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人物» 我的家乡我代言 | 北印学子讲述文化故事 传承文化魅力(二)

我的家乡我代言 | 北印学子讲述文化故事 传承文化魅力(二)

信息来源:大学生记者团|发布时间:2024-02-18|文: |编辑:杨东京 曹文露

中华文化 深邃而辽阔

如同一条流淌千年的河流

它携带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跨越地域的界限

从北方的长城

到南方的古镇

从东部的海洋

到西部的草原

一路奔腾

穿越时空

在这条传统文化的长河中

每一滴水珠都闪烁着历史的记忆

每一道波纹都诉说着中华的传奇

寒假返乡的同学们争做家乡代言人

探寻文化宝藏

讲述文化故事

传承文化魅力


贵州“村超”——大山里踢出的文化自信

我的家乡贵州省榕江县有着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说到:“‘村超’‘村晚’活力四射,低碳生活渐成风尚”。“村超”之所以燃爆全网,是因为榕江有着近80多年的足球文化底蕴。1940年,国立贵州师范学校从贵阳迁入榕江,并在现古州二小所在地开辟了运动场,开展足球教学和训练。1944年10月,国立广西大学由桂林迁至榕江,由于战争时期办学经费紧张,“广大”无力新建运动场,为支持学校教学,很多体育课便被安排到“贵师”的运动场上进行,“广大”和“贵师”之间经常组织开展足球赛事。当时的“贵师”运动场,一旦有球赛,常常聚满围观的群众。“村超”之伏笔,在此埋下。

如今80余年过去,榕江日新月异。足球场从当年的一块发展到现在的25块,且常年免费开放;从早先的只有几个人会踢球,发展到现今已有五万人会踢球。榕江人对足球一直抱有浓厚的热情,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足球队。去到村村寨寨,你会发现随处可见踢球的孩童和少年。县里多次承办省、州校园足球运动比赛,积极开展常规足球赛事活动,各校队也多次取得优秀名次。2021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的家乡“全国首批县域足球典型县”称号,我倍感骄傲和自豪。寒假回家,我发现现在每天晚上都有球赛,前几天,我还去感受了一波“村超”氛围,乡亲们对足球的热爱精神感染着我,让我感受到了热爱的力量,也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家乡的足球文化,不仅是足球的故事,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故事,欢迎大家来看“村超”,在这片纯粹的足球赛场上留下美好的回忆。

(作者:查李)


水墨丹青,江苏风韵

自吴越文化、汉文化、宋明文化以来,江苏一直是文化的汇聚之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痕迹,勾勒出了这片丰饶土地的文化底蕴。从民间工艺到苏州园林,无一不体现着江苏人民的匠心独运。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江苏,有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打酱油。

每当临近春节,街头巷尾便能听到"打酱油咯!"的吆喝声。这声音悠扬而又熟悉,像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在寒冷的冬日里给人们带来温暖和生机。每每一听到酱油倒在容器里的“哗哗”声,我就知道到了该拜年的时候了。打酱油的人,多是身穿红袄的小伙子。他们步履轻盈,肩上扛着一根挂着木桶的长棍,走过每家每户的门前。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欣喜地跑到窗子前,看着邻里街坊们聚在家门前寒暄着,一声声祝福仿佛带着春天的气息,驱散了冬日的寒冷,敲响了新年的钟声。

在乡村,打酱油的场景尤为壮观。村民们会聚集在村子的中心广场上,由村里的长者带领,手捧自家最好的酱油,一起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记得小时候,每到春节临近,我便会跟随家里人一同前往一个大棚,那里就是打酱油的地方。在大棚的正中央整齐的摆放着一排古铜色的酱油缸。每一个大缸面前的老板都是笑容满面,他们熟练地接过顾客的容器,用一个大瓢舀起缸里的酱油,再将它灌入顾客带来的瓶瓶罐罐中。酱油缸里散发出的独特香气,来打酱油的人们手中捧着酱油,怀里抱着各种各样的年货,伴随着欢声笑语和热闹的鞭炮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在江苏的春节,打酱油不仅是一种传统民俗,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交流。对于江苏的人们来说,打酱油已经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习俗。例如形容哪家孩子长得快,人们就会说“这孩子都已经能打酱油了。”一碗酱油,不单单只是调味剂,而是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憧憬、代表了无数家庭美好的愿景。这个习俗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这是一个十分接地气、带有生活气息的活动。各家各户的人们拿着瓶瓶罐罐聚在一起,就像是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过年一样。自小时起,这一份温暖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印记。在今天,已经有不少往常热闹的习俗归为历史的尘埃,可每每踏足家乡这片土地,我又会清晰地回想起曾经的欢声笑语与美好回忆。

(作者:王思尧)


茶香戏中,寻梦抚州

我的家乡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这里三面环山,山清水秀。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淳朴的民风,较封闭的地形及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得江西至今仍保留着诸多传统文化。

江西固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称号,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历代先贤的著作汗牛充栋。晏殊、王安石、陆九渊、曾巩等无数才子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彪炳千秋的篇章,如今仍保留一些原作原记,收录于当地博物馆。在这座文化之都,一呼一吸,嗅到的是先人留下的笔墨香气;眼眸流传,看到的是匠人代代相传的民间工艺。

当蜿蜒的山脉打造出江西的骨架,徽派建筑勾勒出一道道古村落风景时,当地特色戏曲文化便诞生了。我最爱的“抚州采茶戏”就是其中精粹。或许你未曾听说过采茶戏,但你一定知道《牡丹亭》。这曲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就是以采茶戏为基础,融合江西多个地方戏加以创新而成的。其实,抚州采茶戏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它用丰富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表现茶农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劳动、爱情、斗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使其独树一帜,流传至今,在吸收创新中不断发展,受到人们喜爱。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抚州采茶戏呈现出极高艺术价值,承载了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茶戏如今依旧活跃民间,节日期间,能看到多地戏班子搭台唱曲,新老听众们齐聚一堂,畅享流传千年的曲调。随着时代进步,采茶戏也不断创新内容,与时俱进,在反映江西劳动人民勤劳能干形象的同时,激励一代代人向着更好的生活前进努力。在快速更迭的现代,希望以“采茶戏”为代表的江西传统文化能在时代潮流中拥有一席之地,熠熠生辉。

(作者:李嘉欣)


碧血熔铸造历史,赓续千年万象新

在我的家乡河北衡水,最有名的活动莫过于“打树花”了。打树花,也叫作打铁花,小时候家里的长辈常常和我提起这个词。他们说,打树花能够驱除霉运,保佑人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每一次的“打树花”,都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和对新一年的期待。这火花中,有丰收的喜悦,有家的温暖,有对未来的憧憬。在火花四溅中,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第一次亲眼见证打铁花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我们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过年,家里老人便决定带我去因打铁花而著名的暖泉镇观看打铁花。在那个宁静的夜晚,小镇的广场上却热闹非凡。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这里,等待着一场惊艳的表演。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打铁花的场地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炉火熊熊,铁花纷飞,犹如璀璨的烟花绽放在夜空中。师傅们穿着厚实的棉衣,戴着防护面罩,将铁坯放在炉火中烧得通红。然后,他们迅速地将铁坯夹出来,用铁锤使劲敲打,铁坯在锤击下火花四溅,犹如一朵朵铁花绽放在空中。亲临现场的惊心动魄,是无法忘怀的。

然而,在这璀璨的火花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无数的辛勤汗水。打铁花是一门十分难捱的技能,它需要绝对的力量、勇气和耐力,有些人为了学会这一项技能,苦苦练习了十多年,甚至更久,被高温烫伤、肌肉酸胀都是常有的事。除此之外,“打树花”也是一种团结和协作精神的体现。熔炼铁水需要多人合作,击打火花更是需要技巧和力量。每一次的“打树花”,都是一次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劳作的见证。这种精神,正是这项技艺能够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提到非遗文化,除了打树花之外,还有河北梆子。我的姨奶奶是一位河北梆子的忠实粉丝,她从年轻时就开始迷恋这种传统的戏曲形式。每逢闲暇时光,她总会拿出她那台老式的收音机,收听河北梆子节目。在她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对河北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悠扬的旋律、铿锵的锣鼓,都让我感到亲切和熟悉。冀幽大地的山川河流滋养了豪迈的民风民俗,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这种剧种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就如同俗话说的:“一曲河北梆子就能让你知道,燕赵大地是怎样慷慨悲歌的。”

回看河北的历史,无数次变革、无数次挣扎。曾经的经济困境带给它皲裂的伤痕,可是河北,这片勤劳又朴拙的土地,却诞生了无数个璀璨的文化,从色如金、酥如雪的驴肉火烧、牛肉罩饼…再到非遗的打铁花、河北梆子、昌黎皮影戏…这些百花齐放的文化的背后,是无数个手艺人和传承者辛勤的日日夜夜,是手上不平整的沟壑和老茧,是河北人民勤勤恳恳劳作的每一寸田地。我的祖父是一个地道的河北人,他生在河北,用了大半辈子在这里扎根。他没怎么读过书,口头禅只有简简单单几个字“咱们不怕苦,咱们有回报。”而正是这句看似通俗易懂的话,恰恰好是我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深刻的理解。

人们用勤劳质朴打破冗长的黑夜,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河北的发展领域也愈来愈开阔。如果有人问我,一提到河北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我的故乡,是一张张质朴的笑脸,是中华大地上璀璨的铁花。

(作者:王思尧)


塞外风光,细看新疆

人们“都说塞外好风光”,新疆这片土地凭借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发出了许多著名景点。比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天山天池,又或者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赛里木湖。这些天然美景无一不是大自然的馈赠,新疆也因为这些美丽且独特的自然风景让人神往。

除却美景,新疆的各种特色美食更是其味无穷令人垂涎。来到北印上学,我时常会想念各种“家乡味道”。身在异乡,心始终会为家乡美食牵动。从百吃不厌的馕,到食用方法独具特色的手抓饭,这些独具家乡特色的烟火气无一不令在外求学的我魂牵梦绕。而这些美食也作为新疆的特色被推广,来新疆旅游的游客们也总会将这些作为饭桌上的必选。

在美景美食之外,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这片土地是古代繁华贸易的见证者。这样的历史经历也为新疆积攒了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也是新疆的“卖点“。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许多民族,民族中的穆斯林极为重视古尔邦节,即宰牲节。节日上他们盛装参加会礼,缅怀先人宴请亲友,有条件者宰牲,以此庆祝。于我而言印象最深刻也是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一天就是这个节日的第一天。人们会穿着自己的新衣服,洗去了往日的疲惫。所有人都焕然一新般地聚集在长辈家里聊聊家常、谈谈未来,哪怕是陌生人都可以彼此送上节日祝福。这些都是对于我来说最温馨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新疆还有国际大巴扎这样的大型集市,人们可以在那里尽情玩乐,享受贸易的快乐。在新疆,如画的风景、多元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热闹的集市,它们无一不充满神奇和魅力。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人文和自然和谐并存,欢迎大家来到新疆,体验独特的塞外风情。

(作者:刘頔)

中华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不仅存在于博物馆和历史古籍中

更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在茶香袅袅中,品味历史的韵味

在笔墨纸砚间,感受书法的气韵

在节令习俗里,遵守传统的礼仪

它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穿越千年风霜

照亮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在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

肩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

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