有现实经验,只能用汗水弥补。有真正的付出,就会有相应的收获。

与李桐老师开展一对一教学技能辅导期间,我的母亲不慎摔倒住院,只能委托妹妹弟弟代为照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李桐老师在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该比赛一等奖,所以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积极唤醒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意识

十年来,杨丽珍教授亲眼见证着首都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些年,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也不断强化,“硬件”、“软件”两手抓。

北京印刷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2012年,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抓住教学基本功比赛契机,推进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在校内青教赛与北京市青教赛同期成长。

青年教师通过一次次比赛和备赛过程,提升教学基本功,使课程生动有趣又富有“干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获益。在杨教授的带领下,中心积极唤醒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意识,搭建成长交流学习平台,充分发挥校内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传帮带”。

让音乐飞起来

飞到每位幼儿园教师身边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学前教研室教研员:宗文革

她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学前教研室的教研员宗文革,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十年前,面对市区长期没有音乐教究的现状,她独立承担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十三五”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课题研究,《音乐之声》幼儿园小中大班音乐拓展特色课程出版发行并获得区教育创新成果奖,促进了全区的音乐教育发展,在市区产生积极影响。

对话·60后教师

问:十年来,您眼中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有哪些变化?

十年前,幼儿园进班后基本上看不到音乐活动,没人敢组织,也不知该怎样设计组织,钢琴没人动。每到4月幼儿园就进入到“六一”文艺汇演排节目的紧张状态里——幼儿园音乐教育陷入了无人问津、没人研究、急功近利的状态。

2011年,丰台学前教研室申报了“十二五”“十三五”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课题研究。十年间,课题组针对调研,立足于本区发展现状,带领13所实验园,6所参与园开展研究实践。课题研究成果、论文、音乐拓展特色课程建构了属于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了活动案例参考和借鉴。

问:请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十年来的收获。

十年的课题研究,让我们乘着信息的翅膀,让音乐飞起来,飞到全国各地,飞到每一个幼儿园教师身边。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乘着信息的翅膀

让音乐飞起来

十年前,面对丰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整体薄弱的现状,面对教师对音乐教育研究的困惑与需要,宗文革老师申报了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十三五”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丰台学前教研室与丰台信息中心积极合作,在丰信平台上创建了《打开音乐之门》学前3-6岁丰台地方课程电子书,课题计划、研究过程、研究阶段成果等不断收录到平台。电子书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学习资料,同时提供了大量适合于小中大班不同年龄阶段的音乐及教育活动案例,有文字、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囊括了音乐教育的所有内容,实现了音乐教育的信息化。

尤其在疫情期间,教师可以随时在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困惑,观摩教学活动、聆听专家培训讲座等。宗文革的课题成果为全区教师搭建了音乐教育交流的平台,起到同步学习,共同成长,及时将课题研究进行辐射的作用,让音乐研究在全区共享。

从关注“分数”到关注“育人”

中高考改革引领育人方式变革

北京八中永定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李纪洲

十年前,他立志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考试成绩,以追求升学率为办学目标。十年后,他充满教育理想,更加注重人的培养,把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放在办学第一位,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担当、有贡献的一代新人。

对话·70后校长

问:来到北京这些年来,首都教育的哪些变化让您感触最深?

2013年,我从山东调入北京工作,先后任北京市育园中学校长和北京八中永定实验学校校长。10年来,耕耘在教育教学管理一线,亲身感受到了首都教育的巨大变化。其中,中高考改革从关注“分数”到关注“育人”,不断引领初高中进行育人方式的变革,成为首都基础教育改革的靓丽风景线。

问:这十年间,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最不能忘记的是9年前指导高考志愿填报。2014年之前,北京实行考前填报志愿,我参加学生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会,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给部分考生做了详尽分析后,基本圈定了第一志愿。随着高考分数和录取结果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两位考生对录取结果不太满意,我也感到深深的歉疚和遗憾!心里期盼着:要是知道分数再填报志愿该有多好!

美梦很快成真。北京从2015年开始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让考生报考志愿心中有底,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录取方式从“小平行”走向“大平行”,方便考生减少了掉档落选的录取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权。这一调整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欢迎。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

成为北京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全力打造以全面发展人为中心的育人体系,成为每一所中小学校肩负的首要任务。”李纪洲校长感触颇深:十年的中高考综合改革转变了教育评价观和学校育人观。

在李纪洲看来,五育并举,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成为北京基础教育的主旋律。课程体系完善了,中高考科目设置多样化,学校课程丰富了,选课走班成为常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各有特色各有品质;课堂教学创新了,小组讨论辩论、议题式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方式并存;教师角色转变了,创设结构性情境,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在师生思维互动中实现共同精神成长;学生主动发展了,课程选择有目标,生涯规划有方向,成人成才的育人氛围日渐浓厚。

“新举措”不断涌现,“新探索”不断尝试,育人方式得到明显优化,育人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里不断凝聚和升华。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带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教师:李莉

她是数学老师也是副班主任。参加工作27年来,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勤勤恳恳,时时以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以爱心作为沟通的桥梁,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信任,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课。坚守教育教学一线,她以实干诠释教育初心,用实绩践行育人使命。

对话·70后教师

问:作为数学教师,这十年来在课堂上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场景?

在教《摆一摆 想一想》这节课时,我发现“提问”是门艺术,提问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同。我两次提问分别是“谁摆的好?好在哪儿?”和“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种提问是利用学生对几种方案的对比,发现“有序”的重要性,问题设计站在教师角度,便于教师课堂调控能节省时间,但学生是被动接受,而不是自主发现。

后一种提问设计站在学生角度,由于学生的回答不可测,教师的调控比较困难,这个交流过程教师要退到“幕后”,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案进行评价和建议,逐渐感悟到“有序”的重要性,还会发现其他规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问:提问策略的转变,体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哪些变化?

提问策略的小小转变,也是教师从“关注课”到“关注人”的转变。设计的问题要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有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到的知识才能更加牢固,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画中玩”“画中学”

让学生体会数学乐趣

“‘双减’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更加促使教师思考怎样做才能‘减负增效’。”李莉老师认为,“减负增效”的基础是心中有学生,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这些年来,她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构建“人人善思考、人人善表达、人人善分享”的自主课堂,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她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画数学”的研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离不开具体实物和图形的支持,教学实践中,李莉引导学生用“画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突破难点,建立关系,构成网络,学生也通过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表征概念表达个人思考习……学生在“画中玩”、“画中学”,“画”的过程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之美,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用“心”陪伴

做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守护者

密云区第三小学教师:付晓静

她是付晓静,密云三小的一名普通教师。领导的信任、学生的喜爱、同事的鼓励成为了她成长的动力。在学校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优秀教师的帮助下,付晓静褪去了学生时代的青涩,由教育领域的新兵逐渐向优秀的强兵靠拢。

对话·80后教师

问:在处理师生关系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故事?

小峰(化名)是我们班个子最高脾气也最大的男生。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老师们也对他颇感头疼。一次自习课,小峰不写作业在桌子下面偷偷看书。几次提醒无效后,我拿走了他的书。返回讲台时,小峰冲过来一把扑到了我的身上。由于没有防备,我一个趔趄身子撞到了黑板上。为了抢回书,他一直蹦着往我身上扑。我就盯着他的眼睛,坚定地对他说:“现在是写作业时间,你要学会什么时候干什么事!”

小峰感受到了我的坚持,冷静了下来。事后,我和他分析了这件事的利弊,要学会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后来,我经常带小峰去图书馆借阅图书,还和他共读一本书,讨论读书的一些心得。小峰对我越来越尊重和信服,他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温和,他的改变同学和老师们都看在眼里,这或许就是“因材施教,助力成长”。

问:未来,您对自己有什么期许?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市区两级教育系统不断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这更坚定了我成为优秀教师的信心。我将秉持教育初心,把“四有好老师”“四个领路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继续努力。

心声·我身边的教育改变

保护那颗“心”

助力青少年快乐成长

“这十年来最大的感触就是从国家到学校,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在培养从身心到体魄,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付晓静亲身体会着青少年心理健康越来越受重视。

学校在密云区教委的领导下,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制度、流程,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师生解决各种心理方面问题。

“心理健康课不再局限于每周一节课。”付晓静加入了北京教育学院季平教授带领下的健康自我成长课程构建项目团队,参与编写教师用书和学生练功手册,与北京十余所学校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老师共同研讨课程难题和优秀做法。集体教研提高了付晓静在内的教师团队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让她能帮助更多学生学会面对挫折、与人保持和谐的关系等。引导陪伴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她的“心”永远紧贴着孩子们的“心”。

专家观点

以个性化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 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回顾这十年,如果聚焦教育内部的微观生态,那么最具有深远意义的进展就是教育的“个性化”。在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教育观念由关注整体为主向更加关注个体转变,教育模式由追求同一化提升向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转变,是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终极要义,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选择。十年来,高考改革实现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选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利,成为高中教育走向个性化的重要开端;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绿色评价”改革以及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发现每个孩子、每所学校的优势和特长提供了可能;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个别化教学、差异化作业、个性化诊断等新模式不断探索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走班教学和选课制,个性化培养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展望下一个十年,个性化培育将持续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原文链接:https://bj.bjd.com.cn/bjrbbeijinghao/contentShare/627c6aeee4b035c06000d294/AP63492cf7e4b018021744f45e.html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