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晨:中兴业,须人杰
——记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严晨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9-01-07|文:
初夏的印院,草木葱茏,生机盎然。新媒体学院顶层的办公室里,严晨正和学生交谈着。他身着驼色西装,面色平和,话语间透着睿智与沉着。
不忘初心,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传人
2006年10月15日晚加拿大蒙特利尔市,33岁的严晨站在第14届“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领奖台,接过大奖赛执行主席和创始人亲自颁发的奖杯,目光如炬,激情满怀。“这是一部极其完美的作品,它巧妙地把多种多样的媒体运用在一起,必将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保护文化遗产。”国际评委会给予《盛世钟韵》这样的评价,这部由北京印刷学院多媒体艺术工作室教师严晨编创、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作品获得了最高奖——全场大奖,引起了全球数字出版领域对中国的极大关注,中华文化再一次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被誉为数字出版领域“奥斯卡”奖的“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是全球电子出版行业年度盛事,深受业界推崇。《盛世钟韵》是继《中国皮影戏》(2001年北京印刷学院创作)、《中华太极》(2003年清华大学创作)之后,中国作品第三次在本项国际赛事中荣获最高奖。
12年后,严晨再回忆起那一刻,目光灼灼,“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十分自豪!”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极其珍贵的宝藏。多年来,他一直在探寻,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与中国智慧。2003年,严晨完成了市级课题“多媒体技术在北京旅游文化中的应用”后,注意到正好可以通过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展现我国古钟灿烂的文明,折射出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侧面解析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于是便着手做脚本、勾画结构,进行艺术设计,《盛世钟韵》的雏形诞生了。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必定要有文化做底蕴,要不然我们做设计作品等于就是一个花架子,花架子谁都能做。要想在作品中体现出我们自己的特色,一定要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我们讲的文化软实力。”严晨对设计与文化有着深刻地把握,他将中华文化比作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而古钟文化则是它具象的缩影,只要打开它平实无华的扉页,就不难从中解析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严晨正用他的方式,向社会传达着中华文化巨大的人文价值。
2006年12月11日,“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颁奖,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亲自接见。“用新媒体艺术向世界展示中国”,评委会给予严晨这样的评语。“唯功大者钟大”,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铸造盛世大钟,严晨创作的新媒体作品,让中华文化的鸣响在世界的天空中久久回荡。
天道酬勤,潜心创作的设艺工匠
严晨的办公桌上亮着一盏复古台灯,紫砂茶杯上流动着氤氲的热气。“做作品有时候像个苦行僧。心要静,不能乱。”每天的行政工作结束后,他便一个人在办公室思考、创作,沉淀自己。严晨出生于艺术世家,宽松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的清醒与沉稳。
2005年,严晨到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深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他认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人的一种韧性,是华夏民族优秀的品质。”严晨和他的团队正是凭着这种意志,历经700个日夜,行程2300公里,从北到南,从严寒到酷暑,将《盛世钟韵》打磨成形。
为了对64口编钟进行了实际测量,严晨往返于北京至湖北之间,以求作品的精确无误;为了拿到第一手设计素材,严晨多次带领课题组外出实际拍摄;为了一个满意的镜头,他们会在郊外苦苦等候拍摄的最佳时机,当食物和水不够时,他就主动让给课题组的学生吃。每当拍到理想的画面,他们兴奋地将辛劳抛在脑后。
阻碍远不止如此,“有了先进软件,自己的电脑却跑不起来。渲染三维动画的时候就借用首师大的机房,等他们的学生八点多钟下课,我们就摸黑渲染,一天不行两天,就这样,一点点做出来。”
说起这些严晨感慨万千,但留在心里更多的是感动。“学生侯毅的3D做的好,当我找到他说了想法,他觉得可行就义无反顾地辞职过来和我一起干,还有张楠,当时已经准备到澳洲读研,为了一起制作《盛世钟韵》推迟了一年。”这些生动的细节,都被严晨悉数珍藏。“十多年过去了,回头再看当初的作品总会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是生涩的、质朴的,就像自己的孩子。”
自《盛世钟韵》后,严晨和他的团队相继创作了《北京印象》、《好玩的汉字》、《造物的智慧》等多部优秀多媒体作品。而《盛世钟韵》的创作历程,仅仅是一个代表、一个缩影。他们的作品是无法被模仿的,因为那是真正的匠心出品,是个人乃至民族精神的表达。
“只要拥有一种纯粹地、想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每个人都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严晨如是说。
难忘恩情,印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开拓者
古语讲,“良禽择木而栖”。究竟是什么让严晨扎根北印,一呆就是 22年呢?“我是有母校情结的,更离不开教书育人。”严晨动情地说。
理科出身的严晨本想报考父母的母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不巧的是,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不再招理科生,只有北京印刷学院的艺术类专业是文理兼收的。“能走进印刷学院是种缘分,是它培养了我、帮助了我。”
1992年,中国首次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经过四年的学习,严晨成为我国第一批接受计算机艺术设计系统教育的大学生。临近毕业,当时的系主任胡杰教授对严晨说,多媒体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让他来开创这个领域的教学。如果说严晨是一匹千里马,那么胡杰教授无疑就是伯乐。
24岁时,严晨应邀到世界著名出版信息传播公司美国纽约时代华纳集团总部访问并工作,他表现出色,富有创造力。工作期满,集团杂志社总编辑拉里先生希望他能继续工作,而严晨的回答至今令人回味,“我想念我的国家,那里有我热爱的事业和正等待我回去上课的学生。”
回到印刷学院后,严晨随即投身一线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孜孜不倦。自1996年任教以来,严晨先后主持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北京市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北京市精品立项教材《多媒体艺术设计》等16部专著及教材,其中《影视非线性编辑标准教程》被印刷14次。于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中45篇被CSSCI检索,均为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严晨个人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新媒体教育领军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等称号,他所在的教研团队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在过去的22年中,北京印刷学院的多媒体作品几乎在国内所有重大多媒体大赛中展示过,从到“中华杯”多媒体大奖赛到“中国学院奖”;从“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到“中国出版政府奖”再到“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北京印刷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时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谢明清,担任莫必斯大赛中国代表团领队,在回国路上说,“小严,你们将为印刷学院开启一个新时代!”那时刚三十出头的严晨并没有意识到更多的意义,但今天回过头来看,收获了许多意外的惊喜。
2016年7月,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成立,严晨调任副院长主持工作。副院长程明智和严晨搭班子,有一件事令他印象深刻,“年初严院长牵头申请博士点,十几天的假期写了近三万字,到年关二十九了还在和我讨论本子,我打趣说,你家的年夜饭不用你管吗?”程副院长和严晨同在一间办公室办公,彼此十分熟悉,“他不是靠运气,他是肯努力,能豁出去,家住通州还能加班到九、十点,况且孩子才几个月大!”
”中兴业,须人杰,至诚至真,止于至善。“严晨把学校的发展比做一场接力赛,他希望竭尽所能,让事业在自己这一棒上跑得更快些。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教书先生
一直以来,相比于众多头衔,严晨更珍视的是他的“教师”身份:教书的同时也需要育人,“言传”的同时更需要“身教”。严晨深信,在信息时代,“言传”、“授业”可以被技术代替,但 “身教”是老师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品格塑造意义深远。
严晨曾有多次的出国访学、工作经历,每到一个国家,必考察当地的教育情况。这为他打开了新的视野,创造了别样的语境。他认为,西方一些国家的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学很重要,也是现阶段我们所欠缺的。“在纽约工作的那段经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培养了我提高工作效率的习惯。从那以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想办法尽量自己去解决。”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生存能力的培养。他希望能把自己的诸多心得传递给学生,助力他们的成长。
新媒体学院多媒体艺术设计工作室,40平方米的空间被十多台电脑围墙占满,中间的长桌上放置着各色工具和书籍。“严老师的课十分有趣,他会先讲一部分来阐发,给出方向或选题,要求我们学透、吃透了再以自己方式给大家讲,他就坐在第一排认真地听,最后帮你分析。他很少告诉你应该怎样,而是引导你独立地解决问题。”学生魏晓敏告诉记者。将理论明了化、将实践生动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严晨用这种方式为学生们打破思想的樊篱,打通学科的“任督二脉”。
“没课的时候我们就来工作室学习,他每天在各处忙,唯独经常来这儿,看作业、更看我们的状态,遇到什么困惑,无论是专业上还是生活上的都会引导我们。”魏晓敏从大二开始跟着严晨学习数字媒体艺术,到今年研三已有七年时间,“做艺术的人大多随性洒脱,严老师却思维缜密,工作十分高效,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对于教学与科研,严晨亦有着深刻的理解:“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学校就生存不下去。但是科研能够体现一个学校在专业上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北印的条件并不拔尖,在这种请况下该怎样把学生培养得更好呢?严晨始终坚持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把在教学中得到的启发融入到科研中去,同时更要把最新科研成果跟学生们共享,带着一些优秀的学生一起做科研项目,对学生学习能力、见识见解方面都是显著的提升。老师更要亲自上手,把科研项目中一些经验、探索再返还到教学中,加以补给,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另外,高校的教学、科研与社会产业化,是长久以来的追求目标。
帮助学生在科研中做一个成熟的学者,在生活中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严晨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
新时代的列车带着北印踏上新的征程,往昔繁星若梦。拉回思绪,严晨对未来倍感期盼,“中国的多媒体事业是光明的,但要走的路还长,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凭着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将中国文化与艺术、科学有机结合,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既被中国人喜爱,又为全世界所接受的好的作品来。”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严晨将带领着他的团队和学生,躬耕不辍,上下求索,伴随着北印办学六十周年,奏响新时代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