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上)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23-05-23|文:
当努力的风拂过金黄色的麦芒
当进取的河流过青绿色的大地
生活被赋予了绚丽的颜色
成就一部自我进步与突破的最佳纪录片
纪录片的主角恰好是正值青春的我们
勇于探索,不断超越
陈丽君
第十一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
论坛征文三等奖获得者
作为一名学术型研究生,我认为探索未知、认识未知是在校期间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科研成果,不仅可以评估自己在学习期间付出的学术努力,检验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也能窥探自己未来在科研道路上的学术潜力。写论文是一个建设个人话语体系的过程,本身逻辑和层次的厘清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后续的修改和完善,完成一篇论文往往时间跨度很大。因此在研期间一定要有科学研究、撰写论文的主动性,做好学术计划的制定,并注重把握时间的安排。
作为一名北京印刷学院的研究生,更要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和所在领域的专业性。我十分关注出版行业动态,于是积极参加了第十一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征文比赛。在写作中我意识到,一定要从专业角度审视研究对象,让自己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才能获得学术期刊的编辑及外审评委等专业人士的认可。同时也要注意文章与期刊风格的统一,本次第十一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的主题是“文化强国建设与出版英才培养”,在论文写作中我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课题展开。老师讲授的专业知识以及传授的论文写作能力,使我有机会获得大赛组委会认可,获得奖项。
学校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参赛信息与参赛途径,搭建了开放、自由、创新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这次参赛也是因为在学院和班级群里看到征稿信息的链接。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学术经历,为学术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笃行以求兼得,磨砺方能玉成
侯庆典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来自设计艺术学院的侯庆典同学,连续两年参加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并取得一等奖,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北印学子的力量。
侯庆典认为在大学里,前两年学业繁忙,就要努力打好学业基础,参赛要量力而行;后两年可以更好地参加比赛,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能贪多;在参赛过程中也要准确定位,主动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时间和精力。就像侯庆典早在大一就埋下了参赛的种子,不断积累;在大三学习中就目标明确,以中轴线为题材来创作,提前为参赛做准备。
此次获奖带给侯庆典的不只是纸面上的荣誉,无论是对学业还是未来求职,在参赛时候的创作经验和心路历程才是他最大的收获。他先后两次参赛,这让他对中轴线题材更为熟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想法,现阶段对他的毕业设计也有很大帮助。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也处于冲刺阶段,侯庆典也在努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相结合。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对北京中轴线这一选题的创作画上圆满的句号,是他目前最重要的新目标。
不论是克服困难,还是寻求突破,侯庆典都目标明确,用积极的心态、踏实的进步和巧妙的规划做到了兼得。“双肩如铁,才能力扛千钧;初心笃定,才能行稳致远。”相信未来的他也一定会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坚定的理想目标将自身打磨成璀璨夺目的玉石。
(采写:宋亚轩)
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刘睿龙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
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荣获第十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刘睿龙表示,作为一名工科生,自己的初衷是想通过参与设计制作并完成项目来锻炼和提升自身综合工程的实践能力。“从起初完全没有头绪到最后思路逐渐明晰,再到最终项目顺利完成,这是我们以共同探讨的方式独立完成的第一个项目,制作项目期间存在诸多问题,但最终收获也很大。”
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刘睿龙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备赛期间,小组每天一有空就共同探讨总体方案的设计,并构想了许多设计方案,林玉龙老师每周都要进行指导,审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帮助同学们解决遇见的困难。在团队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个人的力量都凝聚在一起,也许是因为大家有着同一个目标,一个共同的理想,也许是每个人都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
参赛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项目陈酿、项目设计、加工制作、安装调试一个完整的项目流程。“知道了机械产品开发前后的流程,开发时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以及具体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等,最重要的是明确了创新的意义”,刘睿龙认为,新事物总是在肯定中否定、否定中肯定产生的,但任何创新不是为了独特而创新,而是因为追求新的功能,追求设计的东西比已有事物在各方面更好。
刘睿龙表示,有了这次经历,他对于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在此期间不仅学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以及高标准严要求的理念。
刘睿龙认为,学习理工科类专业必须注重实践,通过动手实战,可以加深对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要风雨历练,要勇往直前。
(采写:王智行)
走过漫长黑夜的梦想家
吴政谭
北京市互联网+创新创业
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东风拂面,暖春又来,新的一年,应有新的开始、新的收获。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2021级研究生吴政潭,为大家分享了他在成功路上的心路历程。
吴政潭有着“双重身份”,一个是创业者,另一个则是学生,他曾获得多个互联网创新大赛金奖,在开发导电油墨、推动印刷电子产业发展上有着很多经验体会。在如何平衡学业和比赛的精力与时间这个问题上,吴政潭认为,是需要分阶段看待的。在非赛季时他要从学业里挤出时间做项目,到了赛季时又要在比赛中去挤出时间完成学业,无论如何,夜以继日、通宵达旦都是常有的事情。时间是海绵里的水,精力大抵也一样。而怎么挤、用多大劲挤,便是看对目标有多渴求了,求仁得仁,到最后我们总得抓住那个我们最想要的。
吴政潭的成功道路,是无数失败铺垫而来的。“我本来以为自己是全副武装,却没想到这身盔甲满是漏洞。”谈及创业之初,他总是这样说。创业之初,无数难题出现,瓶颈期是在无数个难眠的夜晚中度过的,但他对于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永不服输的韧劲,让他挺过了艰难的时光。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成功的经验,第一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为了什么。第二是保持好奇,好奇心于创造而言是最重要的。“别用个性冲击项目,也别被比赛磨平了棱角”吴政潭这样说。而在比赛中,由于忽略了太多对外拓展的工作,缺乏相关的记录,导致项目的内容并不足够详实,他和团队在未来将不断优化、充实补足项目。
吴政潭感谢莫黎昕老师和许多素未谋面的师兄师姐,“莫老师是开荒的人,师兄师姐则浇灌了这片土地,自己这些小小成绩,绝大部分归功于他们。”
从秋实园中走出来,在强手如林的江湖中,沉心静气,至臻思远,带着昂扬的青春气息,意气风发,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采写:周静瑄)
春暖花又开,为梦济沧海
任骁葳
北京市属高校数学建模校际联赛
二等奖获得者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2021级计算机专业的任骁葳始终牢记“守正出新,笃志敏行”的校训精神,不断沉淀自我,在2022年获得了北京市属高校数学建模校际联赛二等奖。
优秀的成绩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初次参加建模比赛,任骁葳和他的团队并不是一帆风顺,对编程软件的不熟悉影响了他们的比赛进度。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任骁葳查阅文献、观看网课,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研究讨论。整场比赛下来,任骁葳最感激的人就是自己的参赛队友,“感谢每一位队友,当我在比赛中遇到问题,是他们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每一份帮助与理解都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打起精神来面对竞赛。”
数学建模比赛不仅需要团队合作,考验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还需要参赛者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快速了解和掌握新技能。在紧张的比赛环境之下,任骁葳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也得到了历练,这样一份宝贵参赛经历成为他的独家记忆,为未来更高水平的学习积攒了经验。
在高强度的比赛压力下,他曾借助两个方法来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一是调整心态,二是时间规划。”当压力大时,他会先抛开其他情绪,简单地做一个短期的规划,将任务细化,使自己清晰地知道每一条待办事项,进而一步步地解决眼前的问题。
结合先前的参赛经验,任骁葳为竞赛新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就数学建模比赛来说,我们需要在赛前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确保团队成员之间有良好的合作沟通。同时还需要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优秀论文,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点。也可以去找网课,培养自己对竞赛的基本认识。想不是方法,做才有答案,热爱与初心永远是逐梦路上最好的宝典”。
对于2023年,任骁葳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他希望自己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学业,掌握好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更多比赛。“过去只是我的起点,期待自己能在新的一年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春光无限好,圆梦正当时,任骁葳将在新的一年中追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采写:潘奕菲)
见贤思齐
看着获奖同学们明亮的眼神
我们心向往之
听他们讲述获奖背后的艰辛
我们也从中汲取到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力量被传递到每一个北印学子
便又铸就出更多优秀的后来人
犹如明月借着太阳的灿烂
也终播撒出自己的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