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探索都是北印学子对未来的勇敢拥抱(三)
信息来源:大学生记者团|发布时间:2025-01-02|文:
信仰做帆勇气为桨,奋力激起浪朵朵
何惧船前轻雾,光亮自在前方
北印学子披荆斩棘,脱颖而出
闪耀于竞技场上
以文化人 “瓷”路风华
李佳璇,出版学院2023级学生,与团队成员共同创作的作品《以我的视角看丝绸之路》荣获2024年第四届两岸电子书创作大赛一等奖。
此次大赛的内容聚焦于海峡两岸主题,涉及范围广泛,给创作增添了不少困难。李佳璇表示,在准备作品时,她与搭档选取了印度、日本等多个国家地区作为作品素材。而这些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各自又有着不同的鲜明特色,要想把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且富有逻辑性的作品,无疑是一项难题。对此,李佳璇认为,搭档及老师的帮助至关重要。她和搭档会一起去找资料、绘图、编辑文字,将琐碎的材料分类整理到不同文档中。同时她们也向胡文学老师请教制作难题、软件操作等方面的技巧。克服重重困难,团队抓住素材地区的特色共性将四个国家串联,形成一条海上丝路。她说:“相较于陆上丝绸之路,大海连接四面八方,范围更广,也更能体现海峡两岸水乳交融、亲密无间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李佳璇团队选角独特,以一个来自大明永乐年间的景泰蓝瓷盘为主角,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其传奇之旅。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瓷盘见证了同伴瓷器被赠送他乡的场景,还邂逅了许多来自异国的新朋友。时光流转数百年后,瓷盘又再次踏上新时代的丝路之旅,与故友相见,迎来了意想不到的重逢。全书通过精美的配图、适宜的背景音乐以及生动的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多感官互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沉浸感和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团队有意使用偏亲切的语言展现两岸亲密关系, 趣味横生的同时让人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亲切。而在立意方面,作品更是以瓷器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以物易物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复兴历程,同时也彰显出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辉煌场景。
本次比赛对李佳璇而言,不仅为她提供了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让她认识到锲而不舍精神的宝贵,让她明白团队成员间紧密协作的重要性,更让她切身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之间的血肉亲情。她坚信这部获奖作品也将激励更多的创作者在文化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采写:吴玥 徐馨
熠熠华灿 学子风范
“匠心独运神来笔,巧慧旁通敢为先”,此话形容路沛哲是最合适不过的。路沛哲,设计艺术学院2024级研究生,她作为组长带领团队共同创作的作品《苏运雅集——现代运河体验区》在第九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中荣获特等奖。
路沛哲将了解到的运河区内涵同自身扎实的设计专业知识结合,手绘出了特色鲜明的蓝图和Logo。肆意勾勒的线条是她巧思的一一体现,作品中现代科技如镜像凸显可循环的效果,更是将苏州雅韵文化和现代运河文化完美融合,让中华传统文化迸发出别样生机的同时也使得作品别具韵味。
尽管备赛时间紧张,但为了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他们耐心花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前期调研。先是根据导师的建议精心筛选合适的素材,再选择独特的视角——从苏州美食转向商业街,从千年用酒文化到一段京杭运河的商业价值,由点及面,延伸到各个方面,卓异的才思让作品生辉。团队视角天马行空不落窠臼,古韵新风皆可为用。
“做好自身固然重要,可我觉得欣赏、学习别人的优点也非常重要。”去参加颁奖典礼前路沛哲心情是紧张的,但当真正来到比赛现场见到各队作品后,她的心绪瞬时开阔。正所谓开拓视野,恰若溪水寻源。路沛哲带着饱含心血的作品以及对设计道路的热忱,将颁奖典礼当作学习交流的机会。会在获奖时开心,但是在获奖前、比赛的全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获得的新灵感或可受益终生。
路沛哲也对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给予鼓励与建议,“调研、宣传、选择角度以及作品的针对性是一个作品能完美呈现的前提,作品一定要打破固有思维藩篱,发掘事物的内涵,借奇巧的灵感挑战想象的极限。祝愿所有有设计梦的学子都能‘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在设计领域熠熠生辉,奏响成功的凯旋音。”
采写:李家慧 赵爽
最美“科技星”,奋进向“新”行!
在导师的热情鼓励下,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2022级研究生周义昕意识到参与比赛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还能拓宽思维、开阔眼界,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
周义昕和团队伙伴们在对临床实际需求的密切关注下,在与临床医生和医疗团队的沟通中,留意到了尿道狭窄这一疾病。虽然它并非是高发疾病,但是其治疗手段却较为有限,复发率颇高,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周义昕团队认为,自身所具备的传感技术与生物支架材料这一技术优势与该疾病领域的需求恰好高度契合。于是,便将尿道狭窄这一疾病选定为研究方向,期望能够切实解决患者的痛点,为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实质性的提升。这种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与技术发展来确定选题的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她们团队所秉持的研发理念。
当下,周义昕与团队所研发的可压力传感尿道支架尚处于动物实施验证阶段,还未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领域。在研发过程中,她们对市面上现有的支架进行了改进,由丝线状改为螺旋宽条状,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患者舒适度,还提高了患病处的愈合率。
每一项研发成果的诞生都要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就拿这个结构独特的支架来说,其特殊的形状使得它在与传感器结合时极为困难,而且在产品材料结合方面也有不少棘手的问题。但即便如此,她们始终没有气馁,一直坚持不懈地尝试不同结合方式,反复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改进。在探寻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她们积极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展开合作,联合材料科学团队以及电子工程团队,从多个专业角度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她们也格外注重倾听临床医生给出的有关该疾病现实病患情况的宝贵意见。这些举措都有力地帮助她们更快找到突破点,进而取得成功。
可压力传感尿道支架的成功研发,意味着其在后续产业化之后,将有机会与医疗产业达成合作,有望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对此,周义昕感慨万千,她表示这一成果不仅让自己在各学科知识领域收获满满,更使她深刻领悟到了科研工作所承载的责任与价值所在。她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开展研发工作,去关注更多实际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周义昕也想对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无论大家始于何处,只要心中有创意,并且充满热情,就一定能够寻觅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请大家放平心态,尽情去享受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采写:白亚卿 江潇沄
声音克隆赋能数字人
热爱偕行智走时代路
近日,新媒体学院2023级艺术设计研究生窦岩松和团队研发的《智音优设》声音克隆及数字人技术应用的人工智能产品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窦岩松表示,因为对数字人行业的热爱并抱着提升自我的想法,报名参加了此次比赛。当前AI技术与直播电商行业发展迅猛,但传统的真人出镜方式有诸多局限性,效率较低,窦岩松及其团队以此为灵感,对数字人行业及其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窦岩松每日密切关注技术与行业动态,通过多种专业渠道与途径深入剖析行业发展态势,积极与业内人士交流,并自学了与比赛有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以Wav2Lip为代表的口型推理技术,该技术在此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项目的核心是运用AI技术学习并模拟人的行为,窦岩松介绍到,声音克隆的技术重点在于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就是以数学模型模拟人类神经网络的运行机制,在编程技术的帮助下,使声音克隆与数字人相结合,从而保障各个技术环节的有效结合与协同运作。由于数字人口型与声音匹配是开源技术,导致目前阶段中两者的匹配度不尽如人意,但窦岩松及其团队通过深入沟通与技术攻关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方案。针对模型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分辨率不足导致画面模糊的问题,团队提出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超清分辨率即把视频一帧一帧放大,还有一种是让高清数据训练高清模型,最终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画面模糊的视频更加清晰。
窦岩松认为数字人与声音克隆技术的结合有望对视频制作与直播行业产生深远变革。传统的视频制作流程繁琐,而现在只需要一个按钮,就能极大地减少视频后期的工作量;在直播领域,一台电脑便可以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带货,以全新的直播模式满足直播市场,为行业注入活力。
回顾参赛经历,团队中每个人都积累了丰富的AI技术知识,并且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窦岩松个人而言,这次比赛的项目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他的热爱也将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对于未来想参与创新大赛的学弟学妹们,他认真地给出了建议,“一定要关注当下热点,不断思考,积极践行。”
采写:马禹弘 陈诗安
逐梦年华扬帆航旅,收获满仓成就梦想
且看谁笑少年狂,未来皆可放胆闯
每一步探索
都是对未来世界的勇敢拥抱
每一次尝试
都是对自我能力的再次超越
青春荣耀加冕 北印人的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