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菁菁校园» “自主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出版人才高峰论坛”学生学习体会

“自主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出版人才高峰论坛”学生学习体会

信息来源:出版学院|发布时间:2022-11-13|文: |编辑:于晴 曹文露

近期,由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承办的北京论坛(2022)平行分论坛之一“自主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出版人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130余名出版研究生在线观看了本次大会,并认真学习思考,对于如何增长专业知识与提升职业技能等,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通过这次参会,我领悟到,出版融合发展引起了出版业态、出版格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出版行业需“顺时而变”,掌握主动权,拒绝被出版融合的潮流裹挟着前进。出版机构要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就必须培养优质的人才资源,留住人才资源。对于在传统出版行业深耕的编辑而言,更需要做到“以思想意识为航,以图书内容为本,以科学技术为用”,立足优质出版内容,了解市场需求,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和处理数据;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不同形态的出版物;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精细化的内容和服务,并及时对出版物进行重印和再版;奋力突破传统出版行业发展的限制,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021级出版专硕1班 刘畅

在这次的高峰论坛中,出版学界和业界的各位专家就新时代下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探讨。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提到,新时代的出版人才应当首先建立起全面的知识体系,形成对出版行业的总体认识,而不应该从计算用纸量、熟悉印刷业务学起。这一观点符合媒体融合时代出版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特征。如今,出版事业越来越需要一专多能的、能够统筹出版项目的“产品经理人”式人才。只会看稿或只会营销的编辑已然不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因此,若出版人没有对出版行业的系统了解,则很难适应社会需求,这也恰恰反映出创新出版培养战略的重要性。

另外,陈丹院长就我院在新时代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出版人才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分享。出版学院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与业界接轨,开拓了多个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专业院校的优势,与设计艺术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新媒体学院等相互合作,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等。作为出版学子,我会努力在学业上精进,珍惜学校提供的每一次理论学习与实训机会,勇敢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争当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出版人才。

——21级出版专硕1班 吴雅婷

在这次的论坛讲座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教授和专家为建设出版学科付出的努力。学科建设主要是两方面建设,一是在理论方面,需要请多个专业(如人文社科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的资深教授等来参与教学,完成知识储备上的“博”,二是校企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出版工作上,锻炼实践能力,完成专业技能上的“专”。

在各位教授和专家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模糊又清晰的出版学科建设蓝图,清晰的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革新的出版学科教育方式,模糊的是尚在探索的方式。尽管模糊,但是我们并不恐惧。因为我们知道还有许多前辈会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还有许多同行也正在这条路上一起同行。

——22级出版专硕2班 雷丽芳

今天很荣幸能够听取各位专家学者对于出版学科建设,出版编辑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等的一些观点与看法。在整个会议中,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拓宽知识边界。身为出版专硕的一份子,我们要勇于开拓自己的思维边界,不固步自封固守文科培养心态。新时代下,出版业态的变化以及出版产业的转型发展,促使我们拓宽知识面,主动拥抱新兴技术,克服畏难情绪,使自己成为拥有文化积淀与技术傍身的融合型出版人才。

二是打破思维桎梏。无论学术性出版人才还是应用型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根本不变的对于知识信息的组建、优化及传播。所以从学生学习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学术性与应用型在学习研究期间应该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态势。利用现有出版产业“产学研”融合的发展目标,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融合发展目标。

三是学科深度研学。郝振省会长指出,出版人才的能力结构应具备科学的理性、艺术的灵性、伦理的德性等;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辑提出“出版+X”模式等。从两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总结中也可以窥探出,融合型出版人才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而且要集中精力落实一个或多个学科体系的深度探究。

综合来看,高校联合业界进行产教融合,也在努力推动学生发展贴近行业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业界动荡变化,为我国的出版高质量发展供给优秀的出版人才。站在我们学生的自身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打破文理学科的知识边界与刻板印象,而且还要对理论知识或是实践应用一直保持热情。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深度挖掘自身的学科爱好与学科兴趣,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要对某一过多个学科理论进行深度研究。所以这更要求我们出版专硕的学生,要扎实学习出版理论知识,也要发展自己的学科兴趣爱好并深入形成系统知识。同时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不脱离产业的实践探索,主动深入产业中,体会产业的发展与变革,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总结实践。

——22级出版专硕1班 杨智媛

在今天的研讨会中,我听取了各位专家们对于培养出版人才的期望与心得,也对出版这一行业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目前社会对于出版这一行业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编辑向着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发展,出版人才不只局限于传统的编辑业务,而要贴近当前的行业动态,满足行业的最新需求。

为此,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多去了解目前的市场环境真正需要什么,比如在现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出版行业与网络的关系越发密切,从而产生很多新生的岗位与部门,这些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更需要以这些新要求为目标而努力,填补自身不足的部分。还要跳出传统对于出版学科定义的概念范畴,在此之外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其它领域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做到让出版与其他领域有机结合,在相关领域能够从更细化的角度进行精确深入的挖掘。

当然,我们也应当树立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出版中的各项活动,以人民为中心,以实践为标准,时刻关注党中央的各项决定与路线,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好党的意志与声音的传递者与践行者,以出版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让出版真正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出版专业人才。

——22级出版专硕2班 陈乐

很高兴有机会能参加此次论坛。这是我研究生阶段第一次参与这种规模的学科专业论坛。在论坛开始郝会长就引用二十大报告中的“人才是第一资源”点出了培养出版人才的重要性。作为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我从各位专家的演讲中受到了很多启发,使我获益匪浅。

首先,出版人才需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至具备更加合理的能力结构。根据郝会长的演讲,出版人才的知识结构呈“亦”字型,这样的分解我觉得特别有新意,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统领,综合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需要扎实的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还要具备某一专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而出版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则还是理论素养,这是“本”,理论素养学习地越厚实,后续实践进行才越顺利、越充分。而我们作为学生,有时候会觉得学习理论太枯燥,偏向于操作实践,但由于理论素养不够高,常常会陷于空有想法,没有理论依据支撑的困境,这对于出版专业的深度学习是不利的,所以日后要重视理论的学习,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其次,有几位教授都提到了多学科交叉培养,单纯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出版行业内比较容易遇冷,这一点让我很有感触。之前有看过一些出版行业的招聘启事,发现大多数的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等岗位都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要求,显然只从出版这一个方向进行培养是不太能满足行业需求的,作为学生我也希望能拓宽自己的学习广度,向论坛中提到的与新媒体融合、与计算机融合,为出版专业的培养提供了更多选择。

另外,在实践方面,有几位教授提到了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读书会、作品展等多种形式,可以大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出版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滞后性,我觉得与业界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滞后性,让出版人才能够跟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速度。

像我们学院与中国出版协会合作共建,我认为也能增加实践的机会,学到更多新技术、新知识。

最后,希望学校能够有更多这种活动让我们参加,我们平常很难接触到学界业界的大咖,但今天通过这样的论坛感受到了高水平的学术分享,感受到了咱们北印在业内的影响力,非常感谢学院给我们参会学习的机会,我也会继续努力,希望在学院培养下未来能够成为出版业栋梁之才。

——22级出版专硕2班 刘旭

很荣幸参加“自主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出版人才”主题线上平行论坛,通过各位老师的精彩演讲,我受益良多,接下来通过三点简单谈一下我的感悟。

首先,我对出版这个专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国编辑学会郝会长用一个“亦”字进行阐述。他提出,出版要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指导下进行。而贯穿整个行业的便是综合性、简约性的学科知识。支撑整个专业发展的则是出版学的理论学术体系和专业学科的理论学术体系。与此同时,也需要编辑出版业务各环节的实践课和某一专业学科的各环节实践课和观摩课。所以出版就是一个既需要深度,即深耕出版领域理论知识,有需要广度,即广泛涉猎各行各领域学识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学科。

其次,在专业性、应用型出版人才发展中,融合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单举一个例子来说,大多数出版专业的学生都是单纯的文科生,这使得我们对文字有着较高的敏感度,但我们也缺乏理性的思维,这就需要人才的文理融合发展。文科生加强科学通识、计量学、计算机等基础性学科教育,提高其科学素养;理科生也需要用过人文学科建设、伦理、法律等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最后,作为当前仍在出版专业学习的在校生而言,加强与出版行业的交流,不仅仅是通过讲座形式,而且要更多地投入出版的实践领域。我们要以新视野、新思维、新方法去提出自身的创新理念,应用各类新兴技术,开发出版选题等,更重要的是与时代接轨,在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对出版业未来,尤其是出版业格局和前沿动态,进行精准把控,做新时代的创新型出版人才。

——21级出版专硕2班 刘蕊蕊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