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网:传承中华印刷文明,弘扬出版传媒文化
——北京印刷学院探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出版传媒大学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发布时间:2020-04-23|文:王关义 王巍
北京印刷学院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办学60多年来,已经形成在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工、文、艺、管协调发展,国内唯一专门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多科性大学,也是国内印刷和出版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进入新时代,面向国家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需求,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出版传媒大学的发展目标。
勇于探索 敢为人先 开启中国出版印刷高等教育事业的先河
建国初期,面对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相对缓慢的实际,国家高度重视出版事业。1949年10月3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三天,第一届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接见全体与会人员,并题词“认真作好出版工作”;1950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发布的《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五项决议》中指出:“为适应印刷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准备建立印刷专门学院,以培养、提高技术干部”。为更好服务国家出版事业发展,提高出版质量,1958年11月,文化部成立文化学院(此即北京印刷学院前身),先后设立了编辑出版、图书发行、印刷等五个系及社会科学书籍编辑、平版印刷等四个本科专业,开启了新中国印刷出版高等教育的先河,1961年9月,文化学院停办,其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国家发展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读书热的兴起,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以至于对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会后不少有识之士指出,作为10亿人口的大国,又是发明印刷术的国家,至今没有独立的印刷高等学府培养出版印刷专门人才,将难以改变我国印刷业落后的状况。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基础上”组建成立北京印刷学院,由国家出版局管理。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加速建设北京印刷学院,在以后条件具备时,可改为出版学院”。2000年4月,学校划转北京市管理,实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共建的管理体制。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始终围绕出版传媒行业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敢为人先,加快专业建设,相继设立了印刷工程(1978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978年)、管理工程(1986年)、应用电子(198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87年)、包装工程(1988年)、编辑出版学(1995年)等本科专业,并在国内率先开办“印刷美术”专业(1989年),将计算机美术设计引入艺术专业教育,为出版行业培养了一批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支撑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结合新闻出版业发展对人才的急需,学校先后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更好地服务出版印刷业转型升级和北京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目前,学校的专业体系比较完整地覆盖出版传媒全产业链,涵盖创意设计、版权运营、编辑出版、印刷包装、营销发行、广告传播、运营管理等各环节,形成了服务于出版传媒行业和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比较完整的专业体系。
1998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10年获得国家首批出版硕士授权资格,2013年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8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目前,学校拥有新闻传播学和设计学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授权点,30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到工学、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涵盖传媒文化、传媒科技、传媒艺术、传媒管理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媒学科群。
以出版学为核心的传媒文化学科群。以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与管理、出版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等硕士学位点为核心,以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会计硕士等学位点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服务于国家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和北京“文化中心”战略定位,以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以新闻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研究人类的知识和文化传播规律为主要内容,聚焦出版传媒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打造鲜明的学科特色。2018年7月,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约,结对共建新闻传播学学科,努力实现学科共建融合发展。
以设计学为核心的传媒艺术学科群。以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和艺术设计专业学位为骨干,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为支撑的学科体系。该学科群坚持艺术与科技结合,通过“计算机和信息科技来实现设计”的发展路径,强化“艺工融合”,探索“聚焦印刷包装领域进行设计”“聚焦出版传媒领域进行设计”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路径,围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等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学校已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建,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以轻工技术与工程为核心的传媒科技学科群。形成以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科学技术史为骨干,以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为支撑的学科体系。该学科群主要围绕绿色印刷包装及印刷电子产业的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发展需求,重点开展绿色环保与功能化印刷包装及印刷电子材料的研发和技术应用研究,引领印刷包装业的“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发展,在印刷包装技术、环保与功能印刷包装、印刷电子等方向形成独特的研究优势。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牢记国家使命与行业责任,积极担当出版传媒领域的国家队职责,坚持扎根出版行业、服务首都北京,传承中华印刷文明、弘扬出版传媒文化,明确办学方向、培育办学特色,凝练出了“守正出新、笃志敏行”的校训。
知行合一 桃李芬芳 支撑国家出版印刷高层次人才培养
办学6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包含本科、留学生、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内相对完善的出版印刷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向行业和社会输送五万余名毕业生,成为支撑国家出版印刷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赢得了“出版印刷行业的黄埔军校”的美誉。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顺应国家媒体融合以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新需求,学校适时采取“停办、改造、整合、增设”等方式,优化调整专业结构。2014年,停办英语专业,新设传播学(国际出版)专业; 2016年,整合部分艺术类专业和工科专业,成立新媒体学院;2017年,增设信息安全专业;2018年,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调整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年,摄影专业停止招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起以社会需求为风向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长效机制”,设立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停办通用专业,适时成立新媒体学院,人才培养与行业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显著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6号),认定学校编辑出版学、印刷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4个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字出版、机械工程、包装工程3个专业为首批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开设“人才培养特区”,探索拔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在全国传媒类高校首开创设人才培养特区先河,并以印刷和出版界先贤和著名企业分别命名为“毕升班”“韬奋班”和“雅昌班”,形成品牌效应,凸显办学特色,总结出人才培养特区的三种基本模式,即行业人才培养实验班、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班、对接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验班。在特区中实行特殊政策,配以一流师资、创造一流条件、营造一流氛围、实行科学管理,选拨优秀学生进入实验班,研制专门的培养方案,小班教学、精细培养;重构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并重的由“三个十”思路引领的培养方案,即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求调研10所国外同类高校、10所国内高校、10家行业著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邀请企业工程师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订并参与教学过程;在课程模块设置上,构建四大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训实践课程模块;实行“准入准出、动态调整”的实验班选拔、淘汰与增补制度;推行课程负责人制,优化任课教师结构,推行“三三制”,每门专业课程由不少于3名教师承担授课任务,每位教师承担不少于3门课程的讲授任务,对专业课程聘请企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授课,聘请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人才培养特区实现路径,从制度建设、机制保障、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初步探索形成可供行业特色类高校可资借鉴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多向交叉课程”,探索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科类专业中融入了设计史、民间传统文化创新设计、跨媒体传播等艺术、文管类课程;在艺术类专业中融入了印刷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设计管理学等工科、文管类课程;在文科类专业中融入了印刷概论、计算机语言、互联网运营、数字媒体界面设计等工科、艺术类课程,形成了多向交叉的课程体系。优化了以“特色课程”和“课程特色”建设为重点的教学体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要求,将印刷概论、出版概论、艺术概论和现代企业管理作为全校各专业学生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印刷工程专业设置了“信息技术与跨媒体传播”“图文信息处理及复制”等特色课程,编辑出版学专业设置了“选题策划”“出版营销”等特色课程。机械原理课程围绕印刷包装机械来讲授,市场营销学课程围绕图书发行和文化产品营销来讲授,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专业坚持“在做出版中学出版”,学生开展模拟纸质书、电子书APP制作;印刷工程、机械工程以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构建以“项目实习和企业顶岗”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模式;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坚持“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和行业性艺术设计大赛。探索形成了以“红色出版文化”“读书编书印书传书”为主要途径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培育“教育教学成果”,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专业结构逐步优化,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契合度显著提高,留京就业的学生比例较高,为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服务行业的能力不断增强,60%以上的毕业生在印刷包装、出版传媒、设计艺术等领域工作。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成为我国出版传媒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涌现出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设计者林存真以及中宣部出版局领导等优秀校友。
学校获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全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达3200多人次;学校加快推进“一院三园”建设,打造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孵化平台。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00多项,省部级学科竞赛奖2000多项,学生作品“砳砳”中标2014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学生作品《和·旅行餐具》作品荣获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设计最高奖——至尊大奖。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参与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多媒体视效设计,学生作品“金猴打鼓”获第二届全球生肖设计大赛一等奖并在央视报道,获得“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国际大奖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网络编辑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印刷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一等奖等在内的国际、国内大奖。
学校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面向行业、构建四位一体的印刷出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设立人才培养特区,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创新印刷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等多项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批教师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指导老师奖”等。以主干学科、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为依托,出版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16部,形成了一批优秀行业教材,《包装印刷技术》获国家级精品教材,《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西方出版贸易实务》《现代企业管理》被评为国家规划教材,《出版社经营管理》《印刷色彩学》等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单位、教育部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单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学校牵头成立全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建设联盟,有5位教授担任教育部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问题牵引 深耕研发 提升国家出版印刷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围绕特色学科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新中国成立后,相对落后的印刷技术阻碍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聚焦国务院《关于印刷技术改造问题安排落实情况的报告》,组织科研骨干攻关;为完成毛泽东同志“我们也要出彩报”的指示,学校派出多名骨干加入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彩色制版电子分色机百人科研攻关团队,积极展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平台。学校拥有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实验室、新闻出版领域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综合实验室、北京文化安全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等;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媒体艺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奥运印刷艺术研究中心等;拥有科技部绿色印刷与出版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六个建设项目之一的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端印刷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以及国家印刷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绿色印刷检测实验室、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科研检测联合实验室等三个具有国家权威认证资质的检测中心。
产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科研成果和行业标准、咨询报告。在新闻出版领域新技术应用方面承担了《图书发行物联网应用规范》《出版业AR技术应用规范》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编制;发布了《中国出版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新闻出版领域物联网应用研究报告》《中国出版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出版业素质升级研究报告》等行业报告,连续多年与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环保部联合发布《实施绿色印刷成果报告》。“水果保鲜包装新技术”获第116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品检关键技术及设备”获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速印刷设备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包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学校教师在印刷电子方面开展的基于印刷电子的薄膜器件研究,以及印刷电子与医学的交叉研究,开辟了印刷技术领域研究的新方面。学校牵头制定《ISO16762印刷技术印后加工运输、处理和储存的一般要求》《ISO16763印刷技术印后加工装订产品》,实现了我国印刷国际标准制定上零的突破。
学校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需求,密切跟踪出版印刷行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动态,开展一系列高水平的科技攻关和咨询决策研究,聚焦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之都”建设及行业“绿色化、功能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承担《北京市出版物印刷服务北京核心功能建设升级指南》的研究编制等多项研究,成果被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等采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勇立潮头 薪火相传 肩负服务国家出版印刷行业发展使命
学校立足北京、服务行业,为首都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国家印刷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奥报告》、2009年国庆典礼“宝岛彩车”、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标志、2015年“9.3”大阅兵“金耀蓝”环卫车、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纪念册、“金智蓝”和“金慧蓝”环卫车,学校教师担任群众游行指挥部执行副指挥和彩车部副部长,全校700余名师生承担群众游行、广场合唱以及志愿者服务纪念标识、用品设计、联欢晚会多媒体视效设计等专项任务。《千里江山图》水墨动画长卷被选用为2014年中国北京APEC峰会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LED视频背景。学校教师研发的“数字印刷生产流程”管理系统连续9年为全国“两会”文件印刷提供服务。学校成立了“奥运印刷艺术研究中心”,在形象景观设计、新媒体艺术、材料工程、绿色印刷技术等方面为冬奥会提供支持服务。学校主动助力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中国设计节、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等重大活动,并为南京青奥会、国际全印展、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景观、北京多个博物馆文创项目等,设计了一批有显示度的文创产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校多年承担国家少数民族骨干培养计划,为新疆、西藏、云南、内蒙、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版印刷专业人才,优秀毕业生次旺卓玛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现任西藏安多县文化局副局长。应新疆、内蒙、西藏等民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要求,对民族地区新闻出版行业在职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学校已经成为为印刷出版行业培养少数民族业务骨干,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渠道。在职教育方面,学校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国家新闻出版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邮政局认定的“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北京市人民政府认定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有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认定的“动漫创作及人才培训中心”。近20多年来,学校开设各类在职教育研修班,为行业人才继续深造提升业务水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千余人。
学校是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国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京津冀设计产业联盟等一系列重要行业组织的发起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和秘书长单位。学校教师在国际影像科学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印刷标准技术委员会、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印刷设备及器材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校主办国际柔性与印刷电子大会,中欧数字出版论坛,中英国际出版论坛和印刷包装设备“一带一路”走出去国际论坛等学术活动。2017年成功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并成为基地的秘书处单位。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巴基斯坦、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50余所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北京印刷学院怀揣“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印刷大学”的梦想起航,一直牢记毛泽东同志关于“要认真做好出版工作”的指示,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出版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北京印刷学院书写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创业史,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建设史,齐心协力、蓬勃向上的发展史;学校秉承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家国天下、不辱使命的担当精神,奋勇争先、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传承文化、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砥砺前行,探索出一条引领中国出版印刷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开拓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王关义,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巍,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原文链接:http://news.haiwainet.cn/n/2020/0417/c3541089-3176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