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北印»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设计 有梦敢为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设计 有梦敢为

信息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发布时间:2022-03-03|文:

银蝶舞翩跹,追美天地间。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下称北京冬奥会)满载着“天下一家”的美好祈愿落下帷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奥运的相遇,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式浪漫”,赢得了如潮盛赞。

开幕式上,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从“冰立方”中雕刻而出,一时间惊艳四方;赛场内外,热情洋溢的志愿者身着“天霁蓝”制服,组成冬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届冬奥会上,中国设计与冰雪运动交相辉映,为全世界献上了一场兼具“中国风”和“国际范儿”的冰雪盛会。

这一幕幕精彩瞬间离不开设计团队的辛苦付出,北京印刷学院师生团队便是其中一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印刷学院参与冬奥设计的相关团队,看他们展现中国设计的风采,听他们讲述凝聚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冬奥设计故事。

84天完成2000多帧手绘

2021年11月11日,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还有84天,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高妍玫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为开幕式上的“冰雪五环”环节设计水墨动画。

从天而降的冰蓝色水墨,幻化为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凝结成充满科幻感的“冰立方”,闪现出过往23届冬奥会的历史画面,定格为“2022中国北京”后,“冰雪五环”破冰而出——“冰雪五环”环节是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该环节中的历届冬奥会水墨动画,正是出自高妍玫团队之手。

高妍玫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们接到任务时,距离开幕式只有84天的时间,导演要求动画全部要逐帧手绘,大概需要2000多帧手绘图,且动画既要体现科技感的运动线条,又要包含中国风的水墨效果,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高妍玫用传统毛笔在纸上创作历届冬奥会运动项目的人形手绘。本报实习记者 刘姝言 摄

如何将运动人形设计与中国水墨画相得益彰地融为一体?高妍玫决定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中寻找答案,但困难也接踵而至。“中国绘画和书法讲究‘墨分五色’,存在干湿浓淡的变化,若要在透明的‘冰立方’上展现水墨效果,动画不仅要有亮丽的色彩和流动的线条,还必须使用书法的‘枯笔’和‘飞白’效果,设计团队此前从未尝试过,这是项目的最大难点。”高妍玫说。

基于十几年来北京印刷学院在三维水墨动画、裸眼全息水墨动画、数字书法动画等领域的研究,高妍玫团队尝试了4种绘制方式:纸质逐帧手绘、玻璃手绘录像、电脑手绘录屏、数字笔刷绘制。

经过近2000多张纸质手绘测试和3万多帧数字笔刷测试后,高妍玫团队最终确定的绘制方案是,除了第一届冬奥会的运动人形采用把宣纸固定在透明玻璃上手绘,在玻璃对面录制并处理成逐帧动画的方法外,其它22届冬奥会运动人形均采用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枯笔和淡墨数字水墨画笔刷分层逐帧绘制,并结合电脑特效最终完成终稿。

“我们团队共研发了包括枯笔和淡墨在内的10种数字水墨画笔刷,目前均已获得版权保护。”高妍玫介绍。

高妍玫说:“84天的创作经历,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但看到中国水墨动画能在奥运舞台上‘绽放’,我感到由衷自豪,其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提升了我们利用数字技术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

9个月设计4套手册

2月20日夜晚,伴随着“大雪花”主火炬的缓缓熄灭,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此时,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人文与未来设计创新中心出版物设计研究室仍忙得热火朝天。

“我们正在进行北京冬残奥会节目手册最后的调整工作。”该研究室主任夏小奇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从去年6月接到任务以来,她带领设计团队陆续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手册设计工作。

夏小奇向记者讲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手册设计细节。本报实习记者 刘姝言 摄

目光所及之处,灵动的雪花图形悠然飘落在“冰雪蓝”的背景之上,瑞雪纷飞中又平添一丝空灵之美;内页的牡丹花、“雨燕衔春来”等中国传统元素与奥运五环、京张高铁等现代元素相得益彰,凸显中国意境与奥运气氛的交融互化……开幕式上,夏小奇团队设计的节目手册令人印象深刻。

接到手册设计的任务时,“冰雪、浪漫、简约、精彩”这4个词是团队得到的全部信息,夏小奇直言“摸不着头脑”。为此,她带领团队广泛搜集历届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标志、图标、吉祥物等内容,共同建立了一个“奥运信息库”,为创作设计打下坚实基础。经过使用精装结构、特殊印制工艺等一番“热血”尝试后,导演组却给出了“用力过猛”的评价。思考过后,夏小奇决定“做减法”。

“我们选择回归设计本身,着重体现‘简约’的理念,通过艺术处理呈现给观众丰富的视觉语言,而不是堆积工艺。”夏小奇介绍,他们从上百种纸张中挑选了一款名为“卡罗拉”的纸张,它在准确还原“冰雪蓝”色彩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颗粒感,能给观众带来一种触摸雪花般的实感。

经过了上百次表现形式的调整以及几十个版本的推敲,夏小奇团队终于如期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普通观众版和VIP版手册的设计任务。夏小奇表示,对于团队而言,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北京冬奥会,大家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北京冬奥会不仅仅是一场国际体育盛会,更是展现中国人文魅力的重要舞台。在设计中,我们秉持现代设计的理念方法,为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思想赋予新内涵,力求运用典雅、灵动的艺术语言,把精彩纷呈的开幕式诗意化地展现给世界,在原创设计中尽显冬奥风采、中国韵味。”夏小奇说。

90天完成“同心筑梦”设计

2021年12月6日,距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还有60天,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标识系统“同心筑梦”发布。形似爱心、双翼如火的和平鸽剪影振翅高飞,散发着冰蓝光芒的线条流畅灵动,晶莹剔透的中国剪纸雪花点缀其中。“同心筑梦”一经发布,就牢牢地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

“从创作之初,向世界展现包容自信的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全新面貌就是我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晓东是此次设计任务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从2021年8月接到任务以来,以设计艺术学院品牌与城市形象研究室为核心的50余名师生组成设计团队,在3个月的时间里紧密合作,圆满完成了以核心标识图形为代表的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的设计任务。

张晓东向记者展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设计模型。本报实习记者 刘姝言 摄

如何将标识设计得既有“国际范儿”,又有“中国风”?“团队围绕‘志愿+冬奥’的理念展开,将中国志愿者精神与国际奥林匹克精神融合,打造出充满未来感的冰蓝光芒核心图形,又将剪纸融入设计,向世界展现代表中国的视觉形象。”张晓东说。

谈及创作过程,张晓东用“近乎苛刻”四个字来形容,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大到整个志愿站点的电路系统,小到志愿者服装的纽扣色彩,团队完成了服装装备、服务站设施和激励物资等十几个品类产品的设计任务,为约20万人次城市志愿者、758个志愿站点提供服务。目前,所有产品上使用的核心标识图形均已进行了著作权登记。

漫步在北京的街头巷角,每每看到靓丽的城市志愿者标识,张晓东至今仍觉得心潮澎湃,“城市志愿者标识系统贯穿赛事的方方面面,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举行的重要保障。立足文化自信,我们用设计将志愿者打造成冬日京城最美的风景线,用设计向全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全新面貌。”(本报记者 冯飞 实习记者 薛佩雯)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hk0eaBJPe8HgUtsxtwLtA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