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学:笃志印刷事业,关爱学子成长
——记全国包装系统先进工作者刘浩学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9-01-07|文:
刘浩学,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教授。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专业,硕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印刷学院任教。1990至1991年曾在联邦德国进修彩色复制技术及设备,曾历任北京印刷学院图像中心主任、印刷与包装工程系主任、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颜色科学、印刷色彩管理、计算机印刷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印刷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历任中国感光学会第七届理事、中国感光学会第七届、第八届印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颜色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照明学会第四、第五届《图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ISO/ TC130注册专家、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颜色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是光学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包装工程、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等期刊杂志审稿人。主持并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发表各类研究论文100余篇,著作和译作6部,发明专利4项。
自1987年来到北京印刷学院从事印刷专业教育工作以来,刘浩学亲身经历了印刷技术的各个发展时期。当时正值印刷技术的“铅与火”与“光与电”的过渡期,我国的印刷技术还比较落后。1993年学校成立了图像中心,引进了当时国外先进的彩色桌面系统,正式进入了“0和1”的数字化时代。当时中心仅有四五个人,面对这套先进的系统,当时还是普通教师的刘浩学和同事们加班加点进行技术的消化吸收,以求尽快掌握从印前设计、排版、制作到出片的全过程。当时这套系统在北京市也是为数不多的,在校内培训了一批掌握彩色桌面系统的教师的同时,在专业教学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此期间刘浩学还承担对外技术培训的工作,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专业的教材《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2.5使用指南》,之后又参加编写了国内最早的彩色桌面系统系列培训教材《桌面出版系统制版工艺》,对国内的印刷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时的工作十分紧张,中心的同事经常加班甚至通宵达旦。在此期间刘浩学曾经有过一次胃出血,被紧急送到北京友谊医院治疗,化验采血之后,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考虑到工作,他没有住院,仅拿了些药后就回到学校继续工作。
在学校,刘浩学主要从事颜色科学与成像技术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当印刷技术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后,印刷工艺再不是传统的手工工艺而是依靠数字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为此,在教学上刘浩学率先将CIE色度学系统引入到专业的教学中,以定量化的方式计算颜色,表示颜色,对颜色进行测量。同时,刘浩学是最早将色彩管理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使教学与印刷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目前,这些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印刷专业通用的教学内容。受印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托,刘浩学被指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印刷色彩学》的主编并于2008年正式出版这本书,成为印刷专业的通用教材,2011年该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印刷工程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刘浩学始终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在担任系主任和教学副院长期间对印刷工程专业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课程设计,增加了实践环节的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动手进行操作。刘浩学还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指导企业的技术应用。同时,刘浩学积极参加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活动以及印刷专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印刷专业委员会(ISO/ TC 130)的工作以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代表我国提出意见。目前这些工作已经成为刘浩学退休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初刘浩学被检查出了结肠癌III期并做了手术,随后经过了半年多的化疗,其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出于对印刷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印刷行业的深厚感情,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印刷事业多做一些事情,恰逢当时印刷行业处于低谷期,很多学生对学习印刷工程专业没兴趣,为此刘浩学决定为学校印刷工程专业的学生设立一个奖学金,以奖励在印刷工程专业学习中表现突出,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所成绩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积极性。这个想法得到了刘浩学夫人的大力支持。经过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参与和帮助,2018年奖学金评委会评选出了两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获得了刘浩学奖学金,这也终于圆了刘浩学一直以来的梦想。
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是提升我国印刷技术水平一直是刘浩学的愿望和努力目标,刘浩学表示今后还会尽他所能为印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