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人物» 张舍茹: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张舍茹: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记北京市教学名师张舍茹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9-01-08|文:

acb18825f253450880946f76724c387e.png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神州。” 34年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一堂堂课,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本本作业和试卷,一次次面对面的谈心、批评与教育,张舍茹都历历在目,回忆往昔,一切都仿佛在昨天。默默的付出和无私奉献诠释了张舍茹作为教师无尚的光荣。

用心务实  潜心育人

张舍茹无私关爱每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1999年时,社会氛围不鼓励大学生谈恋爱,1999级印包杨同学因为和同班同学谈恋爱,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而影响了学习。张舍茹发现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她多次找杨同学和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并通过教学安排,让杨同学和其他同学增加交流机会,淡化了谈恋爱的影响。一个多月后,杨同学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她的男朋友也从不喜欢学习英语变得喜欢学习了,两位同学顺利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来,杨同学顺利完成了武汉大学的硕士学习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习,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研究人员。

正如著名教育家巴特所言,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融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怀着对北印的无比热爱,从1998年至今,张舍茹始终奋斗在教学岗位的第一线,用青春和热血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勤于钻研 严谨治学

身为教授,张舍茹真切感受到责任的分量,深知对于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核心,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而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为此,张舍茹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应用网络在线平台进行过程性评价,应用外研社itest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在线测试,充分应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摸索出“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助教助学的教学手段;为了克服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单一和“哑巴英语”的教学弊端,借助“句酷批改网”和TRP写作练习平台资源,加强“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写作”和“口头表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2013年,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学院联合开发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特色课程,组织团队教师开展微课自建,为学生“多环境”学习提供优质资源;不断研发网络课程,进行了北京印刷学院“华夏文化之窗——中国美术、中国印刷、中国出版、中国书法、中国媒介”等校本特色网络在线课程建设,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成果和灿烂文化提供了可以“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学习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张舍茹带领学校外语部老师们建立激励机制和过程性评价体系,借助互联网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和非实时跟踪记录;实施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考试,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建立“教”和“学”督促机制、“辅导员和联络员”机制、“实践教学小组”责任制、以及学生外语学习档案袋制度等。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的落实,张舍茹一方面进行英语教学深度改动、内涵建设,另一方面,围绕学校国际化教育教学和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开始了教学设计。开展国际间联合培养项目的课程建设,开设中美实验班,与美国多所高校开展1+2+1联合培养项目;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开展交换学生项目的合作;为了很好的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张舍茹组建了“一带一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中国文化”课程团队;开展来华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实习实训,开展“汉语角”“多国别文化对比研究”,让留学生融入中国学生中,同时让留学生走进中国企业进行实践,真正体验中华文明的灿烂与悠久以及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

勇于创新  天道酬勤

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做支撑,教学就会失去“灵魂”。作为承担育人责任的教授,张舍茹从来不敢放松对所从事学科的发展方向的研究。她努力把握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教材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几十年如一日,她坚持不懈的开展围绕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

围绕北京印刷学院重点优势学科——传播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张舍茹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事传播学下属的国际文化传播研究,二是应用语言学、教学法研究。随着岗位的变动,张舍茹开始了国际教育和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研究。二十多年以来,张舍茹曾主持和参与从国家级项目、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北京市规划办基地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到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共16项,包括主持国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欧美女性亚文化研究”、北京市哲社科项目以及北京市教委项目等。主持研发了北京印刷学院“华夏文化之窗——《中国美术》《中国印刷》《中国出版》《中国书法》《中国媒介》”等中国传统文化英文版教材和配套的网络在线课程。出版教材和著作二十余部。著有《Chinese Printing-a window to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Painting-a window to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publishing-a window to Chinese Culture》校本特色文化系列教材,著有《交际策略的实证研究》《西方女性文化媒介研究》《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西方文化传播》《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等著作,此外主编《E英语教程》《最新大学英语实践教程1-4册》《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等十多部大学英语教材。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核心期刊二十余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坚持不懈的在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其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和创新课程方面的一些思路和教学手段,赢得业界关注和认可,张舍茹现兼任全国高教学会数字化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理事等学术职务。曾获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教育师德先锋、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北京印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课堂教学质量一等奖、优秀教学团队奖(排名第一)、 “雅昌”教育奖、师德先进个人奖、实践教学指导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目前,张舍茹致力于为学校国际化教育教学和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的工作。开展国际间联合培养项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密切的教育合作,组织来华留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多国别文化对比研究”。曾经致力于基于计算机网络,开展 “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助教助学、加强“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教学,引入助学架构法、螺旋式教学法、情景法、心理储备预热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微课建设,微信推送,手机终端接收,实施 “多媒体、多模态、多环境”的教学模式,并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虽然张舍茹已经步入退休的年纪,但她将始终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也不会停止与亲爱的学生们同行。“我希望能陪伴学生、陪伴我衷爱的学校一路走向更加辉煌,我的教育生涯将与时光无限延伸!”

“北京印刷学院即将迎来办学60年纪念,精壮斯年,学校桃李满芬芳,科研结硕果。漫漫甲子路,勤奋求实铺就;殷殷学子情,灵魂园丁浇铸。60年春华秋实,风雨兼程,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印刷出版行业的栋梁之才;60年的不断追求探索,铸造了一个六十丰碑!祝愿印刷学院再创佳绩!”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