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成长—— 访共和国同龄人、离退休老干部石雅兰老师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校报编辑部|发布时间:2009-10-19|文:党委宣传部 校报编辑部
参加完庆祝建国60周年退休教师的合唱活动后,石雅兰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说起这次合唱活动,石雅兰老师显得很兴奋。她告诉我们为了这次活动,50多位退休的教师特意排练了几首歌:《我的祖国》《革命人永远年轻》《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她还说来学校练习这些歌曲让他们都感受颇深,个个老同志都是满怀激情,人们见了面总是激动地谈论着祖国60年的巨变,称赞共产党的政策给他们带来今天这么幸福的生活。
石雅兰,1949年11月出生在北京东城区。上小学时,她经历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初中时她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被分配到陕西汽车制造厂作学徒工,一干就是16年,最后到北京印刷学院任职,直到退休。
1959年,年仅10岁的石雅兰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大的挑战——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0年,因旱涝灾害,中国大陆地区的粮食减产,人们遭受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石雅兰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备受疼爱,家里人都把能吃的东西让给她,尽管这样,石雅兰还是像家里其他人一样浑身浮肿。1962年,粮食产量开始回升,情况有所好转,石雅兰的身体慢慢恢复了正常。
然而,平静的生活刚刚开始,第二个考验就接踵而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石雅兰不得不中断学业,被分配到陕西汽车制造厂做学徒工。想到这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是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为了让伟大的毛主席睡好觉,她认为这是无比光荣的。石雅兰回忆说有一年国庆,极难得到的一顿白水煮芹菜让师生们都哭了。环境如此恶劣,却挡不住大家的热情,大家在一起,干劲十足,都是热血青年,谁也没有苦的感觉。期间,一些大学生还教大家学习一些制图方面的知识。
后来经过石雅兰的层层努力,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来到北京印刷学院工作。
她在离退休办公室的工作期间,历经三任领导,她从来没有因自己资格老,业务熟而怠慢新任领导。为了给老同志创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的活动氛围,她尊重老同志,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同时借助社会力量,为老同志开展各种活动:组织老同志参观首钢、韩村河等地,领略了首都城乡的巨大变化;组织老同志参加市教育系统健身操比赛等。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十年如一日不懈地工作,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石雅兰以一颗人子之心,视年迈的长者为父母,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许多离退休老同志家居城区各地,有的子女在国外,有的子女分居,几乎都成了“空巢”老人。他们一旦生病,就需要到学校取支票,到医院办理入出院手续。可这些本应是子女们办的事,都由石雅兰老师代办了。老人们都信任她,依靠她。
石雅兰视长者为亲人,尊重他们,细致周到地关怀他们。有时有人来学校办事,若工作人员不在,他们就全权委托她帮助办理。他们总爱到她那里坐一坐,聊聊家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谈谈自己的病情和困惑。每当此时,她就良言相慰,把自己知道的良方或从康复者处听来的消息转告他们。她总是这样体贴待人。
退休后,石雅兰老师经常来学校参加特意为老干部组织的活动,每月的十号都来学校听听有关形势政策的讲座,时时刻刻都关心国家的发展。在自己生活的小区里,好多老年人还一起学习英语。石雅兰老师说,每个人学习英语的热情都很高,都知道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不学点儿外语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她退休后,自由的时间很多,自己又爱旅游,就经常出去游览祖国雄伟奇丽的大好河山。今年3月份她到台北去旅游了,与台湾的同胞们共同谈论祖国的变化。石雅兰老师还特别兴奋地告诉我们,台湾的同胞们都很希望能来大陆投资。
石雅兰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豪言壮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的共产党员的宗旨。当老干部办公室升格为副处级时,她被调走了,却没有一句怨言。当老同志要求她回来时,她又高兴地回来了,一如既往地协助领导做好工作。老干部工作就是伺候人的工作,弄不好还得受他们的埋怨。她深情地说:“我做了10年老干部工作,快退休了,还没干够,更没有干烦,老同志的信任、支持、帮忙、指导和谅解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最大的奖赏。”
石雅兰老师这样对我们说:“祖国发展得好,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好。”她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工作者,退休后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60年,与祖国一起走过,经历过困难,终于过上平凡的生活,而平凡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记者:张兰、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