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人物» 点亮光荣与梦想,北印人一直在路上

点亮光荣与梦想,北印人一直在路上

信息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3-11-08|文: |编辑:王婧琳 曹文露

走在祖国的大地上

走过乡土,走过繁华

勿忘,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

伟大的时代呼唤坚韧的勇士

有一群年轻的记录者

他们从北印出发

正踏上征途

怀揣着应时而动的魄力

用镜头记录人间

用纸笔书写时代

用责任捍卫真理

在历史长河中一笔一画地刻下记者的风骨

新闻梦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

浇灌出理想的花


书榜样事迹,记伟大时代

2015届校友 北京日报记者武红利

“从高中时期起,我就主动参加了校刊的编辑采写等工作,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基本概念。虽然本科阴差阳错进入了经济类专业,但以写字为生的愿望一直在心底。”对于武红利来说,她对写作的热情始终没有磨灭,因此在考研时,她毅然选择跨专业就读新闻学。在北印毕业后她入职京华时报成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随后又入职北京日报成为一名时政记者。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有突发事件,就有记者们奔波的身影。“去现场不是凑热闹,而是和当事人搞清楚事情来龙去脉,并通过官方佐证,用精炼的文字叙述。”武红利多次进行深度报道,包括暗访专题类,通过留存证据,揭露不法现象。后来,武红利的工作重点转为时政方面,用新闻报道将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

武红利认为踏实、内敛以及扎实的“四力”都是一名记者必备的素质。而优秀的职业能力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记者工作既有规律性,相比于其他职业也有更多的挑战,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培养出应对复杂环境和层出不穷挑战的能力。“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对于能力的培养,工作实操的锻炼则更加直接。”至于如何做出爆款,武红利表示,这既是这个时代给新闻工作者出的题目,也是每个表达者面临的问题。

因为记者这一身份,武红利接触到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也看到了社会的多面性和世界的广阔,她认为这是记者最大的财富。“年轻就是资本,不要怕,既要敢想,也要敢干,你是你人生的主角,一切都是体验,大不了从头再来!”这是武红利为北印学子送上的诚挚祝福。希望同为有新闻理想的学子们访世间百态,妙笔著佳文,也希望北印学子能够“守正出新 笃志敏行”不负国家使命,担当专业重任!

铁肩担道义

2019届校友 新华社记者张曼怡

“我对记者最开始的了解,起源于《Newsroom》,剧里的记者们每天都很忙,一起集中在一个小屋子里面,处理的都是全球的新闻大事。”正式工作后,张曼怡对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多的体验和心得,重中之重莫过于更加坚定祖国立场。“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对于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有很高要求。”一次次的工作中,张曼怡发现新华社记者不仅考验身为记者的本职工作能力,更多的还有不断加深的政治立场。

“记者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新华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有很多出差机会,可以遇到很多新鲜的事以及优秀的人,可以磨练自己、提升自己。”身为一名摄影记者,张曼怡想要真正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就必须不断去实践,“不到现场你永远不知道你能拍到什么。”在陕西、青海等多次外派工作中,张曼怡用她手中的相机拍摄了许多精彩画面。这不仅提高了摄影技巧,更锻炼了她处理工作中突发问题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一个记者行业的“小白”,到如今可以对拍摄内容有选择地断舍离,她用镜头捕捉焦点,发掘各个事件中的精彩瞬间,“画面是定格,每一个被记录下来的瞬间都是经典。我们不仅仅是拍摄照片,更是记录时代。图片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很多文字无法言明的留白。”循序渐进的工作不仅让张曼怡越发了解记者的重要性,更是对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铁肩担道义,或许是对于千千万万像张曼怡一样的记者的最好描述。一架相机,记录事实点滴,各色的风景被快门定格从而成为永恒。记者们记录时代,见证发展,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新闻不止,热爱永存。他们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敏锐与真诚展示时代变迁。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2021届校友 国家电网报记者 赵晓宇

循梦而行,向阳而生。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的赵晓宇从小在儿童文学、少年文摘报等书刊或报纸熏陶下,萌发了从事文字工作的念头。在编辑出版专业学习过程中,赵晓宇对新闻传播的兴趣也逐渐增长。通过不懈努力,毕业后她进入了国家电网报,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国家电网报主要发布国家电网的独家信息,以及电力、能源信息,相比于其他社会媒体的报纸来说它的专业属性更强。在刚开始从事电力报纸的相关工作时,赵晓宇对涉及能源电力领域的知识基本一窍不通,她把工作当作学习的过程,遇见不懂的专业知识就去查,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记者和编辑,赵晓宇以严谨的态度,用专业知识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报道,不断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赵晓宇也被同事们身上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深深影响,在工作上追求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追求工作上的进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新闻是有温度的,文字是有力量的。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赵晓宇认为首先要扩大知识储备,对新闻背后的关系或行业领域的知识要有一定了解;其次是要多深入,多挖掘,培养对新闻事件的敏锐性,能够发现新闻线索,并看到事件背后的内容;同时要有好文笔,需要平时加强练习,锻炼写作方面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让更多人通过报道获取新闻事实或信息。

赵晓宇在北印经历了一段充实的大学生活。她不仅担任了班里的职务,还参与了许多社团工作,包括新闻出版学院分团委、大学生记者团等。这些经历进一步激发了她对文字工作的兴趣,同时增强了她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既想要把社团工作做好,又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不付出是不可能的。把时间花在哪儿,就在哪儿会有收获。”通过挤时间去兼顾工作与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她的大学生活。

“珍惜大学生活,利用好大学阶段的时光”,这是赵晓宇对北印学子的建议,在专业学习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能逐渐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对以后选择工作和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志向、有目标,脚踏实地,打牢根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成为堪当民族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热爱为始,坚守责任担当

2021届校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聂慧超

“新闻工作,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毕业于北印的聂慧超现在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要闻部工作,这是她对新闻工作的理解。

与大多数热爱新闻的同学相似,高中时聂慧超便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憧憬着记者这份职业:不断靠近事实、逐步参与其中、努力还原事情真相,这是她所向往的工作。为此她考入北京印刷学院,并取得了硕士学位。

在校时聂慧超不断为梦拼搏,毕业后她仍不断奋进。但与在校学习不同的是,记者工作中效率与责任尤为重要,聂慧超深知自己的报道对于受众与社会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唯有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才可以成为更加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同样,优秀的写作能力和对新闻的判断力也必不可少。记者需要不断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做好准备工作,以备在选题会上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以此为支点广泛学习各行业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备稿时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被主观情绪影响,时刻以客观事实为准则。

今年去河北涿州采访是聂慧超职业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一段经历。当时涿州突遇持续强降雨,河流水位暴涨,引发严重洪水,事态十分紧急。采访过程中,当地受访者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紧握记者的双手,崩溃大哭、寻求帮助。聂慧超感触万分,同时也不断要求自己保持客观冷静,她清楚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把稿子写好,提升事件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和有关部门可以看到,进而给予当地实质性的帮助。

如今新闻传播行业以新媒体发展为重点,多种平台“因地制宜”发布新闻。面对这种情况,聂慧超引用“愿离开的不回首嘲弄,坚守之人也不自予悲壮”这句话来做自己的引路灯塔,不断坚守初心。同时,在面对憧憬着新闻行业的后辈时,她也给出了最诚挚的建议:不断拓宽视野的广度,丰富自身阅历;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承担社会责任;不断精进笔头功夫,让文字流入读者心里,打破行业壁垒。“让我们共同进步!”无论是在报社或是校园,我们都要在学海中坚定前行,踔厉奋发,努力做出版传媒时代新人!

回首印苑岁月 传递出版火炬

2015届校友 出版人杂志社副总编 杨帆

从青葱学子到杂志社副总编,从稚嫩新人到行业前辈,来自出版人杂志社的副总编杨帆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着出版行业的点点滴滴、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行业发展的动态轨迹、以一颗赤诚之心传承着出版大家的坚守精神。

“根深才能枝叶茂,源浚才能水长流。”印苑的四年学习生活为杨帆的职业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杨帆在大二时便对图书期刊的装帧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他和同学共同创立了《新出版人》杂志。创刊过程中采访行业内老师、专家等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专业能力,也让他对出版行业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和认识。杨帆认为,他如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的培养、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恩师的指导与教诲。杨帆回忆到,大学生活中令他最难忘的两位老师便是范继忠老师和周康老师。范老师宽和自由而行之有效的教学风格给予他在工作中解决管理问题的无限启发与思考,而周康老师对出版专业知识的细致传授和独到见解,则令杨帆收获满满。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作为一名出版行业的记者,杨帆也曾因性格内向、经验不足而遇到种种挫折与挑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不断反思、精进自我。每一份细致用心的采访提纲、每一次采访前充足的准备、每一天坚持的自我充实与思考,都是对自身水平的提高,更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通过一次次的采访和交流,他收获了对出版行业更深入的认知,更获得了无可比拟的精神价值。其中,令杨帆感触最深的一次采访便是与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先生的访谈。钟先生一生命运坎坷,但他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投身出版事业及学术研究工作。杨帆回忆到,他去采访钟先生时,老先生大病初愈,却依然热情地接受采访并认真回答问题。正是老先生这种正能量的反馈和双方的良性互动,让杨帆逐渐找到了他工作的责任与意义,支撑着他在出版行业坚定地走下去。

“北京印刷学院是一个好地方,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它。并且,我相信你们会让它变得更好。”这是杨帆给广大印苑学子的真诚寄语。作为新闻出版专业的学生,广大学子要践行“守正出新 笃志敏行”的校训,以勇敢的探索精神和踏实的治学精神,面对新时代对新闻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呼唤,敢于担当、不负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而不懈奋斗!

前路是四宇宏阔

举目是星瀚壮澜

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与我有关

我们始终笃定地相信

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