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师德为先
新闻出版学院陈丹同志师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9-10|文:
陈丹,新闻出版学院教授,数字出版专业建设负责人,新闻出版学院第一任常务副院长。虽然是多重身份,但她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非常重视自身德育修养,用心想事,用智谋事,用力干事,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首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陈丹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在思想政治方面严格自律,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倾向。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积极努力,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安排的任务,注重团结同事,共同进步。作为第一届数字出版专业(传08)的班主任和导学,她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责任感强,从思想、生活各方面关心、帮助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障碍能给予热情的帮助;并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情况,就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欢迎。2011年被评为北京印刷学院2011届毕业生评选的“我最尊敬的老师”。
另外,自任现职以来,陈丹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共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学术研讨,新技术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共计752学时,为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知识更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其次,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岗的教授,陈丹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在教学方面,近5年来主讲了8门专业课,均为数字出版与传播领域较为前沿的课程。近5年主讲课程总学时数1779.06。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相长,及时将专业知识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于教学内容中。同时,在教学中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案例分析、课堂研讨、延伸阅读等手段,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各种专题研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陈丹还利用自己的从业背景和技术优势,充分运用教学网络教学系统、教学广播系统以及数字出版专业教学案例库等数字网络多媒体软硬件平台,开展网络化互动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历次教学评价中,陈丹的学生评教成绩多在90分以上。主讲的《数字出版概论》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她所指导的毕业论文自2008年––2010年连续3年获学校优秀论文奖。08-09学年、10-11学年的教学等级均为优秀。
同时,她还以课程和项目为纽带,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例如,2010年、2012年她指导的多名学生获全国网络编辑大赛优秀奖,她也获中国编辑学会颁发的“优秀指导老师”奖。2010年被评为校级实践教学优秀实践指导教师一等奖。2011年被评为北京印刷学院第九届大学生科技节科技作品展优秀指导教师。
另外,她还根据目前出版业数字化的趋势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现状,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数字出版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章,其中《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启示》等多篇文章被CSSCI检索,并得到专家和学者的好评。
(2)在科研方面,陈丹刻苦钻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科研成果。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与了包括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以及市科委软课题等在内的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近5年(2007~2011年)主持的科研项目共6项,经费约41.5万元。其主持的北京市科委软科学项目“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创新模式研究”受到科委及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认为“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预期效果,有产业化推广潜力”;《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创新体系及其发展研究》课题已获批2011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项目编号11JGB061)。另外,近5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或会议论文30篇,被CSSCI检索5篇。主编及参编著作6部。2009年被北京市教工委评为“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三、作为数字出版专业建设负责人,陈丹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凝炼专业方向和队伍,打造我校数字出版专业的品牌
首先,她积极参与我院新办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建设工作。在新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的设置过程中,她大胆创新,积极引进新的培养模式,其间经过充分的调研、研讨,吸收校内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制订了数字出版专业08版、09版培养方案。近期,又根据学校的调整和专业发展需求,修订了10版及11版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现了专业课程的“三增三减”:即增加同类课程整合,减少课程碎片化;增加教学实训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增加校外实习时间,减少在校上课学时。在她的积极提倡下,我校数字出版专业在全校率先实行“3+1模式”试点,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二,她注重加强与业界联系,将专业建设与企业和市场需求充分结合,注重实践和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建设实训基地群,以及聘期学界、业界著名专家来校讲座等形式,与数字出版业一批从事数字出版的专家、学者政府主管官员和新媒体达人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也开阔了本专业师生的视野。在她与教研室老师的积极联系下,成立了我校与中国出版科研所共建的“中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加强了我校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与《中国新闻出版报》合办“数字出版先锋榜”活动,点评数字出版的大事、名人,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主编之一,已出版《数字出版先锋:数字出版新纪元的注脚》;
第三,她还结合专业特点,带领本专业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积极联系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建立“数字出版教学实习中心”,探索产学研共同开展数字出版教学实践的新模式。另外,积极带领本专业学生参加首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的组织工作,并获得丰硕的成果。其中北京印刷学院被中国编辑学会授予“2010-2012年度数字媒体编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获得大赛颁发的“最佳组织奖”及“组委会特别奖”两项团体奖;在学生组参赛作品中获一项三等奖和三项单项奖;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7名教师等获大赛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
第四,为了进一步凝练专业方向,凝聚教学科研团队,她还积极参与建立数字出版研究所。并以此为平台,组织聚集多学科教师,形成研究梯队,跟踪国内外数字出版前沿,开展跨科学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如带领数字出版与传播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参加出版业网站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出版业网站分类排名研究,在业内形成一定品牌,并得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认可。
第五,她还积极配合学校及二级学院,组织召开了一系列的全国数字出版专业建设研讨会/论坛,如2010年10月的“全国数字出版教育前沿论坛”、2010年7月的全国“数字出版相关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并于2011年7月联合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学会、韬奋基金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等组织开展第二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并于2012年6月举办颁奖典礼,新闻出版总署孙寿山副署长出席并对本次大赛给予较高的评价,为我校及数字出版专业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2010年,她积极筹划,使我校被推选为“全国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联盟”组长单位,也进一步确立了我校在全国数字出版专业教育中的地位。
最后,她作为数字出版专项建设负责人,还启动了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建设。北京市教委专业建设资助数字出版专业7本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一五出版合同、中国编辑学会组织审查向全国高校相关专业推荐。
四、 作为新闻出版学院第一任常务副院长,陈丹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开拓创新,逐步使学院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1)在学科建设方面,组织全院教师深入研讨学校发展战略,并结合我院的特点以及外部发展环境,形成新闻出版学院“十二五”规划(初稿),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学院的发展方向。
(2)在研究生教育及硕士点建设方面,首先,配合研究生部,并在传播学学科负责人的全力支持下,组织学院相关老师,积极准备,所申请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协助研究生部,获批全国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在二级学院,形成了对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和同等学历三个类别的全面覆盖,使我院学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同时,积极协助研究生部,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与传播博士点的申报工作。
第二,配合研究生部,与传播学硕士点相关导师共同顺利完成10级、11级传播学研究生招生工作(包括试题库完善、命题组织、初试、复试及改卷等工作);
第三,主持2010年和2011年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规范化建设专项,在学术研究、出版资助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对传播学硕士点的导师和学生进行资助;
第四,配合传播学学科负责人顺利完成传播学重点学科中期检查;
最后,配合研究生部,协调组织完成传播学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期答辩、毕业预答辩工作,以及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组织导师顺利完善研究生的正常教学活动,并协助组织开展研究生seminar研讨活动;针对08级传播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展学术不端检测(试运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学风,提高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
(3)在科研组织与科研管理方面,2011年联合中国出版集团数媒公司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部项目,并获批1项;组织二级学院老师积极申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项目和各类横向项目,认真落实完成学校各项科研计划。认真二级学院科研日常管理,并协助教师做好各自的科研项目规划。
(4)在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方面,首先,积极促进相关科技成果宣传、推广和产业转化。2010年12月25日,我院与中国期刊协会联合主办了以“见证历史”为主题的《共和国期刊60年》新书发布会;组织并完成“中国出版业网站建设评价标准及其应用”等产学研项目,直接应用于全国出版业网站百强评选;
其次,组织召开全国性会议,扩大影响与地位。与编辑学会共同主办全国主办“数字出版相关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承办数字出版前沿学术研讨会,协助召开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会议,完成“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成员调整以及“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工作条例”修订。
第三,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组织举办“出版与社会”系列讲座、专家进课堂以及“出版大讲堂”等活动,通过邀请出版业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者来校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出版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开阔眼界,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5)在实验室与基地工作方面,在学校、科研处的领导下,申报成功北京市跨媒体出版重点实验室,并主持完成北京市教委制定专项––跨媒体出版重点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专项的申报工作。同时,组织完成跨媒体出版实验室和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组织架构的搭建以及跨媒体出版实验室软硬件环境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等工作。
(6)在行政工作方面,协助院长完成新闻出版学院成立的筹备工作;积极做好师生思想工作,确保顺利过渡与工作交接。积极做好新学院硬环境的建设工作;协助完成了内部组织行政结构机构设计与专业负责人、系主任选拔任用及相关人员岗位配置工作;组织完成新闻出版学院学科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及系主任基本职责及相关管理办法,以及二级学院其他相关管理办法;积极启动全员就业联动机制,顺利完成学校下达的毕业生就业指标;另外,2010年,她撰写的《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新闻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一文获2010年学校处级干部理论文章一等奖。2010年,在组织部进行的处级干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