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这个论坛上国内外出版人纵论人工智能应用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布时间:2024-06-23|文:左志红 |编辑:苏晓杭 慈妍妮
6月22日上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一层的多功能厅嘉宾云集,200多位中外出版人齐聚一堂,由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出版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在这里举行。
论坛现场。北京印刷学院 供图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卡琳·潘飒、英国出版商协会副总裁卡特里奥娜·史蒂文森等来自出版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局长张泽辉,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翟德罡,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达品等来自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曹文军、院长田忠利,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等来自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出版总监阿伦德·库斯特,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等来自国内外出版业界的代表齐聚于此,围绕“人工智能应用与国际出版教育”的论坛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时代意义的议题
“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时代意义的议题。”对于本届论坛的主题“人工智能应用与国际出版教育”,邬书林深为激赏。
不得不说,人工智能已成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举办的论坛上的高频词。从19日的2024出版与技术创新大会,到20日的第15届中国图书馆馆长与国际出版社高层对话论坛,到21日的2024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再到22日的第二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AIGC”都成为热门词汇和关注焦点。
在过去的30年中,每当有新技术出现,就会引发“出版业能不能生存”的讨论,几乎每隔七八年就出现一次。当前,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引发了出版是否会消亡的讨论。
对此,邬书林分析,30年过去了,通过一些数据可以看到,出版业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不断增长。他由此断言:“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但不会使出版消亡,反之不使用人工智能出版业死定了。”他认为,人工智能必将加速出版业的变革和重塑,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必将进一步强化出版的功能定位,从而使之更具生命力和成长性。
张泽辉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带来了划时代的技术变革,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发展之要。我们要主动研究、主动跟进新技术,积极探索在出版物数字加工、数字呈现、数字传播等方面的落地应用;要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好各类实验室、研究院、研发基地作用;要加强对数字技术的研判,瞄准新技术带来的基础问题、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攻关,推出一批标志性研究项目,转化一批前沿性学术成果。
在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时也要保护知识产权
既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也要防范其带来的各种风险。对于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应用,来自行业协会的代表给出了鲜明的态度与观点。
卡琳·潘飒表示,国际出版商协会致力于推动版权保护和出版自由,推动出版在人工智能时代持续为社会和经济带来更大价值。出版商是新技术的采用者,未来将会以各种方式使用人工智能,积极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改善商业实践、提升出版价值。
“英国出版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人工智能来提高内容和产品创造力,数字化收入逐年增长。”卡特里奥娜·史蒂文森说。
但同时,两位也呼吁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要保护出版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卡琳·潘飒强调:“要确保大型科技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工具以透明、负责任的方式使用出版作品,不能支持技术拥有者未经许可和无报酬使用出版作品。”
卡特里奥娜·史蒂文森认为,立足人工智能在教育出版中的应用现状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出版业应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在出版实践中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更好地发挥人类创造力和保护知识产权。
邬书林认为,出版人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人工智能在出版教育和出版业中的应用和价值,也要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和挑战,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的应用方法和策略。
“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出版的独特性和人文性。”邬书林特别提醒,人工智能虽然可以高效地处理大量数据,但在情感表达、文化理解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保持出版的独特性和人文性,让出版物更具深度和温度。
出版人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产
当前,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的应用情况如何?田忠利援引了有关数据: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全球顶级的100家出版商和期刊中,约有24%的出版商和87%的期刊提供了关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指导。这种趋势表明,生成式AI技术在内容创作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凸显了生成式AI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出版业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
在论坛上,国内外出版商代表介绍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出版业的观点与实践。
作为全球最大的学术图书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应用者。该集团6月19日为10部英文学术图书颁发中国新发展奖,其中3部聚焦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近日还发布两款AI工具。汤恩平在主旨演讲中阐述了该集团对AI的看法。他表示,在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下,图书和出版产品的变革推动出版商迅速做出变革,出版商需要更加数字化、更有灵活性、更具战略性地学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图书和产品的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样的变化要在国际出版教育中得到体现,未来出版者的培养计划要涵盖更多数字化内容,赋能学生更具数字化思维和掌握数字化知识;出版人要专注于出版的核心,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要更加重视编辑责任、质量把控、职业操守等理念。
外研社近年来在应用新技术方面颇有作为,王芳在业界有“数字社长”的人设。她表示,近些年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教育出版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从教材的生产者转变为知识服务的提供者和技术驱动的创新者,是每一位教育出版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她介绍,外研社从吸引领先用户、搭建共创平台和产生共频价值三个方面入手,用全新的思路去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出版,以匠心精神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产品和服务,助力教育创新和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
出版教育要将人工智能的创新使用作为核心课程
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作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重要活动,打开了中国出版教育走出去的新窗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来袭,我国出版教育应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高质量人才?
张泽辉表示,这要求我们以国际视野、国家站位、行业视角,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培养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优秀出版人才。
王达品表示,希望北京印刷学院以办好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国内外出版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的交流合作,在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上作出新贡献,提升中国特色出版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作为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化联合培养和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曹文军表示,未来,北京印刷学院将聚焦高水平学术研究,让出版教育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独特智慧;聚焦高素质人才培养,让出版教育在国际文化交往中成为中坚力量;聚焦高质量发展,让出版教育在国际文化交融中绽放时代光芒。
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的广泛应用引发对于技术型、创新型、跨学科复合型和研究型出版人才的新需求。田忠利表示,北京印刷学院将全力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版教育新变革,以“未来出版家”标准整体升级出版教育,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出版教育,通过完善出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打造个性化的出版教育。
张志强则呼吁:“出版业要重视提升出版人的编辑力、经营力、创新力、思想力和数据力,未来的出版教育要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使用作为核心课程,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期待明年,我们再相聚!”在主持人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院长李朋义的深情寄语中,论坛落下帷幕。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