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人物» 教人向雅,育人达昌,让我们一起走近“雅昌教育奖”获奖者(上)

教人向雅,育人达昌,让我们一起走近“雅昌教育奖”获奖者(上)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23-05-25|文: |编辑:苏晓杭 苏晓杭

师者人之范,辨惑正吾疑。一代代北印教师,在时代变迁中秉持初心,在世事更迭里坚守使命。在第二十届雅昌教育奖评比中,翟铭获雅昌教育特别奖(教学类),赵颖、姜玉英、郭瑾获教学类雅昌教育奖,安粒、何志勇、张佩、张媛获科研类雅昌教育奖。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些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倾听他们的育人故事。

行不言之教 做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 翟铭

翟铭,多次获北京市优质课堂奖、北京市教改项目,首届校级优质课堂奖、课程思政示范课,优秀专业课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并被毕业生评选为“我最尊敬的教师”。37年来他一直在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担任专业课教师,先后主讲过《信息技术与跨媒体传播》《跨媒体页面设计》《图文信息处理》《摄影及数字化处理》等课程。

他亲历了从铅与火的时代到手动照排、激光照排、CTP、数码印刷的全过程。他是党员教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在学生面前严格要求自己,行不言之教。在创新、接受新事物方面做老师的先锋,在终身学习方面做学生的模范。

他在学生时代就曾在王选教授的关怀下到北大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实习,毕业后便在印刷系开设计算机排版课,其后不断学习印前最先进的技术,从教37年来他的教学内容每年都在更新,出版了四本专著,每本专著的内容都紧跟时代变化,每一本书相对于上一本都是一次革新。

几十年来,伴随着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翟铭紧跟时代练就了对新技术的敏感意识和对新知超快的自学能力。上世纪90年代初,大百科全书索引需要排序,他自学了编程,《不列颠百科》整本索引都是用他编的程序完成的音序和笔画的排序;90年代末,排版已经与设计紧密相关,他又自学了设计,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澳门》《家用电脑入门》等书的设计就是出自他之手,后来出版的国家级精品教材《组版技术》和《跨媒体页面设计》课程也是常年排版设计实践的结果;十多年前,他还参与了社科文献出版社数字出版二期工程建设,开始学习数据库开发,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跨媒体传播》课程的起点,2018年出版的专著《跨媒体传播原理与技术》一书更是他多年积累的传统排版内容跨媒体传播到新媒体的经验总结。

一次次的跨界、与时代同行只有一个动因,就是满足社会需求,敢于跨界的自信来自于一次次练就的终身学习能力。

他认识到人工智能将对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单一教授知识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课堂上他把训练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意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从2012年开设的跨媒体课程开始,他给每个同学留一个研究性课题,让大家自学一门新技术来解决一个社会需求,并把大量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演讲和讨论。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有的同学做出了智慧印厂的简单模型;有的同学为了帮助老师管理网课课堂纪律,自学Python编出了训练程序进行人脸识别的模型。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各显其能,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并且通过演讲重新认识了身边的同学,大家由竞争关系变成了互相合作的关系。

近两年元宇宙概念兴起,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以后印刷的一个技术方向,便开始思考如何将元宇宙运用到印刷产业和教学中。他用一台电脑上课,多台电脑监控学生的状态,将远程上课变成了线上面授,打通了老师与学生沟通的障碍,课程达成度不降反升。他的多渠道、双平台线上课程教学方法在学校举办过多次公开课进行分享,在校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增强了大家提高线上教学质量的信心。

选择所爱 深深扎根

设计艺术学院 赵颖

赵颖,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智能产品设计工作室主任,综合造型加工实验室主任,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外聘讲师。获得2022年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优秀人才资助,主讲课程《设计表达》获得2022年北京市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19年获得北京市高校本科优质课程;2016年获得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称号;2014年获毕业生评选“我最尊敬的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及“优秀班主任”。指导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十余项,带领团队获得省部级学科竞赛优秀组织奖三次。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等省部级、委办局级科研项目,撰写SCI、CSSCI、EI、CPCI检索、中文核心论文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

赵颖认为,在教学方面,很多教学奖项以及成果的成功申报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定向积累,无论是教学论文、教材、慕课、教研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等,都需要在一定领域内开展长期深入探索。例如《设计表达》这门课程,作为一门本科生专业课程,其内容主要为手绘效果图及三维建模渲染,内容相对基础,然而赵颖却一直认真对待,在主讲此门课程的十余年中,时时注意思考和创新,总结并整理出了一批独特的教学方法、模式和资源,包括适合绘画小白的产品线描学习法、基于工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不同绘画基础的教学模式、适合于循序渐进学习建模的三维模型库、运用AR技术的三维模型小程序开发等,让平面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立体、丰富、生动,同时也与时俱进地引入更新的教学技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研方面赵颖也积极探索,将专业方向与学校服务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方向充分结合,针对“书香北京”背景下的城市书房服务设计、跨媒介的阅读效果设计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和探索,整合现有资源,在学校的大平台上发展自身,提升自我。

在赵颖看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选择越来越丰富,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向,做力所能及的事且摒弃噪声,深深扎入也许是更需要坚持的。

与学生处之 其乐也融融

基础教育学院 姜玉英

姜玉英,基础教育学院教师,副教授,长期从事数学、统计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项目、全国统计科学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经济与管理研究》《统计与决策》《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曾荣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印刷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毕业生“我最尊敬的教师”等荣誉称号。

从教19年来,姜玉英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领路人,她常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要任务就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她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教学中,姜玉英十分重视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的融合式教学质量的提升,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学生相关专业案例的搜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循循善诱的课堂教学展示上,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让学生逐渐喜欢上数学。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所教授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广受学生好评。

除了每年都承担大量的本科生教学任务之外,姜玉英还积极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导等各类活动,更加注重“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竞赛的核心方法。她常对学生们说,学习不分早晚,只要愿意开始就不算晚,她总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鼓励学生多学、多问、多究,自己也投入大量时间为学生解答困惑。

对待科研工作,姜玉英追求精益求精。不管是科研数据、模型方法,还是论文写作,她都要经过多次反复校验、多方比较,绝不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经历了多年的艰苦奋斗、潜心钻研,她在社会经济统计、统计建模理论和方法、产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姜玉英乐于帮助青年教师,常常鼓励青年教师坚守职业理想,从点滴做起,踏实做人做事。同时也不断激励自己,争做时代需要的大先生。她常说,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要踮起脚尖来做,秉持常学常新的态度。正因为内心驻有对教学和科研的这份“执着”,她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正因为对学生和同事的那份“关爱”,她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与喜爱。姜玉英的座右铭是“师以从教为荣,师以育人为乐”,作为人民教师,她很骄傲!

“我在”是对教育最长情的告白

新闻传播学院 郭瑾

郭瑾,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佐治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毕业生“我最尊敬的教师”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获得学科竞赛省部级以上等级奖十余项。

郭瑾目前主要为本科生讲授《广告创意与策划》及《展会实务》两门课程,通过认真投入教学,在帮助学生取得多项成绩的同时,她也因此获得了11项校级及省部级嘉奖。例如,近五年在《广告创意与策划》课上,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等级奖8项,其中一项以最高分获得全国大广赛一等奖,并代表策划案类参加全场大奖巅峰对决。

在《展会实务》课上,郭瑾带领学生动脑动手,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自2015年讲授这门课程以来,带领学生策划完成了6个实体展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2018年开始,在课程中承办了原新闻出版学院的每一届毕设展。展览赢得了师生、校友的广泛好评。结合虚拟仿真实验,2022年在疫情之下,仍出炉了7个不同主题的虚拟毕设展览,增强了学院的影响力。

在不断总结凝练课程的同时,发表了与该课程相关的教研论文2篇,一篇发表在CSSCI期刊《现代出版》上,并被出版协会转载。此外还申请到3项校级教改及专项项目。

因为课程内外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郭瑾曾获得2019届毕业生 “我最尊敬的教师”荣誉称号、大广赛及学院奖多次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证书。近五年,她两度荣获“北京印刷学院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在教学的同时,郭瑾也勤力科研,曾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出版专著两本,发表多篇教学及科研论文。她希望能以研养学,通过科研进一步反哺教学。

成功举办一个展览包含很多因素,能让学生们兴致勃勃投入到一门课程实践中也包含众多原因,它可能是教师丰富的课件、亲和的授课风格,也可能是为收集一个10分钟案例,多次去中国共产党党史馆一泡一整天的精神。但郭瑾觉得这些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当学生在任何时候发来求教信息时,她都会第一时间回应“我在”,并予以耐心解答。

习近平总书记说,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我在”只是她育人精神中的一滴水,但却与学生彼此激发,汇聚成爱的汪洋,教师“崇教、乐教”,学生“乐学、爱学”;“我在”二字虽短,却是她作为教师对教育最长情的告白。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