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人物» 陶海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陶海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访青年拔尖人才陶海鹰

信息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04-19|文:张钰 |编辑:曹文露 慈妍妮

陶海鹰,2013年起在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视觉传达专业任教。任职以来,她获批国家、省部等各级科研、教改、人才项目7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大兴科委、横向课题等项目5项。在中央一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艺术作品集1部,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CSSCI检索期刊5篇,北大核心3篇。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中国·印2016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等优秀论文奖3项。曾荣获第十五届北京印刷学院雅昌印刷教育奖(科研类),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称号。2019年获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拔尖人才”。

5dfde5035f674f4491288ea8b0f08831.jpg

秉承初心 步履不停

在谈到入选“青年拔尖人才”时,陶海鹰表现出更多的是平静和淡定。

“其实并没有特别激动,因为做科研是我的本职工作。除了教学任务外我进行理论研究,做科研并不是为了申报各类项目,而是在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规划。能争取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不仅可以为我自己和学校的科研事业提供力量,也对我们这批‘青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激励和鼓舞作用,让青年教师们更加信心饱满,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更有奔头,更有干劲。”

“人必须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这是陶海鹰一直坚守的原则,也是她心中青年拔尖人才的标准。“我们的科研项目应该和国家的发展、社会变化相结合,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具备社会责任感,将社会问题当成自己研究的立足点。像我们设计专业,可以更多地关注一些与国家形象、民生日用等相关的方面,积极服务社会。”

“科研除了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也要有自己的那一份追求”,陶海鹰认为学术研究可以培养宽阔的眼界,“找到合适的方向并制定出长远的计划,将自己置身于学术大环境中,把握自己在学术领域的位置,通过汲取他人的长处,补足自己的短处,找到自己的特色。”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关于科研,陶海鹰讲的最多的便是“坚持”二字,这也是她保持科研兴趣的动力来源。进入印刷学院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后,陶老师依然没有放弃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坚持在工作之余进行科研。“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节假日都是我们集中搞科研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休息”。

学术研究是一个缓慢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陶老师曾经三次申报国家课题,前两次都没有申报成功,陶老师便一遍一遍的改选题申报书,“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哪怕科研成果没有什么反响,也要一直做下去。”

谈及低谷期,陶老师表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撰写论文的时候。因为与自己知识背景不同,陶老师在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感到了困难。为此,陶老师选择了由浅入深的方法,先从简单的内容开始阅读,不断积累知识,进而向难点攻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你就会觉得思维不停止,渴望不断地去接受新的东西,保持学术兴趣,这样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因材施教 助力成功

作为一名本科教师,陶海鹰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她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培养方法。“我这个人比较务实,如果学生们有实际的东西去做,我一定会鼓励他们,到他们实习的时候,我也经常会给他们介绍一些资源。有一些同学,如果他比较适合读研究生,我就会想办法推荐他,鼓励他去考研究生。如果是面对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我就会鼓励他去实习,我们几个老师也会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

陶海鹰极为推崇复旦大学钟杨教授的科研探索精神,要站在国家、民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待自己的科研工作。好比古希腊的勇士,为了信念不惧生死,去追求生命的辉煌与极致,这种精神对从事高校科研工作的老师而言至关重要,对同学们也至关重要。陶老师希望同学们不要放弃对自己的要求,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要有对艺术的追求,要拓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与社会接轨。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