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人物» 一片丹心育桃李,一生芳华献杏坛(上)

一片丹心育桃李,一生芳华献杏坛(上)

信息来源:新闻出版学院媒体创意系新闻学专业|发布时间:2021-09-16|文: |编辑:门川琨 慈妍妮

一支粉笔 两袖微尘

三尺讲台 四季耕耘

老师们以赤诚之心 担育人使命

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

让我们走近2021届毕业生推选的十位“最尊敬的老师”

倾听他们的育人故事

感受他们与学生之间的点滴

01

包韫慧 

以德律己 以爱育人

包韫慧是新闻出版学院数字传播系数字出版专业的一名教师,从业近20年,她始终牢记教师使命,时刻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教书育人贯彻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身一线教学。

教书育人过程中,她与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幕:和同学们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时那空前活跃的课堂气氛;经过多次研讨攻克科研难点后那欣慰的笑容;谈心开导备考迷茫的同学,助力考研成功后那真挚的喜悦;毕业离别之际难舍难分又充满祝愿的期冀……

她从同学们的身上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更加勤勉地投身教研工作。三尺讲台从不是她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多幕剧,知识和爱在这里流动起来。她的付出得到了同学们的回应,她是“41个孩子的新妈妈”,也是爱“八卦”的“包包”。2013年她就被毕业生评为“我最尊敬的教师”,这是她最看重的一个称号,也是鞭策她前行的动力。

每一次收获和好评都是包韫慧老师工作的新起点,未来她仍将继续用知识和爱与学生一起成长,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02

曹跃祖

为学生铺平学习的道路

曹跃祖老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至今三十年一直在北京印刷学院从事大学物理与实验教学。从教多年,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热爱物理,热爱学生。

他坚持每堂课都写板书,这样能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上的内容。数十年如一日的书写板书,是曹老师对于教育的一种坚守。短短的课间十分钟,经常有学生求教,他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地跟学生讲解,直到同学们听懂。物流专业的刘畅同学说:“曹老师教书有方,总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专业术语。他考虑到我们可能会有概念理解上的困难,会把整个概念产生的背景和历史讲给我们听。”

曹跃祖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中产生对科学、对前人的敬畏,他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踏踏实实。“学习物理学就像攀登一座座高山,这其中的每一座山头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道难过的关,我能做的就是陪学生把这条路铺平”。

03

梁炯

与学生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梁炯老师是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印刷工程专业教师,1992年来校工作至今。主讲《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及《图形处理及页面描述方法》课程。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概念、新技术呈出不穷,学生见识宽广、个性张显,梁炯认为,作为一名好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一堂课或一门课的讲授,而是对一名学生完整的人格和能力的塑造,带着对新时代教育的思考,她不断探索着属于自己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法。

她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引导学生锻炼挖掘自身潜质,培养学生灵活面对未来发展的素养。梁炯老师积极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为印刷毕昇班的学生创造了国外教授纯英语教学的机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国际化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怀揣未来参与国际交流的憧憬。她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带领同学们运用传统技术、数字应用技术、新型材料,去发现和应用跨领域、跨学科的先进科学技术,创意开发新型印刷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还教会学生如何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去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

04

胡虹霞

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胡虹霞老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市伦理学会理事。从教近二十年来,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执着于教书育人。

近几年来,她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所授课程的教学效果,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在讲到某些原理的指导意义时,她把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国内大政方针联系起来,把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展现出来。不少学生反映:“胡虹霞老师把原理课讲活了,她的课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此外,胡虹霞多次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授党课、做讲座,还辅导了不少考研学生的政治复习,同学们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圆梦读研。

胡虹霞始终以饱满的精神、负责的态度面对她的学生,也始终将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到人生正确方向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使命任务牢记于心、付诸于行。她对学生付出真心,也收获了学生的爱戴。胡虹霞老师多次被毕业生评为"我最尊敬的教师"。

05

陶海鹰

做一朵奔腾不息的小浪花

陶海鹰老师是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学生。

陶海鹰老师对于学术研究有着执着的热情,上课之余、节假日她会尽量利用碎片化时间做课题、写论文。关于科研,她讲的最多的便是“坚持”二字,这也是她保持科研兴趣的动力来源。她极为推崇复旦大学钟杨教授的科研探索精神,始终站在国家、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待自己的科研工作。她常常对学生说,“科研是自己的一份追求,但更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微小力量也能汇聚成磅礴伟力”。

在教学工作中,她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对于科研能力及实践水平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培养方法。她细心观察每个学生潜在的特质,对设计创新能力强的同学,她会尽可能创造一些到实际项目中磨砺和锻炼的机会,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她也会倾情传授研究方法,为未来的学业发展奠定基石。她鼓励同学们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与工作中砥砺前行,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洪流中,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不息!”

感谢每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

您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您们倾注芳华,风雨兼程

是您们书写了一段段生命中美好的故事

是您们培养了一批批心怀家国奋斗不息的人才

老师,您们辛苦了!

关于老师的故事

未完待续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