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人物» 教人向雅,育人达昌,让我们一起走近“雅昌教育奖”获奖者(二)

教人向雅,育人达昌,让我们一起走近“雅昌教育奖”获奖者(二)

信息来源:教师工作部|发布时间:2024-01-29|文: |编辑:杨东京 曹文露

师者人之范,辨惑正吾疑。一代代北印教师,在时代变迁中秉持初心,在世事更迭里坚守使命。在第二十一届雅昌教育奖评比中,范继忠获雅昌教育特别奖(科研类),李艳、杨莉、常昕获教学类雅昌教育奖,刘珍、李修、张馥玫、范文静获科研类雅昌教育奖。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些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倾听他们的育人故事。


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与学生一起成长

范文静

范文静,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优秀青年人才培育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青年骨干个人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项目、北京市教工委“双百行动计划”优秀示范项目、北京印刷学院青年卓越项目、北京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调研课题等10余个研究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6篇,出版专著2部,编著教材1部。主笔河北省雄县、安新县、阜城县、赵县、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区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荣获北京印刷学院“2023年度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经济管理学院“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既要懂文化,又要懂市场,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化产业,范文静常用“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鞭策自己。她坚持每日学习,紧跟文化产业发展前沿,讲课案例随时融入文化产业发展新动态,让学生从身边有趣的文化现象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教学实践中她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文旅街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讨论、创意设计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掌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法。

她潜心研究,注重“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也把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带给学生。她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培养学生潜心思考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她践行“守正出新 笃志敏行”的校训精神,在她的指导下,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了学术论文,并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学术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日常生活中,她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着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教育他们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情怀的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范姐”,她像一位姐姐一样爱护、关心、温暖着学生。

扎根设计理论研究 服务文化传承创新

张馥玫

张馥玫,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教师党支部书记。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曾获评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印刷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科研工作方面,长期从事设计史与设计理论、设计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民国时期(1912-1949)上海设计组织与机构研究》获得结项评审优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现代设计机构史》在考察中国现代设计机构史的整体轮廓与设计产业的发展特征的同时,重视中国现代设计主体性与文化自觉的挖掘。主持北京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北京现代设计史研究》,梳理北京现代设计实践的发展特征,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为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设计学科领域的历史研究与理论基础。出版著作2部,译著3部,近5年来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艺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

在教学工作方面,主讲《设计学》《设计史》《艺术概论》《设计管理》等课程,本着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热忱教学、谆谆育人的教育宗旨,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和课程管理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并持续提升其理论思考能力,课余时间乐于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与分享专业知识。

在公共服务方面,曾担任设计艺术学院行政助理,持续参与到设计学高精尖学科建设、博士点申报、第五轮学科评估,以及艺术学理论硕士点申报、后期核验等多项工作,不断提升自身对学科融合发展的认识思考。参与学校艺术设计领域国内外论坛与赛事筹备、学习强国IP项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手册设计、北京城市志愿者视觉形象设计等项目的创意策划等活动,在学校服务国家与北京重大设计活动中贡献力量。

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

刘珍

刘珍,于2020年9月加入北京印刷学院以来,坚持实事求是发现真问题,立足国情和学科特点,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而努力奋斗。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了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北京市教委项目(青年)、校级人才项目和企业委托课题等多个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发表6篇核心期刊(CSSCI、SSCI、CSSCI扩展版)论文,其中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发表时登上期刊封面被重点推荐。基于一手原始档案资料所撰写的新闻史研究专著,被收录进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史会长方汉奇先生主编、现任会长王润泽教授担任副主编的中国新闻史书系中,被多所知名高校图书馆收藏。

在过去的三年里,刘珍始终坚守在教育前线,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面对疫情挑战,积极应对,通过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秉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师,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

2020年9月入职后,接手学院研究生年级辅导员以及2个班级班主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奖评优、心理特需学生关注等工作,还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转入教学岗位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刘珍精心设计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此外,还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动态,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提供职业规划建议,努力为学生争取实习和就业机会。

三年来,刘珍获得了前辈师长、同学们的爱护和培养,她表示,自己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和进步,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和提升。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培养出版传媒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学生成长赋能 为印刷强国建设助力

李修

李修,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印刷工程系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5年来,先后主持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5项。发表A类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篇,EI期刊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2022年获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21年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同时获2019-2021年度北京印刷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直以来,李修努力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育人紧密结合,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完成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依托,在结构色调控的研究方面,从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开始,引导学生逐渐了解、熟悉课题内容,进而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及论文的撰写,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使学生无论在文献调研检索、实验方案的确定与优化,特别是在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所带领的团队骨干获得了2021年度“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奖项,也考取了轻工技术与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目前依然在李修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展学习与研究工作,从而实现了学生培养的良好延续。

李修表示,面向未来,她还将继续努力,以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不断进取的科研精神影响学生,同时将基于结构色颜色调控理论而实现的绿色、无油墨印刷技术应用于烟酒包装印刷、票证印刷等的高档、个性化印刷领域,为印刷产品“赋能”,为印刷强国建设助力。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