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科技竞赛开创 高校教育新模式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发布时间:2018-10-29|文:肖睿
首次举办,历时两个月,20所高校、81组项目入围预赛,15所高校、22组项目入围决赛……这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印刷工程专业组)会议暨首届“金印杯”全国大学生印刷科技创新竞赛现场听到的几组关键词。本次竞赛有何亮点?参与的师生感受如何?将对行业产生哪些影响?在竞赛答辩现场,记者找到了如上问题的答案。
思想碰撞 开交流之窗
“旨在交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进展、轻工类专业认证工作进展和印刷工程专业改革经验,同时通过竞赛激发全国印刷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力,提高印刷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竞赛现场,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魏先福甫一开始便介绍了本届竞赛的定位。
本届竞赛前后历时近两个月。据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蔡锦达介绍,预赛于9月在武汉举行。此次在北京举行的决赛共22组项目入围,分别为本科组16项和专科组6项。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包装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学生韩雪所在的项目组获得了本届竞赛第一名,其研究的项目是“紫外光固化纳米雷达波吸收材料制备和3D打印应用”。“简单来说就是制备一种紫外光固化的雷达波吸收剂,将其加入到3D打印中,并用3D打印机打印出实体。”既是项目负责人,又在答辩环节担任主讲的韩雪告诉记者,参加此次竞赛,一方面将已立项研究近一年半的项目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也是想了解其他高校学生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与韩雪同一项目组的成员袁晨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参加这次竞赛,让他了解到别的学生如何思考与实践,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提高。
以赛为媒 促教育改革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蒲嘉陵看来,举办此次竞赛对行业意义重大。他表示,举办竞赛的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开放、交流的平台,让各高校的师生能看到其他高校的科研成果,互相学习、碰撞,为行业的人才培养输送养分,从而促进行业的进步。
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教授万晓霞也充分肯定了竞赛的平台作用。“竞赛是一种开放的形式,包括在评审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对学生们来说,发现彼此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他们就知道该如何改进。”万晓霞说。
相关链接:https://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8/epaper/d6861/D05/201810/9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