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人物» 孙万军:传道授业,铸造人才

孙万军:传道授业,铸造人才

——记北京市优秀教师孙万军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9-01-08|文:

ec2e1e6775ee46eeaddf23b77b321b99.png

孙万军,1984年6月参加工作。作为专业负责人,他带领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努力谋划专业发展。为了适应国际化和新闻出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带领团队在原来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传播学(国际出版)专业。带领团队成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近年完成教改和课程建设课题6个,建成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优秀课3门。为了适应新专业的需要,组织教师编写国际出版传播英文系列教材,其中有的教材已经被评为“国际“十二五”规划教材”。编著的英文教材有:《大学生英语实践短剧》《西方编辑学入门》和《跨文化传播简明英语教程》等,其中有的教材被评为校级精品教材,有的进入到了校级特色教材立项。出版专著2部,(其中一部为英文专著),译著4部,教材3部。发表科研论文约60篇,其中AHCI和CSSCI检索论文13篇,有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其中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软科学课题1项;主持北京市社会基金重点课题1项;主持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1项;校级重点课题两项。曾获省级“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当选北京市优秀教师,对我来说是一个鼓励,鞭策自己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更加努力。”孙万军讲到。

三十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

截止到2017年,孙万军从教已31个年头。虽然和学生们年纪相差较大,可孙万军却能够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作为一名年龄偏大的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想?怎样做?我有怎样的感受?否则就会有代沟。”孙万军讲到。

“上好每一节课,帮助好每一位学生,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困难时,能够力所能及地伸出自己的手。”这是孙万军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学生们爱的体现。

孙万军多年来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所做的努力,对学生们的爱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爱戴。

学生评教中,孙万军所授课程成绩一直为“优秀”,在全校名列前茅,多次进入前10名。

谈起对孙万军老师的印象,2015级国际出版与传播专业的张瑀彤说到:“最开始见到孙老师就觉得他和蔼可亲,而且很有幽默感。上过孙老师的课后,发现果然如此。孙老师经常会时不时地来点小幽默,很有趣。在一些师生配合的活动中,老师也很负责任,经常和我们沟通,对我们不太懂的问题细心讲解,很有耐心。”

新专业的带头人、负责人、建设者

为了适应国际化和新闻出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作为国际出版与传播专业负责人,孙万军带领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努力谋划专业发展,在原来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国际出版与传播专业。

2010年,孙万军带领团队开始调研。他组织教师走访了国内十几家985、211和其他开设类似专业的大学,在网上调研了近40所国外知名大学的相似专业,邀请了相关专家论证,从无到有,制订了可行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建立了案例库,试题库和资料库。他带领专业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更新了教案、课件,并且在全校率先采用全英文授课的形式,突出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2015年,国际出版与传播专业正式从属于传播学类开始招生,孙万军心情很复杂。看到自己付出多年了努力所培育的“幼苗”茁壮成长起来,他很高兴;但同时,他也很忐忑,他不知道究竟这个“幼苗”发展的结果会怎样,会不会如他预期般那样挺拔。

在全校率先采用全英文形式授课,孙万军遇到了一些困难。第一个困难是需要选择好有必要进行全英文授课的科目。孙万军带领专业教师进行大量调研,也曾接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学习国际传播和文化传播理论。对于非英语母语的教师和学生,全英文教学还面临语言方面的困难。教师们需要做比中文教学更加精细充足的课前准备,将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专业问题查明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要注意学习内容,还有注意语言的层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慢慢地促进同学们的词汇量、口语表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孙万军和专业教师们的努力下,无论是之前的英语专业,还是在其基础上成立的国际出版与传播英语专业,其学生的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过级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和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专业的大批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版权征文大赛”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学习英语要坚持不懈,从兴趣着手,讲方法

常年从事英语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孙万军有很多英语教学经验:“在培养同学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首先是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有趣化、轻松化,注意培养学生兴趣,让学习变得不枯燥;二是学习方法,教师们要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比如如何快速有效地记住单词等,在讲授过程中也要让同学们意识到,英语这不仅是一门语言,也包含了文化内容,有相应的文化土壤。”

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实践所学知识和语言技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根植于英语文化土壤,了解英语文化,他带领专业老师一同设计了曾获学校教学成果奖的英语话剧表演项目。

参与2017年英语话剧表演的潘丹丹感慨到:“孙老师他们每天都不辞辛苦地到体育馆陪我们一起排练话剧,检查督促我们背台词、走场、串动作等。我们排练是在6月末,体育馆没有空调和电扇,十分闷热,他经常给我们买水喝。很多时候,他来的比我们早,走的比我们晚,特别认真负责!”

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和兴趣选择方法,是他给想要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生们的建议。他说,现在网络上、市面上有很多英语材料,英语学习变得更加便利了。喜欢看英文电影的同学,可以将字幕挡住,锻炼自己的听力。想要锻炼自己阅读能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英文小说、英文故事等英文材料。学生们一定要从兴趣着手,将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艰难的任务。

他勉励在英语学习中曾遇到困难的学生:“学习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英语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时间可能看不出明显进步,但一旦停下来,会发现自己不进则退。慢慢积累,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水平上了个新的台阶。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大家也要学会用已经学会的东西、已经取得的成就来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滴水汇于洪流 方能汹涌

“一滴水如何才能保持本体不被风吹干?”回答是“把它放入大海”,在多年的工作中,孙万军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研究工作需要团队,需要集体,个人的水滴只有汇入集体的洪流,才能汹涌奔腾。 孙万军在获得2017年科研类雅昌奖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做科研工作首先需要积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成绩的取得,往往需要集体的努力;一个理论的突破,甚至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很多科研教育集体都形成了积累,打造了自己在某个领域中的优势,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比如,北京印刷学院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被社会所公认的优势学科是新闻出版,这是北印人几十年的努力换来的,已经形成了聚集效应。在新闻出版领域,学校积累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并且也聚集了很多专家学者。  

另外,个人的研究汇入集体的洪流要找好个人科研方向与所在集体的主流研究的契合点,把自己一贯的研究和所在集体的主流优势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把个人融入集体,因为个人的研究不是无本之木,也需要多年的积累。如果能够找准结合点,把个人的研究汇入到所在集体的主流优势中,不仅仅有助于强化所在集体或团队在此领域中的科研优势,对于个人科研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对于北印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个体研究者来说,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新闻出版领域对接的话,就能够借势借力,更容易使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从古到今,很多的仁人志士投身到了民族复兴事业中,一方面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另一方面,他们的精神也得以永生。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竺可桢、林巧稚到黄大年、罗阳……无数楷模用他们的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将“小我”融于“大我”,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之路。一滴水微不足道,渗入泥土,便会消失不见,但是汇聚成大河则可以川流不息,奔腾汹涌。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