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报: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途径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时间:2011-04-21|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加速传统新闻出版业向现代新闻出版业转型,包括互联网出版在内的数字出版等新兴出版业态进入高速发展期,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业态将是出版产业中的一个朝阳产业。而能否为我国的数字出版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对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高校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国数字出版
人才培养现状
数字出版是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在高校相关出版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和行业需求的情形下,从事于数字出版的人才主要来自于出版与传播行业或网站的网络编辑,这些人员大都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缺少出版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许多数字出版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数字出版物集合多种媒体于一身,有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网络设计等,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出版与编辑技术、多媒体设计技术、流媒体技术等,所以需要从业人员既具有数字出版的技术,又懂得设计艺术,既要具有较宽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具有实践操作技能。
为了满足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出版专业教育要改变培养单一纸介质出版人才的模式,转向培养既懂出版又会技术的非纸介质新型出版人才的模式,高校要把握数字出版新动向,培养适合数字出版产业的实用、适用型的人才。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其中有强调专业性的,也有强调复合性的,而就目前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看,缺乏的是熟悉传统出版流程、数字技术、经营管理、设计营销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无论规模数量、质量层次还是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方面都还不能与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数字出版
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专业的培养目标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发展定位,因此,在目前数字技术向传统出版编辑行业渗透的情况下,高等学校数字出版专业要确立与数字出版时代合拍的数字出版人才的目标,要符合科学性和宽式性的原则。即以培养数字出版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为要求,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传播多元化趋势,注重培养学生在出版活动中的策划创意、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在数字出版产业领域从事网络出版、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数字装帧设计、媒体运营管理、数字版权等岗位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策划和创意能力为核心,对学生策划创意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以数字化出版制作技术为核心,对学生数字出版技术、网络出版、多媒体出版技术、数字装帧设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数字化经营管理为核心,对学生媒体运营和数字化管理能力的培养。
目前,由于数字出版尚属起步阶段,数字出版专业本科教育学科归属不明确,各高校所依托的学院不同,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差异性较大,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具体体现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有的过分倾向于宽基础、有的过分注重专业性,有的加大数字出版理论性课程的比重,有的则推崇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此外,还存在课程门类与相关数字出版行业企业岗位衔接度不够,与实际出版活动不对接的现象。出版数字化流程技术、数字转换技术、数字内容采集、加工与制作技术等技术类课程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体现出“数字化”和“出版”学科专业的交叉性,还要考虑课时安排的灵活性。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即以编辑出版学、传播学理论、经营管理理论、行业法规、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平台,实现文理交叉,根据目前数字出版市场的需求和各高校出版专业的办学特色,可突出“数字技术”模块,如增加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编辑、书报刊电子商务等特色课程。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对数字出版原理、出版法规、版权保护、数字资产管理、媒介策划与创意、媒介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给予重视。此外,在教学计划课时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优化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和校外实践学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开课方式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可以增加选修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和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
实习基地建设的
行业性和适用性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深化教学理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数字出版的专业属性,一方面依托和贴近行业,一方面要考虑选择适合数字出版专业的企业和单位。
目前,一些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借助行业和地区优势,以新闻出版和文化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出版教育的实习和实训基地,逐步形成了大学和出版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体系。但其中存在着实习基地的性质与专业性质的符合度、实习计划的实现、实习内容的针对性、实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实习成绩评价等问题。如一些实习基地多设在出版社、杂志社、书店等新闻出版发行单位,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编辑加工、校对等文字能力或发行能力的训练,而在数字出版企业,如网站、传媒公司、音像电子出版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的不多,对学生数字化技能的培养不够。
所以,我们尤其要在数字出版的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方面进行深入地探索,随着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而转型,将社会实践的中心向数字出版方面转移,将实习基地的建设向数字出版的企事业单位扩展,为学生数字出版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新的操作平台和锻炼的机会。如北京印刷学院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共建“中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双方将依托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在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出版人才培养,特别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通过该基地建设,不仅为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的师生提供科研实践和实习机会,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供教学场所,而且为双方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提供合作平台。
另外,应加强与出版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出版社、杂志社、传媒公司等资源共同培养学生。可以通过聘请社长、总编、数字出版产业领域的精英人士做讲座,条件允许情况下作兼职教师,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眼界,又能增加学校与出版单位的联系,扩大学校的影响。
师资队伍建设的
联合性和多样性
培养数字出版人才首先必须要建立一支数字出版的新型师资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数字出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目前,各高校编辑出版教育师资队伍具有教育、出版、数字技术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极为缺乏。从事出版编辑的专业教师大都缺乏实践经验,而教学活动必须贴近出版实践一线的发展。在数字出版教师专家不足,懂技术的人才不多的情况下,除了注意引进理论与实践、学历与经验兼备的人才外,还应当重视数字出版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加强出版学界和业界的交流合作,联合建设师资队伍。可以考虑在具备师资优势的大学(学界)和科研机构(业界)联合举办师资进修班或培训班,以尽快解决我国出版教育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形成出版传播院校和业界人士的良性互动,让教师对编辑出版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又可以加强高校与业界的沟通。
其次,可以吸纳数字出版业的专家和行业精英作为兼职教师来丰富高校教师队伍,形成校内和校外,教授、专家、精英组成的多样化的师资队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懂经济、懂管理,在实践中搞策划的编辑、广告经营人员不定期地进校授课,让他们将数字化出版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的信息和最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将数字出版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数字出版物,并进行多种媒体的互动和融合的实战训练。
最后,联合科研院所、企业、产业领域的精英进行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不但可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校师生对行业前沿知识和技能有深入了解,还可以使行业企业了解学校和专业,了解理论知识和学术前沿的动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