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北京文化论坛“文化潮流”平行论坛“人工智能赋能全民阅读新潮流”专业沙龙在京举办——业内大咖共论人工智能创造阅读新模式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布时间:2024-09-21|文:商小舟 李婧璇 |编辑:侯赛男 曹文露
9月20日,北京文化论坛“文化潮流”平行论坛“人工智能赋能全民阅读新潮流”专业沙龙在北京印刷学院举办。
沙龙以“人工智能赋能全民阅读新潮流”为主题,设置参观体验环节和对话环节。体验环节通过手卷及传统装裱技艺、龙鳞装和线装书等传统装帧技艺、藏书票、三维水墨动画、数字多媒体交互作品、人工智能版权资产生产平台、单目摄像头动捕设备、出版AI助手、5G阅读等展示了阅读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提供了“纸读”“屏读”“听读”多模态沉浸式阅读感受,阐释了“纸电融合、万书互联、人书合一”未来阅读场景,展望人工智能赋能全民阅读在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的重要作用。对话环节,汇聚全民阅读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全民阅读热点话题,致力于探讨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全民阅读新潮流,满足读者新需求,为全民提供阅读新体验,助力建设书香社会。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全球教育变革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需要深刻把握好坚定文化自信的教育使命,推动以文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利用全民阅读重要载体助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要持续涵养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觉,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促进教育人工智能与文化创造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文化传承,努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广泛开展文化传播。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曹文军介绍道,本次沙龙的举办,旨在深入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阅读+科技”创新路径,开启数智新质生产力助推全民阅读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新篇章。北京印刷学院将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大势中,做好科技与文化融合这篇大文章,以数智赋能激扬起新时代文化新潮流,努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精准定位,满足分众阅读新需求
人工智能如何依据人们的兴趣和爱好,提供分众化阅读资源,以满足个性化新需求?围绕“精准定位:满足分众阅读新需求”主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韬奋基金会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主任马国仓,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主任、北京印刷学院院长田忠利,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以及澳大利亚华夏文化教育促进会会长、澳大利亚北京会会长、北京海联会海外理事林斌展开交流。
从技术应用对编辑工作的影响来看,郝振省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为编辑在选题策划、寻找作者、流程优化和出版发行等方面提供了支持,有助于民众阅读兴趣的提升和阅读习惯的养成。面对相应的挑战,编辑要坚持融合发展的立场,实现优势互补,保持对内容深度和质量的关注。
“新技术的应用使阅读更加立体化、精准化,让阅读、传播、出版与读者形成双向奔赴,满足读者多元化阅读需求,满足市场的分众化需要。”马国仓表示,出版单位需延长工作链,增加图书产品的售后服务,成为推动阅读的主导力量;同时加快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多数字阅读产品、平台和资源,让阅读的价值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得到全新绽放。
田忠利从少儿图书创作的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编辑可以更加高效地整理和创作故事,从而丰富儿童的阅读体验;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知识的呈现方式,在艺术设计和教育工作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打开了新的视野。
“对于创作而言,原创性至关重要。”徐则臣认为,当人工智能的分析能力越来越强,对人阅读偏好的归纳也会越来越精准,能够实现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确匹配,助力文学创作和阅读推广,也对作家写作的创新性、创造力、辨识度和独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更好提供公共阅读服务方面,林斌介绍了澳大利亚各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的各项举措,图书馆通过在公园、购物中心设置图书交换点,鼓励社区参与和知识共享;同时关注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
读懂古今:展现数字阅读新精彩
围绕“读懂古今:展现数字阅读新精彩”话题,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委员会主任聂震宁、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北京印刷学院古籍出版传播中心主任李岩、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王斌以及中加多元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北美南开之声”传媒集团执行总裁、北京海联会海外理事冯群进行对话。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虽然迅速,但它在阅读领域的应用仍需结合人类的直觉和经验。”聂震宁表示,数字化阅读和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便捷性,增强了阅读的交互性。人工智能可以辅助阅读和决策,但人类的经验和教育在理解文学作品等方面仍然不可替代。
针对古籍的活化和保护,陈红彦认为,通过数字化,古籍得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通过智能化检索和沉浸式体验,让古籍的研究和推广也变得更加高效;通过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古老的文化得以依托网络文学、游戏等多途径覆盖公众,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数字技术不仅让古籍被更多人看到,也被更多人看懂。”在古籍的传播推广方面,李岩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古籍资源的整理和利用,为学术研究和公众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数字化手段也使得古籍中的人物和事件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如学术地图和人物传记数据库等,丰富了人们的历史体验和文化认知。
“人工智能将改变内容的生产和营销策略,而数据的价值在于其可利用性。”王斌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数字阅读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如数字阅读已经从图书电子化发展到包括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内容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加速了知识的快速流动,提高了对信息处理的要求,使得知识生产更加高效和逻辑化;硬件的发展对知识生产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识类型开始区分为消费型和生产型,后者更应受到内容生产者的关注。未来,纸质书的存在和数字出版的适应性仍然是出版业的核心议题,出版业面临着版权边界的变化、数据化转化的难度以及产业架构的改革等挑战,出版业可能需要形成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同时与其他行业结合,形成新的信息系统架构。
“人工智能技术为海外青少年的华文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冯群表示,数字技术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交流,通过连环画和漫画等形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大家对中文的兴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希望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阅读领域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成为潮流的引导者。”冯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