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菁菁校园» 出版学院师生参加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畔话《北上》”活动

出版学院师生参加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畔话《北上》”活动

信息来源:出版学院|发布时间:2025-03-20|文:黄丽圆 |图:王灿|编辑:苏晓杭 曹文露

3月16日,在校团委和出版学院的共同组织下,出版学院师生代表应北京出版集团邀请赴北京城市图书馆参与“大运河畔话《北上》——从纸上文字到荧幕故事”活动。本次活动以文学与影视的对话为纽带,串联起书中情、荧幕缘与新人志, 带领师生体验了一场沉浸式的多维度文化对话之旅。

活动现场,同学们聆听作家徐则臣、同名电视剧导演姚晓峰及主创团队分享《北上》的创作故事,了解运河文化,思考运河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激励出版学子坚定文化自信,从运河精神中找寻前进的方向,在文学创作中感悟文化的力量,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本次活动,使出版学子参与到一次关于文化传承的青春接力之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未来,学院将持续开展“以书为媒”的实践活动,在行走中明确新时代出版青年的使命担当,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我深刻感受到运河不仅是地理的脉络,更是文化的纽带。徐则臣老师分享了他与运河的情感渊源,将运河视为小说的主角,赋予其包容与融合的精神。姚晓峰导演从时间维度解读运河的生生不息,强调其承载的历史与更迭。涂凌的视角则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将运河视为爱的象征。作为出版专业的学生,我深感传承的重要性。运河的故事不仅是旧人的记忆,更是新人的责任。通过文字与影像,我们不仅要记录运河的历史,更要传递其精神,让这份文化在流动中永续传承。

——23级编辑出版1班 袁心

在我听到主创团队以及小说作者阐述他们的创作历程后,“只有脚下乾坤大,才能笔底天地宽”是我的最大感触。这次活动中,让我意识到在当今的快节奏时代,人间烟火气恰是最温暖的,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我也明白了文学与影视等艺术形式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出版学子,未来我会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讲好中华文化故事贡献力量。

——24级编辑出版(韬奋实验班) 安琪

“岁月浩荡,大水汤汤,终于贯穿了一个古老的帝国。”2021年我就有幸在语文书店参加徐则臣老师莅临的《北上》专题讲座,听到了改编成电视剧的可能。如今在电视剧播出之后再次聆听徐老师对于创作故事的分享,让我对运河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理解——运河见证的不仅是一艘船、一群人的聚散,更凝聚着环境与生命的动态共生。那些跨越百年却终因宿命之河重逢的后代们,恰似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的基因链条。作为出版青年,我将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以运河精神锚定精神坐标,传承出版文化,书写我们这一代人“出版报国,致敬时代”的挺膺担当。

——24级传播学(国际出版)1班 潘俊麟

参加这次活动最触动我的是主创对“落地性”的坚持。导演提到为了还原运河生态,团队用时六年走访沿岸村落,一比一还原“花街”和运河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真正的创作从来不是悬浮的。涂凌老师直言自己的表演是完全投入的表演,穿的服装都是剧中女儿丈夫淘汰下来的旧衣服,念台词也会刻意贴近方言,但恰是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细节,让运河不再是地理符号,而成为有呼吸的生活现场。作为“原著党”,看到了制作团队的诚意,也看到了文化创新和文学创作的新方向。我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践行这种“落地性”,以一颗真诚、朴实、尊重的心认真作好出版工作。

——24级出版专硕3班 解晗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