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北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专家学者共话融媒体环境下出版人才培养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专家学者共话融媒体环境下出版人才培养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布时间:2023-06-21|文:左志红 |编辑:苏晓杭 曹文露

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举办。 主办方 供图

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是今年图博会在活动安排上的一大创新。6月17日上午,在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中外出版学界、业界专家围绕“融媒体环境下的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和“跨国出版公司的融媒体发展”两大主题,展开集中交流和深入研讨。

共创 国际出版教育交流平台

论坛由北京印刷学院、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中国出版协会主办。中外出版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未来。虽是初次举办,但论坛具有规格高、规模大、内涵丰和形式新的特点。

规格高,体现在论坛嘉宾阵容强大。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来了,他在致辞中表示,在国内外融媒体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举办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很有意义。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来了,他在论坛上发表了激情洋溢、思想深邃的主旨演讲。

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卡琳·潘飒来了,她向出版同仁传递了来自国际出版业的最新讯息。

国际出版商协会前主席理查德·察金来了,他以“抓紧现在以把握未来”为题作主旨演讲。

演讲嘉宾中还有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同志,北京印刷学院、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外优秀出版机构的代表。来自中宣部出版局、民进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相关负责人也出席论坛。

规模大,体现在参会人员数量之多和覆盖之广。

国家会议中心可容纳200余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参会的中外出版学界、业界的专家不论是老友还是新朋,都相谈甚欢。

参加会议的观众横跨业界和学界,来自国内和国际。50多位来自开设有出版相关专业高校的学者参加论坛,数十家中外出版机构的代表现场聆听。

内涵丰和形式新,体现在论坛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创新多变。

论坛聚集了来自学界、业界、政府、协会及相关机构的各界代表,共话融媒体环境下出版人才培养。论坛倡议成立国际出版教育联盟,并举行了教育出版翻译资助项目揭牌仪式。

此外,论坛还在当天下午设置了分论坛,来自全国首批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5家单位的代表,以及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办学单位的50余位专家,围绕“落实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推进出版高等教育持续创新”主题,分别介绍了共建出版学院进展及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和出版专硕教育经验,交流研讨了“坚持守正创新 以出版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等议题。

共迎 中国出版教育发展新机遇

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回顾了我国出版教育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出版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至今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齐全的体系。

那么,中国的出版高等教育在世界坐标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在论坛上说:“与国际出版教育相比,中国开设出版高等教育专业的高校多、办学层次高,在全球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体现了中国特色。”他用一组数据进行佐证。

在本科教育方面,目前国外有13个国家的76所大学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出版专业。排在前三位的是:俄罗斯26所,美国17所,英国10所。而在中国,有55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可谓遥遥领先。

在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国外有26个国家的124所大学设立了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点。其中,美国28所,英国19所,法国14所,俄罗斯13所。中国有33所出版硕士授权点,显然也是最多。

在博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国外有12个国家的50所高校设立了出版专业或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英国15所,美国9所,俄罗斯9所。目前,中国有16所高校开设出版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或方向,数量也是全球最多。

“一个国家出版专业的多寡,与其出版业的发达程度与市场规模等成正比。美英俄德等出版业发达国家开设出版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多。中国出版市场巨大,对出版业极为重视,出版教育也比较发达。”张志强分析。

而今,中国的出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正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2022年7月,在中宣部指导和教育部支持下,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5所高校新设的出版学院、出版研究院参与共建工作。

2022年9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设置出版博士专业学位,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办学层次。张志强说:“预计全国将有数十所高校能开设出版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与会中方学者认为,这一系列举措振奋人心,在此全新起点上探讨新形势下的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路径,可谓恰逢其时。

共议 融媒环境下人才培养之道

围绕论坛主题之一“融媒体环境下的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中外出版界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论坛发出关于成立国际出版教育联盟的倡议。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曹文军说:“欢迎国内外出版教育界高校、出版业机构加入联盟。联盟将通过支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交流交换、研究生留学等教育项目,以及召开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履行服务全球出版教育的使命。”

“出版改变世界,出版教育关系出版的未来。”卡琳·潘飒说。出身出版世家的卡琳·潘飒深知出版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出版人才、塑造行业未来上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国际出版商协会创建了自己的学院,帮助会员持续学习培训。

理查德·察金认为,新的媒体技术为出版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创造了新的市场渠道、新的营销媒体,找到了接触潜在读者的新方法,让出版业更加丰富多彩。“适应技术的变化,积极转型升级,是出版机构成功的路径。”

“优秀的国际出版人才,是促进文明互鉴的关键要素。”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委主任李奕认为,立足出版业的融媒体发展趋势,推动出版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培养一流的国际出版人才,是高等教育机构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

北京印刷学院近年来在国际化联合培养、国际化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通过承办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中欧数字出版论坛等重要学术活动,为出版教育打开国际视野。谈到国际出版人才培养经验,北京印刷学院院长田忠利认为,新型国际出版人才需要具备三方面素养: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和文化共情能力,能够策划生产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出版作品,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

共商 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当前,融媒体发展成为国际出版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围绕“跨国出版公司的融媒体发展”这一主题,中外出版及相关机构代表纷纷发表看法。

面对融合发展趋势,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副总裁柯乐迪提出“加强出版产业的可持续性,增强出版产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两方面应对思考。在企业运营方面,她认为要把握社交媒体和音频资源的广泛使用为出版产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机会,寻求方法和策略吸引并激励新生代读者,“号召并吸引年青一代进入出版领域是出版教育面临的重要工作”。

“媒体融合远远没有完成,才刚刚开始。”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作出这样的判断。据他介绍,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的数字化从1990年开始,目前三分之二内容以数字形式出版。他分析说:“当前出版业的媒介融合远未完成,在此背景下的出版教育至关重要,国际合作不可或缺,出版的价值与重要性将长久存续。”

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中国出版界融合发展的翘楚。该社开发了全学科、全学段数字教材,研发了人教点读、人教易视听等APP产品,搭建了数字产品基础服务平台“人教云”,目前该社数字产品注册用户数量即将突破1亿大关。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预测说:“未来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将沿着从‘相加’到‘相融’、从‘内容’到‘服务’、从‘技术’到‘应用’、从‘数字’到‘数智’、从‘产品’到‘生态’的趋势和路径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hinaxwcb.com/epaper/2023-06/19/content_99826854.html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