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北印» 智能实验室建设哪家高校强?他们智造力都不一般!

智能实验室建设哪家高校强?他们智造力都不一般!

信息来源:印业独家|发布时间:2018-06-12|文:樊凡

    高校作为印刷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为企业创新、升级改造提供智力支持。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其中确定了印刷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四化"发展方向,其中"智能化"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行业智能化研究的"智囊团",相关高校做了哪些智能化的研究?他们的科研创新为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哪些原动力?我国印刷业的智能化发展目前还存在哪些瓶颈问题?为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智能印刷相关负责人。


北京印刷学院机电学院组建智能制造大学生创新团队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智能包装实验室

西安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开展面向未来的智慧印刷和智能印厂系列研究

看点一:融合资源 打造有竞争力的智能团队

    自2014年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开始,各大印刷类高校即开展相关智能
制造与智能工厂布局工作。组建智能研究团队、开设智能专业、建设智能研究实验室……作为行业智能化研究的排头兵,各大高校因势利导,积极开展智能化的相关研究。

    北京印刷学院组建了由该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齐元胜领衔的北京印刷学院机电学院智能制造创新团队和智能制造大学生创新团队,100余人的创新团队由教授、博士、硕士、本科生组成。"北京印刷学院机电学院组建了智能制造实验室,建立了智能制造实验的框架,由数字化设计与制造、3D打印、检测、机器人应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智慧印厂等实验室组成。"齐元胜告诉记者。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工程专业则以智能化为发展重点,顺应行业发展的智能要求与智能趋势,将原有的3个专业变更为"智能装备工程""可视化信息技术"和"跨媒体工程"。该校副教授刘琳琳告诉记者,"智能装备工程"方向主要面向印刷包装产业中的智能装备的设计与制造;"可视化信息技术"方向主要面向信息的可视化信息再现与复制、印刷媒体传播与制造的工艺、材料与技术;"跨媒体工程"方向主要面向文化创意和信息传播中智慧融媒体的系统和技术。相应专业方向的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和增强现实、3D打印等课程,同时增加了智能制造、物联网和文化传播创意设计等实践环节,旨在提高学生对智能印厂相关技术的理解和动手实践能力。

    目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智能包装实验室。该实验室负责人肖颖告诉记者,实验室主要目的是以满足学生RFID(射频识别)标签的制作实训以及场景读写测试试验。

    各大高校在组建智能团队、开设智能实验室的同时,也充分发挥自身科研方面的优势,为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印刷学院在2017年8月举办了印机行业第一届智能制造培训班,各单位参训人员在培训中与智能制造产业专家面对面,共同探讨和研习智能制造的新思维与发展趋势,第一届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在行业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第二届智能制造培训班也将在2018年6月下旬举办。此外,2017年11月开办的北印-广州通泽机械有限公司高级研修班、2018年5月漳州理工学院两个高级研修班,学员来自印刷包装企业、高校、公司等,为行业智能化培养人才并提供智力支持,引起了较大影响。

    刘琳琳带领的西安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开展了面向未来的智慧印刷和智能印厂系列研究,相继参与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组织的《中国印刷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6—2025)》以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智慧印厂发展现状及实施路径研究》等行业发展规划指南报告编写工作。

看点2:量"企"裁衣 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印刷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宝贵财富,是行业创新能力的源头,而企业则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因而各大高校在进行智能制造和智慧印厂研究的同时,也与企业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服务。

    齐元胜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印刷学院以科研创新为重点开展印刷业智能化的研究,包括印刷行业智能制造、智能工厂、评价、咨询、方案集成、实施;联合申请国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申报等产学研合作;辅导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为行业企业服务:用大数据改造现行的ERP系统,系统优化;为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工厂的规划与实施。

    目前,北京印刷学院已经联合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重大专项,联合亿丰伟业申报省部级重大课题,联合北京弘浩千瑞公司申报北京市重大专项,为10家以上印刷包装企业提供咨询。此外,还与航天科工集团、北人智能科技、广州通泽机械有限公司、漳州理工学院、中山中荣印刷、北京邮票印制局、盛通股份、北京顶佳文化创业园、北京弗莱达科技、东风股份、经纶科技、香江印制、广州人印、沧州东光印机产业园、西门子、三菱公司、奥润联创等行业企业开展智能化相关工作。

    据刘琳琳介绍,目前,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依托陕西省印刷包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产业智能化建设需求为导向,借助流程开发、工艺研究、装备研发的良好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了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的设备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探索基于学院实验中心设备的智能工厂演示建设;基于卷筒料印刷试验台完成了面向印刷包装设备的智能控制技术验证,正着手面向智能印厂的印刷包装设备智能互联技术探索,以期实现设备的智能互联、监测、诊断和控制。此外,学院正积极筹备印刷智能生产试验平台建设,开展印刷设备的智能制造模式研究,探索工业机器人在印刷包装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印刷设备制造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看点3:稳步推进 切勿盲目追求"高大上"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高校教授都向记者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稳步推进,企业在进行规划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勿盲目追求"高大上"。

    齐元胜告诉记者,有的企业不切合实际,存在对自己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整个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水平、实施智能化的资金准备情况、关键单元的数字化智能化不配套等问题。有的印刷企业对智能物流存在一定的误解,有的企业智能物流仅仅应用在一些简单的物流场合,如物料搬运方面,但是对于复杂的搬运,还不能够应用,在搬运线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盲区。

    机器人是智能工厂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智能制造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国内部分印刷企业对机器人应用存在一定的误区。齐元胜告诉记者:"机器人应用不是简单地用机器人代替人,机器人必须按照人的安排开展工作。目前机器人起的作用还只是在某些工序中代替人力,如果工序变化了,还必须由技术人员重新根据工艺编制程序,设计工装夹具等,因此对机器人的依赖不能太理想化,此外还要考虑配套的机器人的性价比。"

    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数字化,而当前我国印刷企业的数字化基础不强是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肖颖告诉记者:"数字化是智能工厂的基础,但是目前不同印刷设备接口不统一,所以很难做到印前、印刷、印后的全流程数字化。校企更多应该在推动打通不同供应商的壁垒方面进行努力,形成统一的标准。"齐元胜也认为,当前我国印刷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够,在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在当前智能制造的建设中,很多印刷企业进入一种误区,只重视硬件的布局,而忽视软件或软环境的搭建。齐元胜认为:"软件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印刷企业进行智能工厂布局的关键因素。目前国产智能印刷设备的多数控制系统和软件,均是国外产品,其设计思想并没有按照中国国情来变化,因此普遍存在不好用、效率不高、使用效果不好的巨大反差,导致智能制造实施困难。"

    "行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印刷业的软件技术人才普遍短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人才严重缺乏。"齐元胜如是说。

    刘琳琳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印刷业的智能制造发展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区域性差异较大、缺乏科学研究与分析、缺乏产业链上的统筹规划,这都造成企业内部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割裂,制造新的信息孤岛,不利于智能印刷生态圈的建设,也阻碍了整体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