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史 博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1-05-16|文: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07级2班
他积极探索、不断追求,探寻大学学习生活的知与是;他经历实践打磨、社团锻炼,心无旁骛、全心全力投身科研创新活动,以累累硕果爆发钻研探索的潜力;他是追寻梦想的践行者、求知求是的实践者。
所获奖项
2007-2008学年获“北京印刷学院二等奖学金”
2007-2008学年获“北京印刷学院优秀团员”荣誉称号
2009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北京赛区三等奖
2008-2009学年获“北京印刷学院二等奖学金”
2008-2009学年获“北京印刷学院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2009-2010学年获“太阳奖学金”
2010年获全国3D建模大赛北京赛区特等奖
2010年获首都高校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
2010年获校第八届大学生科技节科技作品展理工类一等奖、三等奖
史博说史博
时光荏苒,转眼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在这宝贵的四年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学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对学院下达的各项任务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同时我注意团结同学,尊敬师长;而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力求上进。经过四年的历练,逐渐成长为一名自信、坚强、踏实、认真、严谨的准大学毕业生。
曾经的成绩
大学这四年来经过了不断地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斗胆地向大家汇报一下: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与老师的正确指引下,在校外我取得了2009年全国电子竞赛北京赛区三等奖,2010年首都高校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2010年全国3D建模大赛北京赛区特等奖的优异成绩。
––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大一时候,就跟着老师参加了《常见装配体虚拟测绘》项目,由于是第一次,并不知道有参加展出,所以并未获奖,不过有了大一的经验与基础,在大二,完成了《电子刀示教装置》、《汽车油门误踩纠错装置》、《印刷机典型机构虚拟仿真》三个项目,并且都代表机电学院参加科技节展出,其中后两个作品分获校一等奖和三等奖。
––在专业方面,曾有幸和我们专业负责老师参加申请了北京市的精品课程,和他们在一起,让我学到了很多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加了我的很多专业素养;此外,在大一下学期我还考取了Solidworks机械专业软件国际认证(CSWA工程师必备证书之一)。
––在综合方面,学习上曾获得太阳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学生工作中,曾担任校广播台执行委员,机电学院学工助理等职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文化生活上,获得第二届校安全知识竞赛一等奖,学院篮球赛第三名等。
难忘的过程
在这么多的比赛与实践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要数在校外参加的那几次比赛,由于思想上的重视,学校的大力支持与宣传,所以付出的也就自然多点。
抱着学习的态度,我和同学组队参加了2009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竞赛期间,两位指导老师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说实在的,要是没有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我们完成课题很困难。2009年的9月2日,那是我大三第一次转折的开始,随着组委会把电子竞赛的题目在网上公布,我们与老师开始讨论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问题。经过多方考虑,最终选择了做一个有关声控车的题目。在确定之后,调研、采购、收集资料同时进行。在这期间,除了第一天负责去选购小车之外,剩下的时间基本没出过实验室,大家晚上都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累了就在桌上趴会儿。当我们面对电路功能设计的困惑,电路调试时的不通畅时,心中难免会有点失落,但更多的是对成功的期盼。我们在失败与成功的分水岭努力奋斗,最终经过艰辛的整合调试和反复修改,我们的声控小车到达期盼已久的地方,那个时刻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语,这不仅是对我在学习上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我在科研上的一种激励和鼓舞,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与科研上不敢有丝毫懈怠。从2009年的9月3日到6日,四天三夜,完完整整的84个小时,让我学会了很多,也体会了很多,这些实践带来的经验对我以后电子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将是我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笔,也是我一笔永恒的财富。虽然在北京邮电大学的比赛中,我们只获得了三等奖,但是感谢我的队友,感谢辅导我的老师们,因为有了你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今天的收获。不仅如此,还在那里见到了其他高校学生的风采,他们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强烈的求知欲,都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有了电子大赛的经验,在2009年底我又报名参加了首都高校机械创新大赛,虽然以前的种种经历为我这次比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我的心情在这半年中却是跌宕起伏。不抛弃,不放弃,我坚持到了最后。最初校内选拔的时候由于我们的构思比较独特,作品被刷下来了,但是经过积极努力地争取,以及内心那种强烈的欲望,我们还是搭上了末班车。开始的不顺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消极影响,反而激发了我们内心更多的渴望,我们一定要取得一个好成绩!从2009年11月的开始报名,到2010年6月的最终比赛,前后历时半年。这半年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精彩的半年。从调研、设计、加工、装配到调试,这五个环节,让我真正地在现实世界中学习到了什么是机械工程。刚开始设计完成后去机电市场购买汽缸时猛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没有理性的认识,空有理论知识,有些东西与实际脱节,我甚至连东西都不会买,当店家问我要什么样的汽缸,单作用的还是双作用的,缸径多大,什么样的连接方式、安装方式,带磁环的还是不带的…一向自负的我就像白痴一样被问傻了,回学校之后有找老师咨询,最终,在那个机电市场里整整泡了三天,我才学会了怎么买东西。
拿着买的东西,我才发现设计的很多零件根本不合格,前后都不能衔接上,更可笑的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运动干扰。最后不得不进行了几次大的修改。当我自信满满地拿着自己修改好的零件找老师时,等待我的却是批评,虽然符合了设计要求,但是却不符合实际的生产加工要求。于是就进入反复修改的循环过程中。最终经过21次的修改,最终才拿去加工。当我们的加工零件被拿回来的时候,才发现其他组的机器都是装配好的成品,而我们的却是一堆没有任何联系的连杆和销轴。刹那间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落差。决心是我此时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我相信我是可以的。就在当晚我和我们的组员一起熬夜组装我们的零件,在最累最困的时候看到旁边组已经装配好的机器,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动力。经过一周左右的装配与调试,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的作品总算是基本完成了。
最后比赛在北京工业大学进行,和我分在一组的都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当时感觉压力很大。在我的左边,是一组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他们做的是一个多自由度的机器,能够集灭火、救援等功能于一体,很令人佩服;而在我的右边,是一组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他们做的是担架床,能够在多种路面下行走,床腿能够自由收缩,很智能,也很人性化。在同组,还有像清华、北航等一些名校的学生,所做的东西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就在比赛的当天,我又在现场见到了很多平时见不到的人,学到了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虽然最后的二等奖肯定了我们的努力与付出,但是在这过程中从老师、同学以及我的竞争对手身上学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满满的收获
经过这几次大赛的洗礼,使我自身有了很大提高,不止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还在性格、品质、综合能力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
通过此次竞赛,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在比赛中,我除了结识了不少优秀学生,也幸遇了不少优秀的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是我们机电学院的柴承文老师。在设计过程中,老师从来没有要求我们什么,相反地在我们一次次的挫折面前却给我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用最真实的语调、最平凡的经历教给我们最深刻的道理。记得在当时,我的设计图纸很多都不符合要求,一些机构甚至都不知道怎么上下衔接,是柴老师提出让我考虑用型材来做外形框架,又一张一张帮我审核设计图纸,直到没有问题才拿去加工。这是多么平凡的一件事,但在当时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们多大的支持与帮助!从他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相信我们能战胜一切困难,无论遇到任何挫折,都会勇往直前、决不气馁。
通过比赛,我收获了友谊。虽然这几次比赛范围较广,但是我们的核心成员基本没变,通过这几次比赛,我们不仅交流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更增进了彼此深厚的感情。在各个阶段中,那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气氛,在生活中互相照顾、互相体谅的情景,当知道结果时,眼泪挂在眼角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所有的这些并没有因为比赛的告终而淡化,相反地,它却成了我们永恒的记忆,那就是友谊。也许在若干年以后,学到的理论知识可能慢慢淡忘了,但是这份纯真、珍贵的友谊以及那种为了荣誉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是不会磨灭的。而这种友谊与精神恰恰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因为那能让我们受益无穷。
通过此次竞赛,我提高了个人素质。这次竞赛比的不仅是理论水平、动手能力,还要比心理素质、比自身修养、比赛场风格。在赛前,专业负责老师专门给我们进行了训练,对语言表达、精神面貌展现等进行了现场的模拟。通过这样的训练,我大大提高了个人的素质,在语言表达尤其是普通话、现场表演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相信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又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点滴的感悟
梦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通过大学四年的努力和坚持,我努力把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尽我所能的缩短……
在这些日子里,我们从憧憬、失望、到坚持甚至煎熬,到后来的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从我们发觉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到体会梦想照进现实的惊喜。这个过程宛如凤凰涅槃重生般的痛苦到绚烂。我们曾经迷惘过甚至绝望过,但我们从未放弃对梦想和知识的探索和渴求。
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难得的经验,也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很多东西在设想的时候总是很简单,估计不到所要面临的困难。只有自己真正去尝试才发现想象的和实际原来存在着如此大的差距,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改进方案,甚至去推翻以前的想法最后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在我们的科研成果真正运动起来并且达到我们的预想效果时,那种喜悦是无与伦比的。虽然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此时此刻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很荣幸自己能获得这些奖项,同时我也很感谢我的学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因为有了你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今天的收获。这不仅是对我大学四年的一个评定,它也将激励我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
“要成功就得奋斗,要奋斗就有失败,但不奋斗永远也不会成功。”这是我的人生信条。我用自己的信念与努力谱写着绚丽的青春乐章。青春路上没有驿站,面对鲜花和掌声,我相信我依然会迈着前行的步伐……
史博眼中的大学
记者:每一位获得一定成绩的人在背后都付出很多,他们在走向成功的路途中也经历了很多,他们都是从一个普通平凡的人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想请史博同学回忆一下,你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是怎样一个状态?那时候的认识和感受是什么?
史博:刚进入大学,我想和大多数的同学一样,第一感觉就是比较迷茫,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从高中时代过来的大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在大学有可能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而那我身边的一些同学,他们有一部分选择了去玩游戏,天天虚度他们的时光,还有一部分就是去找女朋友,过着甜蜜的二人世界,但是我觉得这两种生活都不是很适合于我,就这样,我懵懵懂懂地过了我大学的第一学期。但是经过大一的第一学期,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发现北京真的是一个高消费的地方,手里的钱不多的话,真是寸步难行。所以在大一的下半学期,我就决定去外面打打工,然后赚一些零花钱,顺便也看一看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样的,以后能不能在这里生活下去。
记者:你虽然在大一时经历了一段迷茫困惑,但是你很快就看清现状并作出调整,那么除了打工以外,有没有对大学这四年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个规划,描绘出自己心中的一张蓝图?
史博:大一出去走了一段时间,确实让我认识和感受到了很多,在那里我出卖最廉价的劳动力,从最初的促销员干到一个小督导,以及最后去老板的家里,他让我帮着他带一个团队,而且是在一家市场调研公司。在那里接触到了一些北京上了年纪的大姐,她们在那里积极地工作,和她们交流也让我学到了我很多东西。这个时候我发现这个社会是很残酷的,因此在大二的时候,我就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学校。在学校我主要就是忙社团学生工作这一块,大二一年在广播台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还有我在机电当了一年的学工助理,在这两个地方,虽然接触的都是学生工作,一个是接触老师,一个是接触同学,但是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大学生活,大学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大三,我明白了,大学生其本质还是学生,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因此我在大三把所有的重点工作都放在了学习上,特别是专业课上,跟着老师做了一些科研项目,拓展自己的阅历,在大三一年,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太阳奖学金。还有在老师的指引下参加了电子竞赛,机械创新竞赛,3D建模大赛,这三次校外大赛经历,真的才让我明白:我来这个大学,我来这个地方,以及我以后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记者:你学的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那么你对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有没有什么看法和认识?
史博:机械真的是一个很大很广的范畴,现在中国正是从一个工业大国走向一个工业强国,而在这里面,机械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路边修拉链的到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辆乃至机器人,还有航天飞船,从最普通的工人到最顶级的工程师……所以机械是一个很广很大的范围,而我作为一个本科生现在所接触的只是些皮毛,经过这几次的比赛以及出去走的阅历,和自己在比赛中所见到的一些东西,才明白机械真的很深奥。
记者:你怎么看待印院学子在以后就业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史博:说实话,印刷学院真的很不错,给我们学生提供的这些硬件设施都很好,但是我觉得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处在北京的南边,和海淀区的高校真的离得比较远,见到他们那里的学生的精神面貌比较少,不知道他们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我们也就这样的迷茫着,印院的学子如果你去努力,你可以做到很好,但是如果不努力,就很有可能从此堕落下去。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应该多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真的了解一些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以及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去看一看和咱们同龄的那些人,他们在不同的地方都做着什么,接触着什么。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更能明白自己以后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给自己一个适当的社会定位。
记者:我们了解到,你在大三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太阳奖学金,而在学生工作方面,担任了广播台执行委员一职,科技实践方面参加了很多北京乃至全国的一些机械方面的比赛。那么你是怎样处理专业学习、学生工作、社会实践这三者的关系的?
老师眼中的史博
记者:您对“榜样”这个词有什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柴承文老师(史博班主任):我认为“榜样”是我们的同学或者老师在他们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能对身边的人起到示范带头和重大影响作用的人。能够引领周围的同学和同事同自身一样达到积极、阳光、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我对“榜样”的理解。
记者:柴老师,当初你们是通过怎样的机会认识的?
柴承文老师: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项目中,我并不是他的第一指导教师,但是由于指导他的那位老师比较忙,而我是他们“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同时机械项目大赛的课题与这门课程相关,所以和他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他很积极地找我沟通,提出很多结构构思、方案论证等方面的问题。最开始进入这个项目课题研发的时候,相比其他同学而言,他有一种不一样的态度。与其说他在专业领域方面的学习有多么深入,倒不如说他这种倾情投入、迎难而上的热情和勇气非常难得。他虽然不是我所带领的课题研究组的学生,但是他所做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记者:柴老师,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是榜样,那么你作为他的老师,你觉得他身上有哪些特质是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
柴承文老师:像刚才所说的他的这种认真的精神其实可以生发出很多可贵的精神。比如说,正是因为他对这个项目的认真投入,在他做课题的时候特别能够吃苦。记得有段时间天气特别热,而我的工作也比较忙,他自己冒着酷暑去买一些项目研究需要的材料。同时,他还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合作,很有序地去分配计划任务,并且鼓励其他同学,调动大家的积极主动性,使所有人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很多关于史博同学学习、工作方面的事情,那么在平常生活中您对他有什么了解?
柴承文老师:我们私底下的关系还是比较好,他去我家里做过客,我对他高中的学习生活,以及他的家乡–--甘肃的人文地理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这个人比较热情,是典型的北方人,尤其是在我们项目合作之后,关系就更加密切,也更多的会以朋友的角度去和他聊天,谈谈关于他未来的工作、就业。我觉得虽然他年龄比较小,在看待事情的看法上也不能说是完全成熟,但是他给人一种思想上很单纯、干净的感觉,让我觉得特别好。
同学眼中的史博
记者:你如何理解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榜样”?
杨艺聪(史博同学):对“榜样”这个词,我想从三方面说起:第一是学习方面,我觉得能作为榜样的人在学习方面应该是比较强的,而这个能力不光体现在理论学习方面,更应该体现在实践方面;第二是工作方面,榜样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第三是生活方面,榜样应该是乐于助人,跟身边的朋友打成一片,比较随和。各方面综合起来都比较优秀,才可以作为榜样。
记者:史博同学参加过很多市级和国家级关于机械方面的比赛,那么你们在这些比赛过程中有没有过一些合作?
杨艺聪:有。我们从大一到大三都有一些科研项目的合作,大部分是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带着我,也有部分是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带着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大三的时候他准备考研,所以科研方面做得比较少了。
记者: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哪件事是你印象特别深刻的呢?
杨艺聪:从大一到大三我们的合作机会还是挺多的,他在一些方面让我很佩服。有时候当我们考虑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可能考虑正面比较多,而当问题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会从多角度去思考,提出更好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是正反方面他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记者: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是榜样,那么你作为他的同学,你觉得他身上有哪些特质是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
杨艺聪:我觉得首先还是要从“德”这一方面说起,应该先学会做人。我觉得史博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对长辈、家人、老师、同学、身边的朋友,他都能权衡各方面的因素,能处理好各方面问题,与大家相处和谐。
记者:我们刚才提到很多学习工作方面的事情,那么在生活中你觉得史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艺聪:生活中他挺随和的,我觉得他身上的幽默细胞太多了。比如班级的活动,他都非常积极地参加,能够将一些比较沉闷的气氛带动起来。在宿舍里我们也喜欢拿他开玩笑。
记者:你和史博一起参加过许多机械方面的比赛,那么你对机械这个专业有没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杨艺聪:我本身对机械这个专业还是挺感兴趣的,而身边有一些同学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没有真的了解机械是在做什么。学习机械会让你的思维更加完善。如果要把一个产品做好的话,不仅仅要单独考虑一个方面的问题,更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对思维的完善有很大的提高。我建议学习机械专业的同学有机会应该多参加项目的比赛,不要局限于校级方面的。还有对于一些软件方面的学习应该做到得心应手。比如二维建图的AUTO CAD,三维建图的SOLIDWORKS、PRO/E。如果对汽车制造方面比较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UG和CATIA。UG和CATIA入手比较难。PRO/E这个软件在机械行业普遍性是最广的,所以建议大家在这些软件方面花些时间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