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会系列活动】北印举办出版与新媒体论坛
传媒融合大势所趋
信息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4-09-24|文:杨蕻
9月24日下午,作为高层次人才服务首都高校发展学术交流活动之一的出版与新媒体论坛在北京印刷学院多功能厅举行。五位专家分别从服务行业、媒体融合、出版理论研究、数字出版技术发展方向,以及国家文化工程等多个方面发表主题演讲。党委副书记赵盛伟、校长助理张养志,以及来自新闻出版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代表参加论坛。论坛由副校长王关义主持。
论坛现场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从国家数字复合系统出版工程谈起,认为技术支撑对于媒体融合起着关键作用,北印有着相关的学科优势和资源,在全国性出版行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上可以开展长期合作。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聂震宁教授认为,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从目前媒体的情况看,很多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做工作,因为这是生存需要。作为高校,要综合各方面优势,考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问题,要以项目来带动科研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刘成勇、聂震宁、魏玉山、赵东岩、张树武作主题发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结合新技术发展趋势、新媒体现状,以及对出版史的梳理,谈了自己对如何重新定义出版的看法,认为“出版,是将文字、声音、图象等产品通过编辑加工公开传播的社会活动”。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赵东岩说:“数字出版技术,是传统出版行业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新的出版业态。”结合数字出版的三种表现形式,他认为在数字出版时代或新媒体时代,软件和技术不单是出版的工具,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出版的形式。作为高校,北印应该定一个新媒介研究方向,将学校相关学科优势整合来进行研究和突破。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张树武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情况。他认为,媒体融合,根本上要从经济发展方式上来看怎么融合,而不仅仅是技术的融合。
主题发言后,与会教师与专家就出版的定义、数字出版的产权保护和经营模式问题交流。
王关义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我们时刻要有危机意识,只要有危机意识,我们才能有变革意识,通过变革才能有所发展。五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和真知灼见,对深入学习和思考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对于学校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管理、传媒艺术四大学科建设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与会的二级学院多组织一些学术研讨和教学研讨,多组织教学活动,把老师们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