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人物» 关强:把美好的岁月留给艰苦的地方

关强:把美好的岁月留给艰苦的地方

——记师德先进个人关强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10-11|文:

 西藏,一个神秘又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2011年6月,关强响应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号召,主动要求援藏挂职。带着对藏区的热爱、亲人的牵挂、领导的嘱托,他来到了雪域高原西藏拉萨,开始了他的援藏挂职锻炼生涯。

初来西藏的日子里,所有的事物对关强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新鲜的。服从安排、团结同仁、学习藏区文化、主动融入藏区是他的必修课,所以关强用100%的热情来熟悉这片神秘的土地,积极投入到出版印刷行业工作中。入藏后,第一个拦路虎就是面临比较重的高原反应;拉萨在高原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对于一个刚刚进藏的人来说高原反应非常强烈,千怕万怕的感冒还是如约而至的来了,入藏十天就被感冒击倒。在入藏前自己做了一些攻略,懂得在藏区感冒意味着什么,于是抓紧时间吃药治疗,身体很快就康复了。第二个拦路虎是艰苦环境的挑战:这里的交通不发达,公路狭窄、陡峭的盘山土路存在较大的交通隐患,给调研带来很大不便。有一次,关强和出版局同事进行调研,在去往昌都的路上,遇到山石塌方,硕大的山石轰然而下把公路压得严严实实,同事凝重的双眼盯着他说:“关老师,这就是前些日子我跟你常说的西藏情况,如果我们的车开的再快一点的话,我们就都在里面了。”关强看着滚落的山石,心里五味杂陈,但第二天他和同事又继续像往常一样赶路了。

学习藏区文化、主动融入藏区是关强的本分。援藏,是学校党委的重大决策;援藏,更是关强的人生梦想。来到拉萨已有些时日了,在工作的开展上渐渐的遇到了瓶颈,和汉族同志们打起交道倒是得心应手,但和藏族同胞们却不知怎么相处。藏族同胞们知道关强是新来的同事,迎面而遇时,双方尴尬地一笑了之。苦恼上身的关强还是被细心地喜凯局长发现了,一日晚饭后,喜凯局长约他去布宫散步,喜凯局长说:“小关,近来话少了,情绪不高啊?”关强沉思片刻说:“嗯,不知道怎么和藏族同志们交流......”喜凯局长说:“你要多看一些当地的书,积极的学习藏语就好了。”得到了喜凯局长送的秘方,关强如获至宝。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学习掌握援藏政策的同时,还对藏区文化也进行了针对性地学习。在出版局同事、藏族同胞的帮助下潜心研究、真诚请教,获得了一些宝贵知识;同时向书籍处、报刊处等部门借书和杂志,先后学习了《中国宗教基础知识》、《拉萨市志》等书籍;看西藏电视台节目学习藏语等。通过学习,关强初步了解西藏的一些历史、地理、民族风俗习惯,为主动融入藏区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基础。学会一些简单的藏语后,不但增强了他的工作热情和信心,还让他融入了藏区生活,藏族的同事尼玛周末约他去打林卡了!关强和这里的小伙伴们打成了一片,为这里的出版印刷工作打下良好工作基础。

积极投入到出版印刷工作就是重中之重!响应国家出版总署号召:到落后偏远地区去,下基层、走转改、“抓活鱼”, 把自治区落后的实际情况真实地、有效地反映给总署、学校,便于总署、学校出台相关政策,积极主动帮扶行业发展。根据安排,关强到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政工人事处工作,和他在学校不是同一种岗位,工作不容易直接切入进去,需要向同事虚心请教,但在出版局要把工作干好,不熟悉藏情局情厂情、不了解出版印刷行业现状是根本行不通的。为此,关强注重阅读各类文件,向各个职能部门请教、学习;并利用工作下乡机会和周末的时间恶补缺少的专业知识,下工厂到车间调研,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基本上熟悉并掌握了西藏出版印刷行业工作的基本状况。关强与出版局同事邢志阳共同顺利完成了出版局公务员招考工作、西藏自治区干部网络办公普教工作,同时关强对西藏新华印刷厂、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出版局、新华书店员工学历进行调研与统计,他们虽对学习深造十分渴望,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没有政策。由于自治区传统制度原因,国家公务人员编制的工作人员,首先要下基层工作满2年才可以报考上级公务员。2.没有时间。自治区轮流休假制度、驻村制度(驻村时间是一年),以出版局为例:经常出现一个局级单位在局里正常工作的人员只有十几人在工作。3.没有资金。拉萨公务员收入与北京公务员标准相同,房补除外,消费比较高,按照北京标准5元的早餐,在拉萨是10元,一般从内地选择到西藏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他们大部分家庭来自农村,不但家庭不能给与帮助,反而要补给家庭,所以导致公务员存款较少。4.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要求。工作多年,缺少系统的学习深造,学习方式基本停留在看书、读报和上网。他们深造一般是读党校层次的学校(党校学历在内地一定年龄内是不承认学历的)。


西藏新华印刷厂厂房破旧,储存车间、生产车间常年面临着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屋外刮大风、屋内刮小风的日子,基本上停留在我国计划经济初期阶段。新华印刷厂在西藏是老国有企业,一直为国家服务;改革后,面临企业员工负担大、经济效益差的局面,历史包袱较重,迫于资金压力导致了企业厂房不能翻新、设备不能及时换代的局面,所以不能与民营企业形成优势的竞争体制。希望中央政策可以对西藏自治区给予帮扶。希望我们学院在西藏自治区建立工作站,常派教师讲课团到自治区传经送宝给予补养,把内地先进的行业知识、中央的发展政策及时、有效地传达授予他们,来促进西藏自治区出版印刷行业人才的自身发展。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送技术进藏,提高西藏印刷技能人才水平。8月上旬,党委副书记刘超美亲自带队赴西藏进行调研,初步确定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实行智力援藏的方针。我在新华印刷厂蹲点服务,作为学校、新华印刷厂、出版局的沟通纽带,经过多次的沟通,学校和西藏出版局、西藏新华印刷厂确定了合作协议、首期培训班基本内容、培训基地挂牌等一系列事项。在向学校汇报后,学校党委十分重视,决定选派优秀师资参与这项工作。刘书记亲自审核修改协议书、指导继续教育学院安排师资、召开以继续教育学院李晓全副院长为团长的赴藏小组行前动员会。印包学院也在选派师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配合,及时为教师调课,选派了有良好理论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赴藏授课。继续教育学院联系三菱北人股份有限公司,协调好设备工程师去现场解决生产车间的具体问题。西藏新华印刷厂骨干人才培训班的开办为西藏印刷业起到了星火燎原的作用。北京印刷学院印刷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西藏建立,就是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对口援藏工作会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闻出版系统对口援藏工作的意见》精神指导下,我校党委高度重视中,落实中央西藏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出版行业发展和印刷技能人才培养的贯彻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为西藏现代印刷、新闻出版行业人才培养方面,肩负重要历史责任。本次基地挂牌充分体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印刷学院技术援藏、科技援藏的决心。


快乐援藏、真情援藏是关强的初心。刘书记回京之时对关强一再叮嘱:作为北京印刷学院第一名援藏干部,一定要开好头、起好步、做好榜样,为当地出版印刷工作积极做贡献,树立北京印刷学院援藏挂职干部的良好形象。一定要积极适应环境,努力工作,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老西藏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讲述她当年在西藏工作十年的艰苦环境和工作状态,发扬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工作之余关强坚持书法学习,临习名帖,阅读书法理论书籍,不断提高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认识和书写技术。最后就是用自己的笔将工作、生活的体会、感悟写出来,为援藏生涯留下回忆。在西藏挂职工作期间,学院领导一直都非常关心我在西藏的工作以及生活情况,杜明芳院长经常打电话询问到西藏后的工作情况和生活状态,让我深受感动。


重返岗位之后,关强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出版印刷行业的工作以及学院培训新模式,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和切入点,把更好的知识、技术、管理模式送到西藏去。在这里向自治区出版局的索林局长、王喜凯副局长、龙副局长、金梅青处长、央金处长、晋美主任、邢志阳、盛乃鹏、王长举、杨剑、周宇等同仁、向学校的刘超美副书记、王关义院长、史国敏处长、杜明芳院长、李晓全副院长、王晓林、秦练、王为民、李国强等老师以及国家总署的领导一并感谢。

最后,让关强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老西藏精神,与关强的同事们共勉--努力奋斗、共同前进!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