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向雅,育人达昌,让我们一起走近“雅昌教育奖”获奖者(一)
信息来源:教师工作部|发布时间:2024-01-25|文: |编辑:杨东京 曹文露
师者人之范,辨惑正吾疑。一代代北印教师,在时代变迁中秉持初心,在世事更迭里坚守使命。在第二十一届雅昌教育奖评比中,范继忠获雅昌教育特别奖(科研类),李艳、杨莉、常昕获教学类雅昌教育奖,刘珍、李修、张馥玫、范文静获科研类雅昌教育奖。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些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倾听他们的育人故事。
以教育为志业:启人修己守良知
范继忠
范继忠,副教授,新闻传播学硕士导师,韬奋实验班建设负责人。先后3次被选为“我最尊敬的教师”,2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3次获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5次获校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并获“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近五年致力于出版史研究新方法新范式探索,参与主撰“十三五”重点出版物《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主持北社科一般项目1项,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1项,2023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并筹创“中外出版史与知识传播研究中心”。
诚育韬奋,厚植人文。2018 年接手韬奋实验班建设负责人岗位,秉持以人文通识教育为根基、以专业教育为两翼的培养原则,组成韬奋核心组。身体力行打破工休日和课内外界限,不计成本地投入韬奋课程和班主任工作,推进精细化指导。韬奋班渐成全学院本科素质教育高地,学生在各领域高频获奖。韬奋班学生自信进取、思想独立,将“追求卓越”融入血液中。
教学相长,学问无涯。借出版史教学突破原研究领域,在出版、艺术、社会学、思想史之间广纳深研;创办研究中心,为培育北印学派之梦而努力。教学注重思维写作基本功,倡导厚积薄发,带硕士组(及韬奋优秀生)坚持周学术阅读及研讨,做到“每周有新知、每人皆为师”。学位论文指导力求为每人“量身定制”,鞭策自身不断超越旧我,不炒学术冷饭,不沉迷学术舒适区。身教与言教同举,融理论思考与育人过程于一体。
勇于担当,知行合一。为韬奋班撰拟“知行合一树独立人格,韬光俟奋养浩然正气”班训,将知行合一作为人格培育的重中之重,也作为自身座右铭。以诚待人、知无不言,崇尚言必行、行必果,力避精致利己主义和矫饰浮华作风。在党建、防疫、学科建设等日常工作中,严格自律、不屑取巧,站牢工作一线,以行动诠释“慎独”“修己”真义。
双向奔赴,情义笃深。作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坚持力所能及抚慰在经济、心理上遇到困厄的学生,坚信真诚和爱是教育中最核心的力量。作为导师和历史研究者,把无保留传授知识看作教师天职;信仰古典教育理念,视每个学生为璞玉,满怀热情去琢磨塑造,与众多同学结成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范老师表示,以仁爱与智慧熔铸的教师职业,是珍贵的荣誉与责任,更是值得为之奉献的终身志业。
教育是带着温度的爱与引领
常昕
常昕,女,中共党员,现为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五年,获批省部级、委办局级、校级教改课题各1项,出版特色教材1部;获批校级重点科研课题1项,发表6篇CSSCI期刊论文,出版学术专著1部。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获评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一等奖,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印刷学院“青年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三全育人”优秀示范课程等荣誉。
教育需要有温度,需要带着爱和关怀,这是教育的本真特点,也是常昕一直以来深刻体会并充分实践着的理念。为了缓解“95后”“00后”青年学生对大学生活、职业选择乃至人生规划的迷茫情绪,常昕总是愿意离学生近一些、再近一些,利用课间、班主任“一对一”辅导、走访宿舍、校园“偶遇”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鼓励学生懂得自知、增强自信、学会自觉,并把自己的切身经历、成败得失拿出来与学生平等交流。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今天的大学生面对着考研和就业的难题,常昕一方面通过恳谈会、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等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考研和择业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访企拓岗,给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常昕时常勉励学生,要在实干和奋斗中创造甘甜的人生果实,灿烂的青春不容虚度和蹉跎。越来越多的学生正是在这份鼓舞之下踏出校园,成为自信乐观、富有创造力的社会贡献者。
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价值观的引导对新闻学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和迫切。鉴于此,常昕从课程思政和红色新闻教育两个维度出发,不断探索着塑造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分层次、有计划、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全过程,重点探索了课程思政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创新性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扎根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带着更强烈的家国观、使命感去学习专业。
用爱书写立德树人篇章
李艳
李艳,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硕士生导师。国家一流课程《机械设计》课程负责人。近5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绿色制造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北京市教改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等教改项目4项,主持参与企业委托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其中一部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件,获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和优秀本科毕设指导教师等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6项。
李艳从教35年,教学上极其认真、细致、生动,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三十多年来对学生真挚关爱体现在每节课中。几十年潜心人才培养,言传身教,无私奉献。指导本科生140余人、硕士生30余人。她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获评北印毕业生“我最尊敬的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
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与启发相结合、分析与讨论互补的教学方法,使课程从全局分析到细节设计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对课程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准,结合印机特点开展课程思政。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她在教学上非常注重方法创新,脉络图、TRIZ方法等引入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们掌握了更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她非常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入很多实际案例,拓宽学生们知识结构,启发训练、跨学科思维、交叉学科教学,并将多种知识集成应用于产品设计中。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连续2届获“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省部级奖项几十项;指导学生多人获市/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毕设。
注重总结与传承30多年教学经验,编著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及高校优秀本科教材等11部,将对教育事业的爱体现在每一堂课、每一本教材的一字一行间。
言传身教 引领成长
杨莉
杨莉,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建筑环境分会理事,发起人;中日工业设计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人机工程、感性工学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近五年获得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工业设计优秀育人团队等奖励;获得亚洲工业设计大赛Special Selection、美国缪斯设计银奖;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文创设计、工业设计、互联网+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7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等教学与科研项目,负责人因工程、虚拟现实、新材料研究与设计等艺工融合类实验室建设,第一作者公开发表SCI(二区)、中文核心论文等12余篇,专著2部,译著1部,取得发明专利及软著20项。
作为一位教师,杨莉一直致力于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培养研究生学术或实践创新能力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注重通过自身言传身教的方式,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学风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掘学生的优点和亮点,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鼓励他们坚持独立思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思想引领和生活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实践理念。每周定期开展学习会,关注学生的各类思想问题,并通过耐心细致地交流和指导,引导研究生树立向上的积极心态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注重培养学生学术或实践创新能力。每周定期开展学术研究会,持续分享和指导分析最新文献资料,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为学生提供学科方向上的指导和启示;带领研究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在开展相关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优秀的学术和创新能力;指导研究生陆续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还注意指导学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鼓励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了解学科的前沿研究,提高学术素养。
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与学生建立了深度的交流与信任的关系,能够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