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北印» 北京头条: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决赛在京举行

北京头条: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决赛在京举行

信息来源:北京头条|发布时间:2019-11-26|文:彭小菲

11月23日,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学生组)决赛在北京顺利举行。此次大赛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中国出版协会、韬奋基金会、中国编辑学会、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承办,北京印刷学院协办。大赛共收到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全国60余所高校、近两千余份作品,共计6000多人参赛。参赛作品分为纸质书和电子书两大类别,最终共有48部作品脱颖而出进入决赛。

启动仪式上,北京印刷学院校长罗学科表示,作为承担为行业输送人才、助行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担当的院校,一直以来,北京印刷学院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出版传媒人才,“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正是高校出版专业师生交流学习、实践锻炼的宝贵机会。

学生代表赵璐敏同学表示,此次大赛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出版专业学子提供了相互切磋与学习的舞台,更坚定了自己未来成为一名出版从业者的信心。

中宣部干部局副局长陈晓琳也在讲话中对大赛前期工作进行了肯定,并希望广大出版学子,作为新时代出版工作的接班人和生力军,要把多出好书作为自身的使命和责任,不断提高内容品质,积极运用全媒体手段,创新宣传内容、形式、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创新宣传内容、形式、载体,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亮丽答卷。

启动仪式后,进入决赛答辩环节。此次大赛强调理论能力和实操能力并重,侧重考察编校人员的理论业务能力、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从思想价值来看,参赛作品传达出当代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富有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展现了出版专业学子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版观文艺观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从内容层面来看,进入决赛的作品选题多样、富有创意、形式新颖,涵盖传统诗词、“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汉字推广、历史文博、流行文化、垃圾分类、音乐绘画、幼儿教育、青年生活、老龄化等诸多话题,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从展现形式来看,作品侧重于将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运用了音频、VR、AR数字交互等多种技术形态,以立体书、交互书、日历书、手账DIY图书等载体来探索出版新路径。从营销方式来看,作品大多运用了全媒体传播手段,将二维码扫码、主播读书、公众号商城、IP开发、系列作品衍生等纳入产品研发流程;作品针对的用户群体覆盖面广,涵盖了儿童、青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

据了解,中宣部干部局副局长陈晓琳、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许正明、中宣部干部局教育培训处处长张兆刚出席此次活动。决赛评审嘉宾包括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会长(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敖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赵云泽等。北京印刷学院校长罗学科出席大赛并致辞,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王关义主持了决赛的启动仪式。

在当前的传媒发展形势下,新兴媒体不断变革,如何培养适应新兴媒体发展需求、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责任担当意识和文化涵养的出版传媒人才,是各高校探索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议题。“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是促进编辑出版教育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培养出版人才、提升学生的图书创意策划能力的创新实践举措,是培养造就一批能力强、业务精的高素质出版人才的重要平台。大赛强化了出版学子对于传承、弘扬与创新文化的使命意识,为出版行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建设与新时代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相适应的出版队伍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赛后,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许正明从赛事规模、选题价值、选手风采、大赛筹备等方面对此次大赛进行点评。他认为此次大赛选手来源广泛、备战充分、大赛组织有序、作品水准高于往届。同时,他对参赛选手们也寄予希望,提出要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学习,要有历史担当和文化情怀,要与时代同向同步,要在实践中增强本领能力,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出版强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文链接:https://app.bjheadline.com/8816/newshow.php?newsid=5480906&mood=wx&typeid=20&ntype=0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