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生 北印学子追梦路上的国奖故事(五)
信息来源:大学生记者团|发布时间:2025-03-04|文: |编辑:李慧凝 曹文露
追梦路上
北印学子敢作敢为 善作善成
追光路上
北印学子熠熠闪亮 向阳而生
走近国奖获得者
汲取青春奋进力量
设计艺术学院 李子雯
“人不是因为看见而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见。”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李子雯始终相信自己,不断完善己身,提升自我价值,用相信的力量浇灌土地,让人生之花灼灼风华。
勤勉刻苦,笃行不怠,在挑战中成长。在专业学习中,李子雯从实践出发,遵循老师教导,对比他人作品,吸取实习经验,明确自身方向,不断拓宽对专业的认知维度。她积极参与各项比赛,先后荣获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北京市大学生文创设计大赛一等奖、北京市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三等奖等众多荣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她的底色,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她的追求,如何使自身作品具备特色的同时,能契合时代发展、实现社会价值,是李子雯不断追求的目标,她也用自己的作品在证明着自己的价值追求。
持己本心,结伴而行,在合作中提升自我。李子雯是团体合作的引领者,也是小组成员的好伙伴。作为团队负责人,李子雯不仅需要了解每一位成员的特点和优势,统筹规划安排任务,还需要明确掌握大赛规则,代表全体成员向评委嘉宾介绍小组作品,带领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京彩大创”等多项创新赛事中斩获佳绩。她还担任学校跆拳道社和爱心服务社社长,组织多项活动,有声有色。对她来说,无论是哪一种合作场景,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在实现自我成长。
李子雯说,获得国奖是她努力的一种证明,是自身价值的一种提升,她没有把获奖当作一种必然的目标,但她也从未觉得自己不可以。她想对所有同学们说:“不要觉得自己不行,你永远无法想象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无所畏惧才能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在未来的征途中,她也将不断挑战自我,不给自己设限,相信自己的勇气与能力,不断向前,创作出更多服务社会的优秀作品。
采写:黄腾 张斯涵
经济管理学院 李柠杉
李柠杉,连续三年在班级综合测评中名列前茅。曾获市级三好学生、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校级学业一等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在2024年“见字如面”短视频征集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读懂中国”征文比赛获得二等奖,“一带一路”文创大赛取得三等奖。作为团队负责人,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北京赛区高教主赛道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分获三等奖与一等奖,并成功进军国赛。在“醉美留坝·文创之旅”大赛中获二等奖,在北京大兴文化创意大赛斩获区域特色项目优秀奖,国人通杯网络课程创新大赛收获优秀奖,在校级出版物融媒体内容运营大赛中拔得头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文苑》发表两篇论文,并与范文静老师在《中国文化遗产期刊》共同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在初入大学时,李柠杉性格内向,懵懂而青涩。但她不断探索、突破自我。从寻觅兴趣到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凭借着日复一日的坚持,她在点滴积累中实现了蜕变,一步步成长为积极投身实践、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奋进者。她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热忱,以勇敢而踏实的姿态,自信地奔赴那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李柠杉的国家奖学金获得之路,便是这样一条与挑战共舞、不给自己设限的成长之路。
“先有兴趣,后而广博。”李柠杉深知,若一味困溺在自己曾经的优势之中,便如同坐井观天的青蛙,只能看到有限的风景。于是她勇敢去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在不断探索的旅程中,找寻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参加“醉美留坝·文创之旅”活动便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那是她首次将自己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学的视频剪辑、文化产品设计等知识,实实在在地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并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树立了信心。从此往后,她更积极地投身文化创意大赛,在长达两年半的实践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
在大二那年,她组织朋友们一同参加了大学阶段对她而言意义非凡的比赛——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即第六届“一带一路”文化创业大赛。这个项目,承载着她三年的心血与付出。在整个项目推进期间,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精心设计了大运河的IP以及相关文创产品。不仅如此,她还与信息管理专业的伙伴们携手合作,巧妙运用他们的学科知识,在设计中融入了AR、VR技术,打造出了集智慧景区导览系统、电子讲解等多样化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成果。
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也是平衡比赛与学习的重要法宝。她每天都会坚持列计划,将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再运用四象限法则,按照紧急性和重要性对计划事项进行细致排列,优先去执行那些既紧急又重要的部分。虽然在坚持的漫漫长路中,不免会有疲惫与厌倦,但李柠杉始终坚守着对向上的渴望,并不断要求自己在奋进的路途中坚守初心,保持着活力与希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面对未来未知的重重挑战,李柠杉有着自己的豁达与坚定。她并不会去预设那些还未发生的落寞与困境,也不会给自己设下无形的枷锁。她专注于办好当下的每件事,怀着“只要拼尽全力就算胜利”的积极心态,一路无畏前行。
采写:何美颖 江潇沄
机电工程学院 尹苇杰
“大家要胆大,要敢于创新,你可以去开拓你认为可以做到的事,而不是做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机电工程学院的尹苇杰一直是个敢于尝试的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尹苇杰不断向上探索,描摹出独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画卷。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尹苇杰先后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北京市第三十四届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2023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onorable Mention、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二等奖……除此之外,尹苇杰还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锻炼科研能力,参加Python、网络技术证书考试。在不同的比赛中,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实践和拓展,做到了知行合一。
在生活中,尹苇杰用充实的规划来丰富自己,专注于课内学业的同时,担任机电工程学院本科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参加大量的比赛、科研项目,在健身房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状态的同时缓解自身压力。“自律给予人自由,下坠的躯体如何承载向上的精神”。
2023年暑期,尹苇杰作为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负责人,率队赴一大会址等地开展主题实践并获得“校级优秀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尹苇杰不仅深刻地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体悟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热血奋斗历程,深受感染。
雕琢成长模样,奔赴理想彼岸。尹苇杰凭借其优秀的个人能力与卓越的学习素养获得了本科生国家奖学金。回顾曾经取得的成绩,他不断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努力,保持自律,保持清醒,不忘初心,奔赴未来。
采写:曹钧凯
信息工程学院 屈千林
大学,犹如一篇青春的乐章,其曲调如何,取决于每一个人对自己大学生活的选择。对屈千林而言,大学生活无疑是一曲富有挑战的交响乐。她秉持“勇于尝试,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学习、科研和学生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屈千林学习成绩优秀,专业和综测排名双双位居第一,并且获得了本科生一等奖学金;在科研项目上,她积极追求卓越,获2022年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市级三等奖,2023年第九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第五届中关村人才创客大赛市级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也获评了“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迎难而上,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当谈到参加“互联网+”大赛的收获,屈千林表示,通过这次比赛,她接触到了很多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如经济方面的折旧率、公司未来五年规划等,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她来说,这些相对陌生的领域成为了提升自我、拓展眼界的绝佳契机,让自己能够更全面的发展。屈千林表示,对于这些比赛,最重要的就是去参加。要有参与的勇气,勇于尝试,才有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同时,她表示在参加竞赛时要找可靠的伙伴一起合作,这样可以让学习和竞赛变得更加有趣。
持之以恒,良好的习惯才能成就未来。关于平时如何学习,屈千林提到,大一养成良好的自习习惯并且长期坚持至关重要。学校在大一为学生安排晚自习,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就是为了从大一培养同学们有规划地进行学习、整体把握学习进度的习惯。同时学习要注重积累,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每一步都不可缺少。屈千林对自己四年的学习有着完整的规划,并且有毅力和信心去坚持完成这些任务。
屈千林认为大一大二主要是打基础,专注学习,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竞赛性研究。大三则可以开始准备更高级的竞赛,同时也不能忽略为考研或工作实习做准备。她反对本末倒置的固化思维,不能为了参加比赛而忽略学业,也不能在求学的道路上丢失自己创新和尝试的勇气。屈千林建议同学们尽早制定计划,在大一就要对自己大学四年有一定的初步规划。
屈千林希望自己的经历能鼓励更多同学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一同奏响青春之乐章,以足够的努力,拥抱属于自己的成功。
采写:尹紫陌 吴玥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向前望,前路漫漫亦灿灿
国奖的故事还在继续……
少年何惧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
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继续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