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子:教学与科研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访青年拔尖人才石佳子
信息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04-19|文:张钰 |编辑:曹文露 慈妍妮
石佳子老师任教于印刷与包装学院,致力于功能包装材料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讲授《包装与环境》《生态环境材料》《运输包装》《包装材料结构与性能》与《创新与发明》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7篇,获多功能集成保鲜袋及制备方法、一种旋转开启按压瓶盖等授权专利6件,近三年主持参与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北京市自然基金等项目5项。2019年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石佳子认为,能够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展示自我、提升能力与水平的机会和平台,使青年教师具有了独立承担课题的能力,并提高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科研成果还是一个团队长期刻苦努力的结晶,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有所收获,正是科研团队多年的沉淀和团队教师传帮带的氛围,使我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将科研方向与学科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利用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和条件实现一些新想法与新思路,从而有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自从2010年博士毕业至今,石佳子一直致力于高校教学一线的工作,对于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有很多感悟。她善于启发式教学,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与难点,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她指导的学生已经有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了。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她将科研成果与学科前沿动态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精神。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差异多层次深入的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学生自己做调研并提出课题,在学生主动意愿下参与课题的实验研究。
在科研过程中,求真创新的态度与团队合作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是从事一切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勇于创新的态度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前提。学校一直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融入适合自己的科研团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科研成果,团队的合作精神与和谐的学术氛围成为了石佳子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内在动力,也是她能够保持科研兴趣、提高科研效率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新课的备课上时,科研的时间就会被严重压缩,并且,如果不能连续有效地进行科学实验,数据的有效性会收到影响,石佳子表示在科研工作过程中会有一些失落。但是随着教学经历的增长,通过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石佳子逐渐找到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不仅仅是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分配,更是要立足于每一节课的教学,通过教后反思或随笔,拓展知识点与研究课题的联系,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石佳子在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方面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将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她认为,这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而处在青年拔尖人才的站位上,还要具备端正的科研态度与扎实的科研素质,只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具有勤奋、执著的科研精神,才能保持持续不断的旺盛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取得理想的科研成果。“还需要具备足够的教学专业化水平,并且要在现有的水平成果基础上,坚持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研究,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称为一名真正合格的青年拔尖人才。”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她希望自己首先能够按时并高质量地完成此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的项目,制备出工艺简便、活性较好,清洁无毒可应用于果蔬保鲜的乙烯光催化脱除剂材料;可以继续拓展光催化材料的应用领域,使其不仅仅可以提高包装材料的功能性,更能在节能环保的绿色包装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希望能够结合课题的研究,更好地服务教学,培养出优秀的包装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