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北京印刷学院《同心筑梦》被采用为冬奥城市志愿者标识设计
信息来源:新京报|发布时间:2021-12-20|文:张璐
昨天,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主办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城市志愿服务专场召开。据悉,城市志愿者已于12月5日在主要服务站点开始上岗服务,预计2022年1月25日开始全面上岗服务。预计上岗服务的城市志愿者约20万人次。
和平鸽、爱心、雪花等元素融入《同心筑梦》核心图形
受访者供图
一只“爱心”形的和平鸽振翅欲飞,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标识系统也于近日发布,未来,这套靓丽的标识将出现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服装上,将和志愿者的微笑和热情一样,为这个冬季增添一抹暖色。
城市志愿者标识系统是如何出炉的?对此,记者采访了设计团队负责人——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晓东。
标识系统应用于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服装
新京报:城市志愿者有何特点?如何进行视觉呈现?
张晓东:志愿者体系是比较丰富的,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与赛会志愿者服务赛事保障不同,城市志愿者服务对象更广,服务区域更大,不局限于比赛场馆。预计将有约20万人次城市志愿者服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北京印刷学院承担了多项城市志愿者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任务,包括国庆七十周年、建党百年的庆祝活动等。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标识系统设计任务由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50余名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完成。
设计团队对北京城市志愿者服务冬奥的工作状态、服务内容、志愿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聚焦“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提供微笑服务、打造暖心印象”“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等关键信息。
设计围绕“志愿+冬奥”的理念展开。设计团队对国际奥林匹克精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办会宗旨进行了研究,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欢乐、积极、拼搏、进取”“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盛会”等冬奥理念作为创作指引,提炼出冬奥场馆轮廓、冰雪运动轨迹、山脉、雪花、星空、迎春花等代表2022北京冬奥的视觉符号。
新京报:团队是如何进行设计创作的?
张晓东:在第一阶段,团队成员不加限制地奇思妙想,形成了一百多套方案。我们希望标识能展现中国风和国际范儿。在中国风方面,大家设计了剪纸、书法、春联、窗花等元素。第二阶段,我们凝练出49套方案,《同心筑梦》方案被最终采用。
方案的名称我们也是经过反复推敲确定的。由于冬奥会开幕当天正好是立春,所以曾经有一个名为《飞雪迎春》的方案,使用了迎春花的元素;《志愿之舞》方案使用了充满年味儿和中国特色的剪纸元素;《志愿之约》方案使用嫩芽组成雪花的元素,寓意志愿者满满的活力。
标识系统为北京冬日增加一抹温暖亮色
新京报:《同心筑梦》由哪些元素构成?
张晓东:城市志愿者标识系统名称为《同心筑梦》,核心图案来自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标识中的“心手标”元素,包含和平鸽、手掌、爱心、火焰、雪花等多重意象。
羽翼高扬的和平鸽象征和平、友谊、团结、公正,也象征着勇敢坚强、拼搏进取的意志振翅欲飞;张开的手掌代表志愿者伸出的帮助之手、服务之手,体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燃烧着的爱心火焰代表志愿者热心和真心,展现用心服务、予人温暖的精神力量;晶莹剔透的雪花点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季节元素,充满轻盈的活力。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设计
受访者供图
城市志愿者标识系统将应用在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服装、志愿者证书等方方面面。
新京报:目前,部分城市志愿者已经上岗,标识系统已经启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张晓东:北京各个主要街口路段、重要场所,都将设立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前几天,我去首钢园区,看到大家很喜欢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和志愿者的服装,觉得是北京冬日里的一抹温暖的亮色。标识系统的配色有蓝色、绿色、橙色、红色,有一种青春、浪漫和对未来畅想的感觉,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
七大类城市志愿服务系统视觉形象高度统一性
新京报:此次城市志愿者的服装有何特色?
张晓东:核心标识图形确定后,设计团队开始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制作规范手册》的编制,以保证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服务总队及场馆周边、城市志愿服务站、冬奥冰雪运动场所、重点社区、文明交通、新闻中心等七大类城市志愿服务系统在视觉形象上的高度统一性和规范性。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服装设计
受访者供图
规范手册制作时反复打磨,比如羽绒服的配色方案、面料选择,我们就调整了三十余版。之前我们参与设计的大型活动通常在夏季举办,为志愿者设计的是夏装,打样成本也比较低。此次我们第一次设计制作羽绒服,要考虑到服装的防风性能等问题,同时要考虑色彩的高还原度。
志愿者的服装体系包括羽绒服、羽绒马甲、冲锋衣和两件套的防寒服等,还有帽子、围巾、手套保暖三件套,根据志愿者服务的场所不同相应进行发放。
新京报:标识系统的设计有哪些细节和故事?
张晓东:冬奥会会徽和“心手标”在标识系统的应用,我们花了不少心思。按照规范手册,会徽要在纯色的背景上使用。但是我们觉得单纯放一个白底方块的标志稍显生硬,所以最后我们想出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核心图形的左上角增加渐变色彩,看起来像一道自然辐射的光,光芒进行留白处理,符合使用规范;一种是在合适的背景板上进行优美的弧度设计,看起来像一条飘动的丝带,非常灵动。
新京报:设计团队的学生中,是否本身也有冬奥志愿者?
张晓东:团队的学生不但参与了城市志愿者的视觉形象设计,同时也有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还有人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的服务,已经从设计团队转到志愿者团队,开始新的工作。
大家虽然有压力,但能服务于国家这样重大的活动,也都非常激动和敬业,增强了文化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通过国际重要赛事活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志愿者的新形象,他们体现了青年的时代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