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网 :精彩发言摘编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网|发布时间:2018-12-11|文:郝天韵
编辑要站在时代前沿
我们的编辑要高大上,还要接地气,最后要接到地的热气、地气和露珠,来体现我们编辑的基层文化。编辑要引领科学的方向,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要把握科技发展的态势,要引领出版潮流,同时要创新文化、实干。因此编辑要做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最后的落脚点是“四力”,出版人才要具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就是我们一定要根据基层、根据民族的需要做选题策划。眼力就是瞄准学科发展的方向,有策划与组织能力。脑力就是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精品打造能力。笔力是我们要有丰厚的语言文化知识和编辑技能。
——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 杜贤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
对员工的成长要进行全面的职业规划,一是通过管理岗位不断提升能力,逐步进入核心员工的序列;另一个是通过编审、工程师等专业职称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进入技术序列。无论哪个方式,这些人才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应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在待遇上向业务骨干倾斜,全面覆盖“双挂钩”,保证发放的每一分钱都与业绩挂钩,与业绩考核相关,激励人才能干、多干、实干。我们将不断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积极优化选人、用人的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继续推动人才体系建设,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炼我们的人才队伍,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辽宁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 赵庆国
数字出版人才需政产学研协同培养
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制度构建要坚持基本原则与灵活机制相结合、自我完善与产业促进相结合的形式,使人才培养制度能够既遵循出版教育的基本理念,又符合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并随着市场发展不断创新、完善。从人才培养主体来看,高校是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主要阵地,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高校的任务。融合性是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主体可以分为高校、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其中高校居于核心位置,其人才培养质量是决定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政府机构、出版企事业单位需要发挥“团队精神”,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培养数字出版人才。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党委副书记 邓漪
出版人才应具备复合型+应用型特征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出版活动的编辑运营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版业的定位已经由传统的图书销售商转向了运维服务提供商,需要出版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备复合型+应用型的特征,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新挑战。
传统编辑向知识服务型转型,需要我们培养出版人才的读者思维、交互思维、技术思维和运营思维。全国50多所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端化的趋势,体现为对高学历人才的青睐。与知名高校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相较,高职院校在出版人才的培养上要突出行业,以岗位能力为主,重点培养应用型出版人才。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与传播系主任 张文忠
编辑应具备产品思维
知识服务型的产品,编辑最应该具备的是产品思维,善于发掘行业中的需求,时刻考虑的不是出什么书,而是如何以新技术、新概念为行业提供更高效的知识服务。专业出版社对这类编辑的培养方式不应该和之前一样,而是要创建适合此类编辑成长的制度,这种制度应该重点培养编辑的产品思维,重点是以实践为主,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这种产品思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 杜川
童书编辑需要具备4类素养
童书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一是永不泯灭的童心;二是孩童般的好奇心;三是坚实的理论基础;四是科学家般的严谨。
应该怎么对童书编辑进行培养?第一培养编校能力,第二增加创造能力,第三增强选题能力,第四增强营销能力,第五加强沟通能力。童书编辑要多到孩子中去,多跟孩子打交道,才能对他们有更深入的了解。由于童书编辑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回归天真,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我们需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永不干涸的求知欲、创造力,做出一本本好书,为小读者和大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明天出版社编辑 赵月
树立全新人才培养理念
过去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相对单一或者相对专一,现在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对编辑人才的核心能力有全新的要求。所以我们提出以全流程策划能力作为核心能力,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技术应用、流程管理作为两翼,以这样的理念进行人才的培养。未来培养的编辑,可能不再是简单的案头编辑或者发行人员,也有可能是新媒体或者传统媒体的产品经理、版权经理,新媒体运营官,或者游戏策划师、动漫行业的相关职业人员等。
——湖北大学文学院 张琦
相关链接:https://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8/epaper/d6871/d8b/201811/9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