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嘉陵:不忘初心 筑梦前行
——记毕昇杰出成就奖获得者蒲嘉陵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9-01-07|文:
蒲嘉陵,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他的经历如同山涧的泉流,没有惊涛骇浪,却在涓涓前行中始终带有一种潇洒的气韵和韧性的风度,这源于他内心对于印刷、对祖国强烈的爱与坚定。
结缘印刷
自小酷爱美术,曾立志在这个领域奋斗并有一番作为的蒲嘉陵,却在1978年高中应届毕业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四川仅仅招收6名学生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专业,并如愿以偿。这个选择完全是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大旗”和印刷工艺的名称所吸引,是一个“以貌取人”、阴差阳错的结果。后来蒲嘉陵才知道,尽管设在工艺美院,但印刷工艺专业与美术并无直接关联,完全是一个工科专业。假设当初不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招生,或许他不会选择这个专业;假设当初不是“印刷工艺”这个名称,而是此后的“印刷技术”或今天的“印刷工程”,他肯定不会选择这个专业,当然也就不会有蒲嘉陵今天的人生轨迹。不过历史是不会因为假设而改变的。令人感慨的是,曾经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随着并入清华大学而消失,但其“儿子”却茁壮成长,成为了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独立高等院校——北京印刷学院。
四年大学生活,他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并认识了印刷,而且将其作为自己一身奋斗的领域。因此,在大学毕业之际成功考取公派出国研究生的时候,蒲嘉陵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日本千叶大学印刷工学专业;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选择了东京工业大学物理情报工学专业,从事信息记录材料的研究。在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蒲嘉陵已经非常确信自己对印刷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深刻的认知,甚至已经具备了在这个领域独当一面、独自前行的能力,第一次产生了人生从未有过的自信。这也成为了他1990年完成留学学业选择回到母校,继续在印刷及关联领域从事研究和育人工作的动因和资本。
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蒲嘉陵以为高校专业教育成功与否,并不在于给学生传授了多少东西(毋庸置疑这也非常重要),而在于是不是让学生真正了解并认识了其学习的专业以及即将服务的行业,树立了信心,掌握了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方法,以至于毕业时对未来的选择是理性思考且充分准备的结果,而不是盲动和手足无措的结果。在蒲嘉陵来看,在信息化的今天,这样的专业教育才更具现实和长远的意义,是应该努力奋斗和实现的目标,既是专业性、行业性强的高校,也是培养行业发展需要且可以信赖和依托的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和基础。
追梦印刷
1991年与去日本回访的蒲嘉陵一起到达国内的,还有一纸6万元购进专业供应商Treck Japan K K公司用于展示的非接触表面电位仪和多功能高压电源的协议。这两项仪器是蒲嘉陵研制静电照相性能评价系统的关键部件,而当时的普遍价格是,仅一个非接触表面电位仪就至少需要10万元。
在很多人看来,蒲嘉陵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静电照相性能评价系统是他着手进行的光电成像材料研究的必备工具,但当时只有国外产品,局限在为数有限的两家公司,最便宜的型号也要约70万人民币,这在平均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的时代是一个太过高昂的价格。而这时蒲嘉陵可以运用的资金,只有毛遂自荐从教育部争取来的6万元留学回国启动基金。于是,他不得不选择从国外购置关键部件,自行研制的途径。“就像吃饭必须用到的碗,别人可以直接去买,而我们只能想方设法找点土捏一个烧一烧。”蒲嘉陵说。
简陋的生活条件,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段日子,蒲嘉陵面对了无数的艰辛,却也收获了骄傲。他告诉记者,信息记录材料学科是印刷的基础支持学科,当时正飞速发展,但国内几乎没有成体系的研究,针对这一状况,他从开始就抱定了从零开始创建和提升该领域国内水平的想法。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他通过海运托运回国的36箱物品中,计算机、专业书籍、研究资料以及开展工作急需的实验材料和器具就达27箱。但国内印刷领域研究的匮乏、北京印刷学院条件的简陋还是给他带来了难题。没有起步经费,没有任何配套的设备和器具,于是,他不得不四处奔波,找资金,自己动手装配仪器,终于在磨难中创建出了信息记录材料方向和实验室。
其实,蒲嘉陵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日本留学回国前一年,他以准客员研究员的身份,受聘于东京工业大学像情报工学研究设施,有着舒适的生活和完善的研究设施,但他依然选择了回国。回首往事,他丝毫没有所谓“谢绝国外高薪聘任”的失落感:“我这个人比较固执,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日本长期逗留,唯一的想法就是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提高行业水平。”也正基于此,他在回国后同样谢绝了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不少科研院所、政府单位的邀请,回到母校,开始清贫的创业生活。
在他的主持下,那些自我组装的系统成为了领域中功能最强、测试自由度最高并能够提供多种数据的测试系统,国内信息记录材料学科的基础和体系基本建立,在1998年学院申报硕士点设置时立下汗马功劳。现在,他领导的信息记录材料学科和研究室是是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也是北京市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良好的研究环境、设施和条件,形成了一个以教授为主体和十多名在职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队伍,先后承担了三十多项国家、省市级以及与国外企业合作的项目研究,经费总额近两千余万元人民币,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研究论文,申请发明专利近20件(获批12件)。
筑梦印刷
国际影像科学委员会(ICIS)投票选取每四年举行一次,2006年国际影像科学大会要决定在2010年举行的第31届国际影像科学大会主办国家的承办国,中国和韩国成为最终的候选国。“中国17票;韩国17票,两国票数相等。”这是现场投票的结果,一切宛如戏剧情节般巧合,34名国际影像科学委员会委员,中、韩两国各获得了一半的青睐,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一票此时正在委员会主席手中。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现场的空气也仿佛在刹那间凝结。 “第31届国际影像科学大会将由中国感光学会承办,于2010年在北京举行。”当委员会主席投下他那关键的一票时,中国代表团为之振奋,欢呼雀跃。“那一届的主席之所以最后把票投给中国,是因为我们和他所在的日本相关领域专家长期以来的学术交往,让他了解了中国这一学科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前景。”尽管蒲嘉陵把申办成功的原因归于国家的实力,但作为国际影像科学委员会自1962年成立以来,唯一一位在30届国际影像科学大会被选为国际影像科学委员会秘书长的华人“官员”的事实,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国际通行对蒲嘉陵在这一领域的作用和贡献的肯定和认可。
对行业深厚的研究,对英、日文的熟练应用,出色的交往能力和领导才能,使得蒲嘉陵在我国印刷界和影像科学领域的对外联系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风度翩翩的学者形象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国内外重大的相关活动上。蒲嘉陵先后三次代表中国在亚洲印刷技术论坛(FAGAT)做主题报告,将中国的印刷发展状况向论坛的成员国进行了广泛介绍和宣传。2002年11月“第五届亚洲印刷技术论坛”,他的主题报告更是被所有成员国的网站引用,并被马来西亚印刷者杂志转载。他于2004年和2008年连续两届担任第五届和第六届国际影像科学与硬拷贝国际会议(ICISH)大会主席,2010年担任第31届国际影像科学大会(ICIS2010)大会主席,目前还担任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感光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印刷技术委员会(ISO/TC130 Graphic Technology)主席以及北京市大兴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大兴区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等职务,在印刷和影像学术、行业和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天既充实又忙碌。当问及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职务之间的关系时,他说“我把大学教师和科研看作我人生事业的追求,而副校长和其他职务是我应尽的责任”。
解读印刷
印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生命力强盛的领域,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以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移动显示媒体(如平面液晶显示屏、电子纸等)的出现及在技术上的不断完善,印刷在传媒领域正面临致命挑战,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新闻、时事、资料、信息和工具类内容为主体的传媒产品(如报纸、期刊、手册、字典等)在最近几年中一直处于负增长的颓势。与此相反,以互联网和移动显示媒介为基础的数字出版,却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印刷灭亡论不绝于耳。一般民众,尤其是高考生家长对印刷的不了解,直接导致了印刷专业入学第一志愿率偏低,甚至部分高校出现招生难、转专业率偏高的窘况,进一步唱衰印刷。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导致印刷专业教育陷入了新一轮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担忧,也导致了在全球范围内对印刷本质和未来的探究和重新认识。
如果我们将印刷限定在印刷传媒,即传统印刷的范畴,基于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上的新媒体对印刷构成的更多是挑战和危机。交互显示和实时呈现的特质使新媒体更加适合新闻、时事、资料、信息和工具等内容的呈现和传播,导致这些领域开始重新洗牌,新媒体或数字出版获取的份额逐年增加。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传统类型的出版物和印刷业态逐年衰退的根本原因。如果将印刷拓展到整个传媒领域,基于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实际上可以看成为印刷的一个拓展和新的疆域,为印刷业开辟了一个发展的新天地,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有人说,如将印刷和新媒体出现的顺序前后颠倒,今天恐慌和堪忧的就应该是新媒体,印刷具有的更加适合于大众化生产(数量越多单价越低)、高品质、反射阅读、信息的稳态呈现(不需要能量维持)、质轻且柔性的特质,会从新媒体的市场中获得自己应有的份额并营造出一个崭新的市场,即今天大家熟悉的传统印刷和出版物市场。
作为行业风向标、每四年举行一次的Drupa,在2016年的展会上,将功能印刷、印刷电子甚至3D打印等作为印刷业的未来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其主题“触摸未来(Touch the Future)”的核心内容。在全球印刷和影像学术界享有极高盛誉和影响力、由美国图像科学技术学会(IS&T)主办的NIP国际会议,从2016年开始将关注了30多年的数字印刷转变到了用于制造的印刷,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印刷的制造属性以及其具有的前沿性和未来发展空间。实际上这并不是业界和学术界的巧合,而是,印刷在被创造之时就赋予其天生的特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性。对一个历史超过一千年,拥有成熟的产业形态和包罗万象的应用市场、几乎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印刷而言,印刷是什么?看似更像一个无须回答甚至不应该提及的问题,但事实上这却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蒲嘉陵个人的答案是:印刷的本质(又称为内核或内涵)是将微小功能单元及其排列组合在空间或大面积基材上精确摆放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终结产物称为印刷品,与这个过程相关联的技术称为印刷技术。这里的“微小”指微米甚至纳米的尺度,“大面积”一般指厘米至米甚至超过10米的尺度;“基材”是承载功能单元的支撑体,对材质并无严格的限制,既可以是大家熟悉的纸张,也可以是塑料、金属、陶瓷、玻璃、硅片等等;“功能单元”指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功能的单元,由呈色剂(油墨、色粉、染料等)构成的单元或许就是印刷的像素也可以是由像素组合而成的网点,由微电子功能材料(导体、半导体、电阻、电致发光材料等)构成的单元或许就是集成电路的器件,由阻隔、支撑或其他功能材料构成的单元可能就是某种空间精细结构的组件/要素……当这些微小功能单元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是按照人的视觉特征进行设计并供人的视觉系统感知和评判时,对应的印刷就构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印刷传媒的基础,实际上与显示媒体的原理和基础完全一致(仅仅是反射呈现和发光呈现之间的不同,或减色法和加色法之间的不同而已);当这些微小功能单元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是按照某种结构在空间图形化的需求进行设计,以满足某种功能时,对应的印刷就构成了今天我们印刷制造的基础。这就是印刷外延的两个基本分支,延展出印刷传媒、装饰印刷、功能印刷和印刷制造等不同的业态和更多甚至难以穷尽的细分领域。
蒲嘉陵对印刷内涵和外延的这种认识揭示了印刷更丰富的含义、发展空间和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刷并不是夕阳产业,而是面临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的朝阳产业,蕴藏着我们印刷人还未涉足和开拓的市场和商业机会。当然,这也给印刷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如何让苦学四年的学子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并认识印刷,掌握其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外延,知晓其前沿和未来疆域,是从事印刷专业教育的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不断努力和大有作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