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菁菁校园»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陈卫星来新闻出版学院作学术讲座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陈卫星来新闻出版学院作学术讲座

信息来源:新闻出版学院|发布时间:2012-06-06|文:慈妍妮 编辑/王新营

    5月22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陈卫星教授应邀在小满节后炎炎的午日来到我校康庄校区,为新闻出版学院近百位师生带来一场关于“媒介生态的历史观”的主题讲座。

陈卫星教授作讲座

    陈卫星教授是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1997年回国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2000年调任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传播与社会理论、国际传播、媒介文化的研究领域已开展多年深入研究、成果颇丰。

    陈卫星教授首先用“黑板、粉笔是否为媒介?”、“有多少人可以通过媒介来进行表达”的提问引起在座师生的关注与思考。并从法国思想家、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通论》提到的观点“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如何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切入展开。

    陈卫星教授围绕媒介生态的两种发展变量,一是话语的委派形式(说什么),二是象征铭文的载体(怎么说),阐述了媒介生态作为一种权力的运作方式。以此为基,从“社会是一种空间权力网络”、“为什么需要传播权力网络”两方面剖析媒介生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援引《孤独的人群》书中的例子阐明媒介可以起到提供参考群体、提供示范性榜样的作用这一重要观点。

    陈卫星教授深入论述了媒介生态的历史分期、历史演变和各阶段特征。传播学的历史分期通常以媒介的演进进行划界,分为从口语时代到印刷时代、到视听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四个阶段。并以此四个阶段为基础,从地理、社会理想、诱惑这三个主要的维度对媒介生态进行了划分与特征阐述,尤其是对与师生们紧密相关的“个人身份”在不同阶段的媒介特征加以详讲。在口语时代,个体通常是“被支配”角色、到了印刷时代的个体常是“被说服”,然而进入视听时代之后,个体身份已演变成“被诱惑”,当代个体面对不断增长的诱惑之下,已不知道怎么去选择。这不仅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传播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被随波逐流的人》对此更详细的阐述。

讲座现场

    最后,陈卫星教授探讨了媒介与文化、社会、政治的共同体过程,认为人对自己和别人的信任,需要进入一个传播和交换的网络,不得不依附在符号之上,附在符号之后更为具体的政治、宗教和意识形态理念上。并以“你们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你们有能力依靠新媒体去学习和养成新的学习方式、知识理念。你们要懂得从虚拟空间学到的东西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之中,这种能力决定着你未来的层次”这种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盼结束演讲。

    认真听取完报告后,李频教授对陈卫星教授冒着炎热远道而来表示感谢,对陈卫星教授的演讲主旨进行了回顾与凝练,并主持了现场的互动环节。陈卫星教授对同学们提出关于中国当代媒介生态的核心价值、不同地区的媒介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与交流。

(审核:张晓新)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