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丹心:【“京”彩行动】北京印刷学院:有为青春 “京”彩绽放
信息来源:京华丹心|发布时间:2024-01-17|文: |编辑:苏晓杭 曹文露
为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培育、文化强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通过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等6项机制、14个项目,推动首都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京华丹心特别推出【“京”彩行动】栏目,遴选发布行动计划相关活动报道,共同见证首都高校学生参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成长成才的精彩瞬间。
2023年10月,在北京最美的季节,大兴区黄村西里社区迎来扮靓社区的“绘画高手”。本科生赵艺淼和同学们来到这里,因地制宜为居民楼外墙绘制“新衣”,用“非FUN创意”为“文明北京”建设进程贡献青春力量。
这是北京印刷学院青年学子深度参与“‘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一个缩影。以文“化”青春,同学们有机会在广阔天地中一试身手,在积极实践中增长才干,也用真心真情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迈向新征程。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行动计划落地见效。党委书记曹文军在行动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出征仪式上为学生团队授旗,并寄语同学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待,上好社会实践“必修课”,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投身火热实践、砥砺意志品质,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有机会参与这种可以发挥所学专长的专业性志愿服务,既能够在奉献中服务社会,又可以在实践中提升本领,一举多得。”赵艺淼希望在服务社会建设、服务首都发展的实践中挺膺时代担当,用青春的画笔绘出新时代“文明北京”的灿灿闪光。
学生志愿者用彩绘扮靓社区
青春的闪光不仅绽放在社区志愿服务的一线,还闪耀在重大项目攻关的一线。学校在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激励促进作用的同时,更将优质资源创新转化,有机融入“第一课堂”主渠道,充分彰显重点项目的示范引领意义。
“我们文创作品的原型是金中都大安殿出土的铜坐龙,它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象征,也是北京870年建都史的见证。”2023年12月29日,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2023成果汇报交流活动上,铜坐龙系列文创项目核心成员、研究生陈晓丽走到观众中间,展示她和团队同学结合传统榫卯工艺共同活化设计的铜坐龙装配潮玩。这一作品已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亮相。
“创意设计 艺工融合”是北京印刷学院始终坚持的办学特色。行动计划启动后,学校携手首都博物馆,围绕“历史文物活化利用文创设计”项目展开深度合作。
“通过对北京各博物馆的深入探访,学生们把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关键信息带回学校。师生共同探讨,找到了契合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项目。”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田忠利向《光明日报》的记者介绍,首都博物馆已授权学校使用馆藏文物IP,共同研发铜坐龙系列文创项目。
以文“化”青春,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成就——北印学子正以实际行动回馈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巫建在接到任务后,迅速带领团队开展攻关,引导学生在研究与创作中深刻认识文物、读懂“北京”,进而形成一大批既涵养“京”彩文化、又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感受到生长在北京的文物的美。
“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拿出来给高校的同学们作研究,既是帮助高校培养人才,也是利用首都高校云集的科研优势帮助博物馆和宣传文化系统实现文化中心建设目标。”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筹备处副主任张杰作为首博馆方代表全程参与项目落地,看着憨厚呆萌的铜坐龙IP从图纸走进现实,他由衷祝贺同学们。
铜坐龙系列文创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公众体验
“认真作好出版工作”是一代又一代北印人接续传承、坚守如一的初心使命。传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是北印学子踏实践行的有为担当。
研究生张莉和同学们一起,发挥学校出版学科优势,聚焦“红色出版”研究,在“‘觉醒年代’研学行”项目框架下,寻访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红色出版旧址,挖掘以《新青年》《社会主义讨论集》《工人周刊》等期刊杂志为代表的红色出版史料,以青春之智传播红色出版文化。
“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通过办报办刊来传播思想、启蒙大众,让我更加认识到出版在思想传播的非凡意义,我们有必要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红色出版刊物,希望能够为党史研究和红色出版研究添砖加瓦。”张莉说。
红色文化要研究,也要讲述。热情洋溢的“纪念馆之星”为讲好红色故事下了不少功夫。
本科生杨舒惠作为“‘纪念馆之星’培育计划”首批“毕业”学员,从2023年暑期开始,正式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上岗,以青年视角、青春活力讲好新时代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坚定信仰,展现北印青年的蓬勃风采。
“我们不是没有感情的输出者,而是带着观众回看历史的引路人。”这是杨舒惠对“青年讲解员”这份工作的理解。香山和它作为“精神地标”所彰显的红色风范正深刻地影响新一代北印人,并鞭策他们走好属于自己的“赶考之路”。
学生在香山革命纪念馆讲解
在行动计划各项机制指引下,同学们全面融入首都新时代发展建设进程——走进首都文化产业园区,调查研究、实习实践,争做“园区体验官”,积极参与“我为园区献一策”;走进首都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回望历史、叩问时代,记录下“新青年”眼中的“红色记忆”;走进服贸会等首都重大活动现场,让“青春与志愿同行”,用温暖微笑传递爱与友善;走进文艺院团、演出现场,“零距离”求教名师大家、“近一步”观赏文艺佳作。
学生深入首都文化产业园区调查研究实习实践
学生团队“‘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项目获奖作品《跨越时空的对话》
学生志愿者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钢园区提供志愿服务
在北印,这样的“京”彩还有很多。
有为青春,“京”彩绽放。行动计划在广大师生中间引发热烈反响。在北印,行动计划的相关活动和制度性安排已辐射全体学生,人人知“京”彩,人人想“京”彩,人人在“京”彩。同学们在躬身实践中上好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爱党爱国和服务人民的大情怀得到进一步激发,在融入“京”彩文化的行动中绽放出别样青春。
风至扬帆,正启新程。行动计划2023的“北印篇章”已硕果累累,2024的“北印‘京’彩”正加速启航,新一代北印人正以昂扬风貌和扎实作为汇聚起奋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强大动能,迸发出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征程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