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北印» 北京青年报教育圆桌:点亮闭幕式、唱出《我和你》、舞出“中国式浪漫”......冬奥会闭幕式上,首都孩子们担起重任

北京青年报教育圆桌:点亮闭幕式、唱出《我和你》、舞出“中国式浪漫”......冬奥会闭幕式上,首都孩子们担起重任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教育圆桌|发布时间:2022-02-21|文:武文娟 |图:郭谦 受访学校 新华社

今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在“鸟巢”沸腾。教育圆桌小编了解到,此次的闭幕式与开幕式一样,没有明星,几乎没有专业演员参加,演员队伍大都来自大中小学。所有的小演员们都在其中担当重任,甚至同时参与好几个环节,十分了不起哦!但我们也深知,完美呈现的背后,孩子们一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汗水。

原创动作演绎“点亮”闭幕式

在闭幕式上,一个个提着雪花灯笼的小演员们用灵动、活泼的表现力“点亮”了整个闭幕式开篇。这其中就有来自史家小学金帆合唱团和金帆舞蹈团的52名同学,他们的年龄都在8岁至12岁。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现场

为了完美呈现出这一演出效果,史家小学金帆合唱团带队老师李娜感慨,孩子们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据悉,史家小学从10月接到导演组的通知,11月份开始训练之后,52名小同学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开始在学校操场上一遍一遍练习动作,跑点位。这三个月是北京最冷的三个月,孩子们从来都没有喊过苦喊过累。“孩子们参与的‘点亮’这个环节最累,节目虽只有两分多钟,但需要在场上跑1000多个点位。”李娜说,1000多个点位需要空间很大,室内满足不了,学生们只能在学校寒冷的室外操场练习,每天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假期有时一天训练时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除点位跑动的辛苦之外,52个孩子中有36个都是合唱团的孩子,在舞蹈表演方面缺乏基础,这就需要孩子们更努力学习跳舞和表演。为充分展现孩子们自然、天真、活泼的一面,“点亮”环节的表演动作由孩子们的原创,每一个动作在孩子们创意出来之后,需要一遍一遍反复打磨。因为要原创,孩子们就需要深刻理解这个节目的意义。为此,导演让孩子们深刻的了解《小星星》这首音乐的背景、了解正月十五点花灯的习俗等。“我已经六年级了,老师要求我们表现出天真活泼可爱的感觉,开始排练时可能会有点放不开,后来越练越好。”史家小学六年级13班、金帆合唱团团员杨子熠平时训练结束之后回到家都会反复听《小星星》这首歌找节奏、找一找自己小时候自己听到这首歌时的感觉。孩子们在动作编排上也充满创意。史家金帆合唱团团员、六年级10班的沈怡诺最满意自己设计的提着灯笼抬头照亮雪花的设计。“在小星星的乐曲中,我想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很多大雪花,我就是试着把第一次看到这个地方时惊喜、陶醉的感觉表达出来。”

唱出《我和你》致敬“双奥之城”

“我和你,心连心”.....在闭幕式上,当《我和你》的童声合唱响起时,瞬间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2008年北京举办首次奥运会时的场景。2008年与2022年的时空呼应,是对“双奥之城”的致敬。

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举行。与开幕式一样,此次闭幕式没有明星,几乎没有专业演员参加,演员队伍大都来自大中小学。其中,就有来自史家小学金帆合唱团和金帆舞蹈团的52名8岁至12岁的小学生,他们参与了多个环节表演。

五声部童声合唱的完美演绎背后,则是大家互相鼓劲儿的,“抢”出来的惊艳。“我们接到的任务时非常急,要在很短时间内让孩子们学会唱这首歌,并进录音棚录制。经常是前一天给歌片后一天就要进录音棚录制。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在听练这首歌,很多同学在其他节目训练的空隙还在练习唱歌。”李娜老师告诉教育圆桌小编,为让孩子们真正动情演绎这首歌曲,她会给孩子们讲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情景,讲述自己当年参与其中的感受,告诉孩子们全世界团结的观念。

孩子们的努力总会带来惊喜,李娜告诉教育圆桌小编:“一次孩子们正在录音棚里录制这首歌,当孩子的唱出第一句‘我和你’时,就有导演感慨,这就是2008年时的感觉。”

在演唱的环节,对孩子们的表情也有很高要求,为了将表情做到位,一位三年级的小同学每天回到家都自己主动进含着筷子在镜子前练习微笑,最后从“酷”小孩变成了爱笑的小男生。“通过这次的排练,我对《我和你》这首歌有了新的认识,在唱歌时,我心里就会想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是一家人,我们不分你我,永远在一起。”沈怡诺这样说。

除了这两个节目之外,孩子们还参与到整个闭幕式的其他环节中,所有表演都近乎完美。

在看到孩子们的表演之后,李娜感慨孩子们都成长了。“看着孩子们努力的样子,就感到这与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相吻合,也培养了孩子们的有家国情怀。

“作为‘双奥之城’北京的小学生,训练虽然很苦,但能够成为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小演员,就一点都不累了,感到特别的光荣和自豪。”杨子熠说,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他第一次细致的学习了表演,也提升了自己的表现力。沈怡诺告诉教育圆桌小编:“我比较崇拜谷爱凌姐姐,她在北京冬奥会第一次夺冠的比赛当中发挥出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能力,所以,我觉得我们在闭幕式上面也要像谷爱凌姐姐一样发挥出自己最好的实力。”

用舞蹈展现“中国式浪漫”

在今晚的闭幕式上,《缅怀时刻》环节意味深长。“折柳寄情”的仪式将中国式浪漫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80余位群体舞表演者伴随着《送别》的曲调,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将依依惜别、和平友谊之情讲述给全世界。

教育圆桌小编了解到,这80余位群体舞的演员中有40位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同学们为完美呈现此次盛会,同学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缅怀时刻》是闭幕式现场为数不多的表演性节目之一,舞蹈演员在其中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此导演组对我们的要求比较高。”说起训练的日常,群体舞演员们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9级舞蹈学师范班王栩姗告诉教育圆桌小编,去年11月份收到被选上的通知后,第一次训练就有6个方案。“6个方案就是6套动作,我们需要把6个方案的动作全部都记住,导演组会从这些方案中挑出最完美的一套。当时真是学完一套马上学习第二套,记住动作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9级舞蹈学师范班马羽航同学告诉教育圆桌小编。

为此,每天的训练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训练到晚上8点左右。“导演组的老师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给我们抠细节”。王栩姗记得,舞蹈中的一个旋转动作对速度的要求很高,落地还需要站稳,并且对于身体的舒展度也有要求,“起初我们都站不稳,控制不好节奏,于是就在私下一遍一遍练习,一步一步放慢节奏分解动作。有时候走在路上,都会不由自主转两圈。

除基本功训练,如何将情感表达到位是姑娘们认为最难的一个挑战。“《缅怀时刻》的演绎需要多重层次的情感表达,要从动作和眼神都要跟随音乐进行变换,从怀念到充满希望,都需要我们拿捏到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9级舞蹈学师范班马羽航同学告诉教育圆桌小编,在排练时,导演们会跟我们分享这支舞蹈的编排思想,会在练习时,根据动作在旁边做语言上的提示,引导我们在准确的时间进入状态。“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在音乐氛围的渲染下,我会给自己在脑子里设置场景。”马羽航说,这样也让自己在舞蹈演绎中增强了情感表达力。“我们要用舞蹈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式的浪漫”。

跳着“欢乐颂”招待远方的客人

伴随着《欢乐颂》旋律的响起,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陆续进入“鸟巢”,与在场的所有观众一同欢呼、庆祝。当所有运动员组成巨大的中国结时,更是将整个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推入第一个高潮,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而这看似欢快随意却又秩序井然的运动员入场环节背后,标兵志愿者们功不可没。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学生菅鹏飞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任务是带领运动员旗手入场,并精准的将其带领到固定位点位上。教育圆桌小编了解到,仅这一个环节,菅鹏飞和其他的90多位标兵志愿者训练了数百遍。从去年11月份入选以来,菅鹏飞就开始跟大家一起走点位、熟悉路线。“运动员入场是闭幕式上时长较长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又是这个环节中最先出场的部分,所以不能有半点失误。”菅鹏飞透露,根据导演组的要求,他们需要互相配合形成半圆包围的造型。虽然只是个半圆,但其中的走位路线修改了很多次,每次修改都需要重新练习,经常需要从早上八点训练到下午5、6点。

“有同学曾记录过,在鸟巢里熟悉点位走路线,一天下来得走2万多步。”菅鹏飞坦言,由于“鸟巢”很大,他们已经能够在每次调整完路线之后,以最快速度找到某个出入口或座位作为标志物,以方便下次寻找,并会互相用余光调整站位。

为在引领过程中能顺畅地与运动员旗手交流,沟通路线。标兵志愿者们还需掌握与运动员沟通的技巧。“就自己而言,我特意通过视频、书籍等方式学习了跟运动员们交流会用到的指引准确英语表达,还了解了对应国家的文化和礼仪。有的同学甚至还学习了一些小语种国家语言的简单表达。”菅鹏飞说,在精准引领路线、顺畅交流的同时,我们都希望不同国家的运动员感受到我们的细心和周到。

在走位的同时,标兵志愿者们还需要充当旗手的角色,配合训练。“如果某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全部都赛完返回了,无法参加闭幕式,那就需要在闭幕式上为他们举旗,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这个不确定的因素,我们也得练。”菅鹏飞告诉教育圆桌小编,如何保持旗子举起的高度,如何不让旗子在行走挥舞的过程中不缠绕旗杆,都是他们训练的内容。“经常一天练下来,胳膊非常酸痛,抬都抬不起来。”

标兵志愿者们还告诉教育圆桌小编,在志愿者身份之外,他们更还像半个演员。“在场上,我们还需要与所有的运动员们一起伴随着《欢乐颂》的节奏跳起舞来,带动全场的氛围。”非舞蹈专业出身的引领员、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付婕直言,这几分钟的舞蹈表演,让她没少下功夫。《欢乐颂》的旋律和节奏也早就烂熟于心。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现场

“我深知在闭幕式这样的大盛会上,用舞蹈、欢呼的方式表达欢迎各国运动员的到来、祝贺他们在冬奥会上取得的好成绩是最恰切的。所以我得练,得练好。”付婕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有些动作确实比较难,比如一些民族舞的动作,她就需要回到宿舍后“加班”。“反复练习和琢磨自己做不好的动作,一练就是1个小时左右。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说起辛苦,菅鹏飞和付婕都表示一切都是值得的。“各国运动员来到我们国家参加冬奥会,就是我们的客人,他们此次来就是来享受这次盛会的,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当好东道主,带领我们的客人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祖国。”付婕说,自己特别幸运能参加冬奥会的闭幕式,能有机会真正走上鸟巢的地屏,为这次盛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将终身难忘。”我们的每次出现都不仅代表我们自己,不仅代表学校,而是向全世界展现我们中国大学生的形象,因此我们要付出最大的努力,不给自己留遗憾”。

参加闭幕式的同学们还告诉小编,他们也感受到了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包括住宿、餐饮等各类暖心保障,学校党委的关心支持和领队老师们的陪伴让同学们可以更加专心、用心地投身到训练之中,展现青年舞动风采。

万千朵蒲公英“诉说”未来愿景

在闭幕式现场,人手一份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手册》受到一致好评。别看一份小小的手册,它不仅展现了闭幕式内容与流程,也完美呈现奥运礼仪与中国风范,更是延续并拓展了北京冬奥会无与伦比的视觉艺术体验。“一朵朵散布在手册上的蒲公英,仿佛要从这里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一位看到手册的观众这样评价。

教育圆桌小编了解到,此次《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手册》由北京印刷学院人文与未来创新设计中心出版物设计研究室主任夏小奇教授的团队设计完成。夏小奇教授的团队也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手册》的设计团队。“此次闭幕式手册共分为两种,一种为VIP手册版本,一种为普通折页版本。闭幕式手册延续并进一步深化开幕式手册‘冬日暖阳’主题的设计理念,既形成开闭幕式手册的内在统一性,又呈现出主题演绎的新变化与深度延展,秉承‘简约而不简单’的冬奥理念,由开幕式‘一朵雪花的故事’延展至闭幕式‘万千朵蒲公英的未来愿景’,将奥运精神与北京冬奥愿景、中国新时代风范气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北京“双奥之城”的科技未来等多层次的丰富意象融入视觉演绎之中。”夏小奇教授介绍。

她提到,在手册的整体色彩设计上,根据导演组对于冬奥由“立春”时节渐入“春境”的审美感受,设计团队进一步梳理色彩关系并增添了更多的“暖色”表达。手册整体的色彩定位为蓝绿色调,既通过冰雪蓝强调冬奥的冰雪感,又通过初春绿来寓示春天生机勃发之感。冰雪蓝与初春绿的融合与渐变作为手册色彩设计的整体基调。在此基础上,各项流程页面的创意元素表达中,加入了中国红、丹紫红、金盏黄、美蝶绿、汉玉白等色彩意象的协奏与点缀。在创意图形元素的构思与设计上,设计团队根据闭幕式的主要信息,确定了三类视觉元素符号,冬奥元素:奥运五环、冬奥logo、冬奥体育图标、雪花图形、京张高铁、鸟巢等;中国文化元素:中国结、回形纹、长城等;自然物象元素:蒲公英、柳枝、雨燕、橄榄枝等。

“在视觉风格上将中国诗画审美的意象与现代简洁的视觉语言相结合,强调空灵、浪漫、科技感与未来感的交相融合,形成诗意而灵动的整体视觉审美意象。”

“为保证手册在设计细节的把控上充分体现了精确性、现代感、意境美与科技美。整个团队从去年11月就开始加班加点,仅闭幕式手册的设计草图就画了上千张。”夏小奇告诉教育圆桌小编,经常从早上8点一直能够忙到晚上12点,甚至通宵熬夜改设计。团队的每个人都在为这本手册而努力,每一个细节都争取做到精益求精,每一个元素都充满设计感,即使是一条线、一片叶子、和一个页码都不放过。“只要有修改的地方,我们熬夜也会当天改出来。”夏教授感慨。

她介绍,以折页版上的五彩线条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观众翻阅过程中的连贯性,设计团队就将五彩线条设计成无论怎样折页,都会构成连贯的图形,不会让人有割裂感。再如,在VIP版本中,为了对应《缅怀时刻·折柳寄情》节目的介绍,生动呈现“折柳送别”与“未来展望”的双重审美意境。设计团队进行了近百次的图文内容调整设计,在有限的页面中展现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既通过柔嫩的柳枝、翩飞的雨燕等视觉符号来展现北京“双奥之城”的舒展春意与国风审美,又通过耀眼垂直的光束与星点来展现融贯古今的科技审美,使中国意境与现代设计两种视觉语言在一个页面上形成环环相扣的协奏与交响。“我们希望能够形成柳枝与手册上文字相互协调配合,每一个柳枝的形状、弯曲的弧度和位置都有特别的设计,因此只要文字修改一次,柳枝元素就要重新构造一次。此外,在柳枝画面呈现方面,也曾经尝试过国画风格,但过于传统,还尝试过西方现代的‘构成’画法,但在情感表达上就有所欠缺,最终,经过多番权衡则选择了结合国画以及装饰绘画的语言构成,来呈现柳条的样子。”

在印刷上,设计团队对手册的纸张使用和印刷工艺也极其考究,既要充分实现设计效果,又要满足严寒气候条件观众戴着手套翻阅的舒适性。“我们特意选择了带有颗粒肌理感的特种纸,在视觉上营造出雪的视觉效果,同时对裱蝴蝶装装订方式,选择了145克的纸张,便于观众戴着手套翻阅。”夏教授介绍。

夏老师告诉教育圆桌小编,今晚看到大家对我们的手册非常满意,自己非常有成就感,做到了不辱使命。“作为大学生能够参与到此次的设计中,感到非常的荣幸,看到观众们对我们的手册给予肯定,特别兴奋。”夏教授设计团队一员、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一学生刘萌萌还告诉教育圆桌小编,此次的经历也是对她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验。“经过几个月跟老师和同学们的密切配合,一起头脑风暴,一起进行设计,让自己的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夏教授设计团队一员、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专业研三学生李荣也坦言,这次的活动对他而言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这样的设计与以往的设计不同。能够真正参与到北京冬奥会中,参与到冬奥会的设计中,对于我而言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作为北京大学生,能为北京冬奥会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非常满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IXO856TkaxTRb_D9xY48g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