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忆·国之韵”团队京剧之旅
信息来源:经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16-07-30|文:杨静 李博蓉 金杉杉
7月22日,经济管理学院"忆•国之韵"团队展开了为期两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天的实践里,大家参观了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北京天坛公园,实地探访了天坛公园里的"京剧角",不仅观看了京剧文化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京剧表演,还对部分京剧爱好者进行了一些关于京剧文艺历史、流派、其当前发展现状的讨论与采访。
虽然温度较高但是刮着清凉的风,天气并不闷热,是一个京剧爱好者"吊嗓"的好日子。上午九点,"忆•国之韵"团队的队员们抵达了天坛公园,刚进公园没走多久,队员们就听到了交错的"咿咿呀呀"声与京胡的演奏声,大家循着声音,很快就锁定了今天的目的地"京剧角"——一片有树荫覆盖非常舒爽的小空地。周末汇聚到京剧角的京剧爱好者大部分是年纪较大的叔叔阿姨。
天坛京剧一角
队员们认真地观赏了叔叔阿姨的京剧表演,待唱曲结束分别对三四位叔叔阿姨进行交流采访,并且在本人同意的情形下拍摄了视频和照片。虽然一些阿姨不想接受采访,但是她们表示可以录制她们的唱曲。在交流的过程中,认真的叔叔阿姨们还为队员们纠正了一些对京剧、乐器等方面理解性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朴实善良与对京剧的热情。
队员认真聆听京剧
一位从二十岁起就进入京剧文化圈的"老戏骨"阿姨告诉大家,京剧中很多学派是以演员名字命名的,她所练习的是程派,在她的老家每个星期这些京剧爱好者们都会出来聚上一两回,互相配合演练实践。当队员们问到"京剧迷"中有没有年轻人的身影时,阿姨不免显得有些遗憾,她表示大约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爱好者更加愿意参与学习、演练京剧的活动,而实际的比例也是如此。阿姨还表示,年轻人应该多看看、多欣赏京剧,因为京剧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需要演员本人广泛的学习与继承前辈的表演技艺,甚至要结合自身的性格爱好、生理特征和艺术修养在艺术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艺术见解,表达出独具特色的表演曲目,经过频繁的演出从而在舞台上形成以演员的艺术个性独特而创造出自己的京剧流派。
通过采访交流,队员们感慨现如今的年轻人学习演练京剧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