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珍:勤勉躬耕 厚德示范
——记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丽珍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9-01-08|文:
杨丽珍,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学校化学教学团队、理化创新实验室和应用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创建理化创新基地,给学生动手的新天地
无论何时,走进杨丽珍创建的60平米方米的理化创新基地,都可以看到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们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饶有兴趣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和物理试验。每年申报大学生研究计划的时候,总有学生争先恐后地递交申请表,深怕自己的方案不能被选中。如今创新基地试验课上课达2万总学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建设理化创新基地是杨丽珍在2011年、在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下降、各种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开展的。为了建好基地,她走访了近10所重点大学和相关企业,研究了很多的资料,拿出了初步的基地建设方案。为了不花一分冤枉钱,她请来了相关院校、企业和学校职能部门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论证,从建设机遇、思路、定位以及相关项目提出可行性方案。最终以国家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北京印刷学院提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设目标为契机,结合开展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以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为抓手,通过组织开展“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研项目”、 “校内外化学实验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几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丰富,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目前,基地可以同时容纳30人进行试验,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开展了目标明确,教学效果好的试验项目三十多个。
杨丽珍及其团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积极相应和广泛肯定。包装专业2009级马林同学说:“通过严格的、科研型的动手试验,使我学会了严谨的工作方法,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印刷专业2008级学生何锡强说:“通过试验中观察现象变化、记录数据使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分子专业2011级学生方文娟说:“自己动手产生了如此美丽的现象,内心产生了一种探索更加复杂化学过程的冲动,激发了我对自然界的无限思考。”
几年来,理化创新基地吸引了近百名学生长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比赛。晚上经常灯火通明,甚至有人一连几天泡在基地。采取2-3人组成小组,通过文献的查阅、实验的设计、两周1次向集体PPT汇报等方式,与教师不断探讨方案、不断矫错、最后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年来,基地学生22人次参加了校内、19人次参加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30名学生参加了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3篇,ISTP收录1篇,EI收录5篇;学生获创新实践活动相关的奖项共获10项;学生成员共有2名入党,3名成为入党积极分子,14人次获得校级奖学金,两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的马林同学在2012年“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昆明)研讨会”上宣读的“A New Hydrothermal Synthesis Method for Preparing γ-MnOOH Crystal” 获“大会优秀学生论文”,并被SCI收录。这是我校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本科生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宣读自己的研究成果。此次会议共有5位学生获优秀论文奖。他们1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两位来自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1位来自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只有1位本科学生就是我校马林。今年,马林以总分361、专业复试第一名成绩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
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
杨丽珍教授除了忙碌基地创新实验外,还为本科生讲授现代生活与化学、应用化学、印刷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她主张多给学生一点思考,多一点引导。学生们说杨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实操性强,课堂演示更加精彩,她的课堂总是满满的。她总是在第一次课上就会把答疑时间、地点、手机号写在黑板上留给学生,并郑重地告诉学生:“除了固定的答疑时间在办公室解答问题以外,任何时候遇到问题都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的方式进行答疑。如果遇到电话、短信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还可以单独约定时间进行答疑,不用考虑是否是节假日。”
杨丽珍总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像对待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了支持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经常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垫付实验材料。一个2005级毕业生毕设期间身患重病,她多方联系就医,而且还垫付了部分医疗费。为来自单亲家庭的2009级学生申请到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岗位,并在他家庭遇到困难时资助5000多元;为来自云南偏远山区的2010级学生开导思想,帮助消除悲观情绪,如此等等,让众多远离家乡和亲人的贫困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很多学生毕业离校后,仍然经常回基地来帮忙,他们说,创新基地就像一个大家庭,杨教授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愿意回来为基地这个大家庭做点事情。
教研相长,做好手头每一件事
杨丽珍作为我校化学学科带头人,承担起该学科多门课程的教学及教材编写任务。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多年教学等级为优秀。自2007年以来,她先后主编《应用化学基础》《制版感光材料》《印刷化学基础》等教材,参编《实用丝网印刷技术》《表面活性剂在分散体系中的应用》等教材,承担《应用化学》校级精品课程和化学实验室环境建设以及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等任务。
她在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及教材编写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总结提高,在科研领域颇有收获。自2005年以来,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被EI收录论文5篇;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两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两项;申请受理实用新型专利1项。2006年至2010年主持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新型紫外-热交联塑料油墨的研究》和《新型水性-紫外固化塑料油墨的研究》两项,并按时结题;参加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丝网印刷无铅水性电子浆料》等4项;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单体参与DBD放电性能及在薄膜表面改性制备纳米Ag研究》1项;参加校重点项目《等离子镀膜技术制备凹印版材耐磨层的研究》1项;主持校教改项目《应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两项;参加化学课程建设项目两项;2010年主持由我校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项目《润滑油高温老化试验》;主持专利推广项目《热成型塑料丝网印刷UV固化油墨研究》;转化发明专利《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干燥技术的热成型塑料印刷油墨》。
做青年教师引路人
作为化学教学团队负责人, 杨丽珍对身边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关注。当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遇到困惑、瓶颈和迷茫时,她就会主动伸出援手,加以指引。她常说,“青年教师相对缺乏经验,教学不够灵活,科研不得要领,如仅靠自己摸索,不仅耽误个人成长,还会影响学校形象,所以更需要也更应该得到老教师帮衬”。她主动指导青年教师,先后指导了5名青年教师。在指导中,她还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风格和学科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建议。比如,对物理教研室李福芸,结合其创新意识和实操能力强的特点,建议她以纳米材料实验为主要研究方向,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实验数据整理和相关论文写作等。对于另一名化学教研室郝燕萍,则根据其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实验讲义编写、青年基金项目申报、科研论文撰写方面给予更多建议。在对等离子室刘忠伟,她到课堂现场指导其《普通化学》《印刷化学》教学,针对发现的问题协助改进教案和教学方式。在她的关怀和悉心指导下,这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有的还担任了主干课教学。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杨丽珍用自己的工作真正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她主动为青年教师设计成长路径、创造发展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尺讲台和师生群体中无声演绎。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没有行政级别、没有工资待遇的情况下,担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凭着共产党员对事业的执着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创新出“以融情促发展”的特色工作模式,使中心由“一无所有”变得“有声有色”,打造出一条促进教师发展、增强办学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快车道”。她提倡并身体力行旁听青年教师的课,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积极组织培训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的青年教师,带领青年教师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鼓励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大学生科研基地的平台,带领学生出成果。教师发展中心成了教师思想碰撞、感情交流、经验分享的精神家园。
杨丽珍怀着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默默奉献,为着学生,为着青年教师,为着教育事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丽珍的勤勉躬耕、甘于奉献,受到党员群众学生的广泛赞誉,她获得了“2018年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属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第13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雅昌教学奖”、“我最尊敬的老师”、“学校师德先进个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一系列的荣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杨丽珍用行动诠释了首都人民教师的理想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