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建立“张二扎乌恰”友好城市
信息来源:张家口晚报 |发布时间:2010-04-23|文:
其实,关于“建立张二扎乌恰友好城市”的建议已经被我市的一些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到了很多次。2009年年底,市委、市政府“两办”开展了“我为张家口发展献一策”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市民刘振瑛再一次提到了这条建议,而且还获得了一等奖。
昔日繁华的商道,如今早已失去了光辉。
从大境门出发,向西北走。
道路上没有几位行人,弯曲的大道渐渐向大山深处延伸。半山腰上几间低矮的小平房上青烟袅袅。路边被雨水冲刷的河床露出斑驳的的痕迹。
这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张库大道”的起点。
刘振瑛,曾任桥西区文体局文化顾问。1995年开始研究“张库大道”。
“以张家口为起点的张库恰商道,是一条见证过张家口辉煌的国际商道,是一条曾经沟通过中蒙俄民族友好融合的纽带,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古道。张家口、二连、扎门乌德、乌兰巴托、恰克图是当年张库恰国际商道上的几个重要结点。以历史上的张库恰国际商道为契机,建立张、二、扎、乌、恰三国五市友好城市。”
2009年年底,我市开展了“我为张家口发展献一策”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刘振瑛再一次提到了这条建议。
“卡拉根(音)”
现在对“茶叶之路”的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如火如荼地搞起来了。
2007年夏,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恰克图市派出了以文化委员会主席柳苞芙·桑布耶芙娜为团长的一行十多人的茶叶之路文化考察团,对我市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文化访问,并对我们发出了回访的邀请。
他们在与学者交流时说,我们知道张家口,但是我们知道更多的是“卡拉根”,我们想去“卡拉根”看看。
刘振瑛介绍,因为张家口的历史上就叫过“卡拉根”,修通的京张铁路,张家口站的站牌下的英文就读“卡拉根”。上世纪民国期间出了一本叫 《宣化盆地》的书籍,其中书中提到,西(西方)人把张家口称之为“卡拉根”,此语为蒙语音译。
他说,而蒙语的“卡拉根”是“门”的意思,说的就是大境门,最早来到大境门下和汉民做生意的蒙古民族,为了有一个称呼就把大境门叫成“卡拉根”,并告诉同族的人沿着路一直走,见到一个“卡拉根”就到了,那就是交易地点。后来此称呼传到了俄国,欧洲等国。
这些商人都有羊皮的地图,后来他们直接在地图上标注张家口的时候直接用 “卡拉根”代替。
“张库大道”
张家口、二连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扎门乌德、乌兰巴托属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恰克图属于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
近年来,张家口一批文化人、经济人开始研究商道发生、发展的历史,探索深厚的商文化底蕴。
刘振瑛介绍,当时,从蒙古草原到内地有三条路可走:一是从乌兰巴托出发,穿越浑善达克沙漠边缘,经东西苏尼特旗(今赛汗塔拉)、商都、集宁,到达大同、太原。二是从乌兰巴托出发,经阿嘎巴旗,穿越浑善达克沙漠,再过多伦诺尔(今多伦)、沽源、独石口到北京。第三条路线是从乌兰巴托出发,越浑善达克沙漠,经太仆寺旗、张北进入张家口。
第一条道路因途中有百里沼泽,不久便终止。第二条,因路途较远,且多崎岖山路,最终也没能维持多久。而第三条路线具备了距离最近、道路状况较好的优势,故驼队、车队多走此路,也就是后来的“张库大道”。
据 《河北省公路史志资料》载:“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便辟为驿路,明清两代又辟为官马大道。当时运送物资所走路线,多依驿站。这运输物资的驿站,官马大道就是后来的张库大道。”
辉 煌
有关数据记载了张库大道的历史辉煌。在张库大道上经营的商户,清初80家,道光年间260家,同治年间530家,民国初年仅大境门外的店铺就达1500多家,上下堡的买卖家多达700余家。
张库大道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张家口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外资企业。据记载当时设在张家口的外国商行有英国的 “德隆”“仁记”“商业”“平和”,有德意志的“礼和”“地亚士”,有美国的“茂盛”“德泰”,有日本的“三井”“三菱”,有法、俄、荷兰的“立兴”“恒丰”等,总数达到了四十四家。这在当时可以和天津口岸、上海洋场相提并论。这些不同肤色的 “色目人”,带着或多或少的资本,在张家口置地盖房,设立洋行,参与到张库大道的激烈商业竞争中。以至于今天,我们还可在张家口看到一些洋房。
落 破
就是这样一条拉动多国的经济命脉,在上世纪初戛然而止。
1911年沙俄策动外蒙古叛清。1942年外蒙古独立。1929年,中国国民政府与俄断交,蒙古也关闭了中国的所有商号,张库大道被迫中断。这次中国在苏蒙的四百多家商号被关闭。
至此,繁荣了近四个世纪的张库大道开始了衰落。大境门外“外馆”市场萎缩,外国洋行纷纷撤离,张家口的许多商号倒闭。
随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苏关系破裂等历史原因,这条辉煌过的古商道似乎已被人们渐渐的淡忘了。1995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签订了 《中俄友好条约》,同时我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了张家口的全面开放。
上世纪60年代,当年加入蒙古国籍的张家口人被允许返家探亲,海关限定每人携带35公斤物品。
多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锡盟、乌盟的绝大部分生产、生活资料供应,都是通过张家口转运的。这也是为什么内蒙古中部地区各旗县在张家口设立办事处的原因。
开市愿望
上世纪九十年代,二连开通对蒙古口岸边境易货贸易,专门设立存放外货的“二卡”交易区,这是在二连市北边用铁丝围起来的市圈。
刘振瑛说,在这个市圈中,堆积着如小山一般的来自蒙古或由俄国转蒙古运来的木材、皮张、绒毛、钢材、废钢铁等等。来自张家口的钟楼啤酒、布鞋、服装、小食品、来自阳原、蔚县的小米,保定、石家庄的白面,江浙一带的家用电器,源源不断地通过边贸口岸流向草原,流向物资极度短缺的蒙古和俄罗斯南部边境一带。
当时,以张家口商业外贸公司为首的张家口商人们,迅速汇集二连边城,想协力撕开禁锢多年的篱樊,有意无意地继续着张库大道的梦。
1999年,一位已入蒙古籍的旅蒙商(做买卖的商人)后代,曾提出重开张库大道,恢复中蒙在张家口的直接贸易往来。
从2004年开始,蒙古国各层面的人士也曾多次对我市进行过考察访问。
2009年,二连市相关部门也已与我市接触,表达了共同研究张库恰国际商道的意向。
同年,张家口与北京印刷学院合作进行的《张库恰国际商道口述史》国内段已接近完成,计划2010年向乌兰巴托、恰克图延伸。
刘振瑛说,如果因势利导在“大境门”内外重新开市,以铁路、公路为运输骨干的新张库恰国际商道的繁荣,将成为张家口、二连、扎门乌德、乌兰巴托、恰克图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支点。
今天,世界经济正在打破区域限制,向全球化发展。我们可否以此为契机,研究张库古商道,探讨重新开市的可能。
整合以上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信息,刘振瑛认为建立张、二、扎、乌、恰三国五市友好城市的时机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