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收看第三十次“北京高校同上一堂课——阳光心理大课堂”活动
信息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22-04-28|文:徐志 |图:徐志 各二级学院|编辑:曹文露 慈妍妮
正向积极引领,保持阳光心态。为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提升辅导员深度辅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根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安排,4月28日下午,学校组织学工部、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全体教师,全体辅导员共同参加第三十次“北京高校同上一堂课——阳光心理大课堂”学习。
学校组织收看第三十次“北京高校同上一堂课——阳光心理大课堂”活动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主办,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李晓虹博士作“疫情之下青年学生群体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干预策略”专题讲座,对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及时了解和掌握疫情常态化下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提前化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教师、全体辅导员在线收看直播
学工部、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全体教师,全体辅导员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李院长重点讲解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青年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当前疫情常态化形势下,部分学生中存在着毕业困难、就业问题、学业问题、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等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青年学生,也对我们高校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挑战。关于如何应对这些学生心理问题,李院长提出了三步法:第一步是接纳情绪,第二步是改变认知,第三步是聚焦当下。接纳情绪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我们大脑的基本工作方式,只有情绪平静了,认知能力才能恢复。
——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教师 刘爱芹
李院长围绕疫情之下青年学生群体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干预策略,为广大辅导员们带来一场精彩、实用的心理专题培训,能够切实地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疫情常态化下的学生心理特点,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争取提前化解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在疫情常态化之下,正常、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新闻出版学院辅导员 朱玥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学生居家进行线上学习,很容易出现心情和心态的各种变化。作为专职辅导员,我们要更加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做好“一对一”谈心谈话、“点对点”深度辅导,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疏解焦虑、安抚情绪,将教育引导与关心关爱充分结合,使学生感受温暖、收获成长。
——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刘美琪
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教师、全体辅导员在线收看直播
疫情使得压力来源变得更为复合,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及生理的表象反映出的一系列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和辨别压力,引导学生接纳情绪、调整认知。要关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所承受的压力,积极、及时地进行思想引领和心理疏解。在当前线上教学期间,我们要利用多媒体平台和同学们保持日常交流沟通,掌握学生居家实际学习、生活情况,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辅导员 何一凡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会伴随出现烦躁、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在一些不可控的力量面前,我们之所以会无助无措,是因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有限,例如如果熟悉广泛焦虑障碍(GAD)的临床表现、了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那么当我们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出现胸闷气短、恶心腹胀等身体症状时,就会作出一些合理和科学的解释。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学以致用。
——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 胡晓婕
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与疫情效应叠加,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使得心理压力倍增。面对压力,我们要带动同学们学会自我应对与调适的方法,如通过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认知调节、自我关怀、隔离技术、适当宣泄、运动以及呼吸放松等多种调适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心态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王婷婷
受疫情影响,同学们都在居家学习和生活,也同时面临着毕业就业、人际孤独等多方面压力。讲座中,李院长针对心理疏导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给出了很多有益建议与指导。在进行心理疏导时,要支持引导学生适当接纳、宣泄情绪,并通过读书、运动、冥想等方式积极应对消极情绪,帮助学生调整认知,以更加理性平和、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居家学习与生活。
——设计艺术学院辅导员 董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