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声音»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人才

“特色化”办学 落实“新工科”建设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人才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布时间:2019-08-20|文:罗学科

40ca45566a6f4b0ba55742ef09b547c5.png

印刷高等教育是印刷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环节,应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适应、与人民文化期待相契合、与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 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为当前印刷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指明了新的方向,“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也描绘了“新工科”建设的蓝图。

作为承担为行业输送人才、助行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担当的印刷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更要围绕印刷出版行业全产业链,在“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探索,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持续做文章,为推动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

 传承创新 拓宽专业设置

“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新工科”的建设,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

作为一所以印刷起家的行业院校,北京印刷学院始终坚持“以本为本”,努力实现“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印刷相关专业不断拓宽。1958年—1978年的二十年间,北京印刷学院积极探索、敢为人先,开启了中国印刷出版高等教育的先河,先后创立了印刷工艺、编辑出版、图书发行等本科专业,这为新中国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独立建校后,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需求,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如20世纪80年代率先开办装潢设计艺术专业,将计算机美术设计引入艺术专业教育;2008年率先开办数字出版专业等。21世纪初,学校以印刷出版人才培养成果参加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

“新工科”背景下,学校更要不断拓宽办学思路,完善专业设置,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瞄准行业 凝练研究方向

一直以来,印刷业在机制、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等方面加速变革。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印刷+互联网”不断发力,个性化、按需印刷引领印刷行业新发展,层出不穷的新科技和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给印刷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印刷教育应积极应对行业变革,围绕“印刷”开展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北京印刷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北京发展战略需求为方向,聚焦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瞄准行业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不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围绕出版学、设计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三大学科群,积极探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以轻工技术与工程为核心的印刷包装学科群,是以轻工技术与工程为核心,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科学技术史等为辅,网络空间安全、工商管理、设计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硕等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材料科学与工程是该领域的基础学科。围绕该学科领域,学校已在绿色环保印刷包装材料、新型功能印刷包装材料、功能/智能印刷电子材料领域开展系列研究,并形成了印刷行业研究特色。

突出特色 打造专业高峰

新形势、新任务下,印刷高校要履行起印刷高等教育的光荣职责,共同为印刷行业培养出高质量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印刷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行业专业院校,要坚定走“特色化”办学道路的决心。为此,北京印刷学院构建了特色主干专业群、特色支撑专业群、特色关联专业群三层次专业发展策略,实现专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专业高原和专业高峰。

其中,特色主干专业群包括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共计6个专业。印刷包装学科领域的专业群,则以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专业为主干专业,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物流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为支撑专业,以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为关联专业。

支撑专业和关联专业以主干专业为核心,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学科支撑有力、专业协调发展、优势特色鲜明、社会需求符合度高的专业发展格局。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校长,本文摘编自其在印刷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