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优秀育人团队 躬耕杏坛勇探索 培根铸魂育新人
信息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3-04-11|文: |编辑:苏晓杭 曹文露
2022年,包装技术育人团队、大学英语育人团队、印刷装备本科教学育人团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育人团队获北京印刷学院校级“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育人团队获2022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激励全体教师秉承“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01
包装技术育人团队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包装技术育人团队主要由国家首席科学家、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等优秀教师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北京市教学改革项目主持人等组成。多年来,团队成员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复合应用型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团队师生
团队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实践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包装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
近年来,团队坚持“创新与创意、包装与印刷、实践与产业”结合,建立面向产业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包装测试中心等30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基地、专业、课程和师资,成效显著。主动服务行业,系国际包装研究机构(IAPRI)、轻工业联合会会员单位,承担5个印刷包装行业协会分支机构秘书处。多次邀请中国包装联合会、联想集团等行业专家讲座,组织行业交流及标准修订,搭建实习平台,毕业生受到业内同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赴企业进行调研
团队积极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和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5项,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项,获轻工联合会“十四五”规划教材2本,国家精品教材1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教材2项。
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团队中北京市级青年教学名师和拔尖人才3人、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2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显著提高,4人获教学比赛奖和优秀课堂质量奖,获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4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科研服务教学水平稳步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包装联合会一等奖等。
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会议
团队成员进行国际交流
近三年培养的学生参加各类比赛210人次/年,在世界包装之星、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包装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印刷科技创新竞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等大赛中获奖100余项。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济丰杯、顺丰杯等全国包装大学生大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毕业生12人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本科论文、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学生竞赛获奖
近年来,多名毕业生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郑州大学等录取,研究生考取率逐步提升。毕业生就业大多数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多人被宝洁公司、劲嘉股份、裕同包装等国内外知名单位录用,少数民族学生回到原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毕业生中很多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社会和用人单位从包装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对学生能力给予认可,人才培养水平在行业内获得较高赞誉。
团队在面向行业变革发展的办学定位及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创新实践平台构建、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与包装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团队将持续面向现代印刷包装及出版传媒等相关产业,坚持“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协同育人”的理念,引领包装工程专业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02
大学英语育人团队
团队成员
基础教育学院外语教学部大学英语育人团队负责全校大学英语和研究生英语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近年来,基于新形势下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团队聚焦素质教育,积极进取,锐意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大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大幅提升了学校外语教育教学水平:线上和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率,营造了积极正向的学习环境;不断完善的外语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助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为外语教育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地推动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教师积极主动提升自我素养能力,确保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了外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展了外语学科人文性的内涵,助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新型人才。
守牢“第一课堂”主阵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团队紧跟学科发展,融知识传授、技能培训、能力发展、素质提升于一体,积极开展外语教育改革探索。紧密围绕学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推进“三全育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平台为依托,结合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聚焦素质教育。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到教师培养进行系列改革,提升大学英语素质教育质量,获得了良好效果。2018级、2019级学生一次性四级通过率连续两年稳定在73%,比2017级学生提升了13%。
团队成员获得教学奖项
大力推进“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育人团队坚持举办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和竞赛活动,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于一体,使大学英语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衔接。
近三年来,各级赛事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学生在2020年国才杯阅读大赛中获一等奖,获全国大学生艺术类和普通类英语竞赛北京赛区特等奖,在第三届北京市跨文化能力大赛中获北京市一等奖,在2021年外教社杯跨文化大赛中获北京赛区特等奖,成为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赛事的两所院校之一,培养了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良好效果。
指导学生获北京市跨文化能力大赛特等奖
学校品牌项目“英语文化节”包括演讲比赛、短剧比赛、配音比赛、歌曲比赛、单词比赛等多种英语赛事,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年度参赛学生人数都在1300人以上。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给全体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了众多参赛参训机会,确保英语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专业相关课程 助力学生专业发展
团队结合学生专业发展,开设了特殊用途英语课程《中国印刷》《中国出版》《中国美术》等,助力夯实学生专业发展基础。根据“一精多会,一专多能”要求,团队开设了丰富的第二外语选修课程,包括日语、德语、俄语、法语等,培养具有交叉性、复合型的人才;团队成员充分利用语言教学的优势,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打牢德育教育第一关。
举行“致敬最可爱的人”思政进课堂活动
积极探索数字化 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团队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专家指导微课录制教研活动
作为外研社数字化教学示范基地,外语育人团队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在了同等院校的前列。受外研社委托,接待了国内诸多院校,推介学校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经验。团队负责人受邀在北京市属院校研讨会上对学校教学改革经验做过介绍。在2020年跨文化交际大会上,作为示范院校,对学校跨文化交际教学做了系统展示。
未来,团队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内涵建设,把“外语+专业”概念落到实处,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实现外语育人贯穿学生整个校园生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03
印刷装备本科教学育人团队
多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印刷装备本科教学育人团队围绕“立德树人为本、思政教育为要、课程建设为主、教学能力为强、教学研究为道、育人质量为实”的团队建设目标,建设了一支掌握现代装备设计与制造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现代印刷装备技术、市场和发展前景,具备较高课程教学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创新能力为己任,具有严谨、求实、敬业、奉献精神的本科教学育人团队。
结合课程建设 打造“三三制”团队
在课程建设中,团队通过“三三制”建设使每一门课程都有不少于三名教师,同时每一位教师至少承担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形成了以印刷设备课程(印刷设备概论、印刷机械设计、智能印后加工)为主线,辅以机电传动控制、印刷品质量及检测、印刷设备运行与管理等课程的印刷装备课程群,保障了教学内容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团队教师积极构建关联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群,与企业深入沟通、进行项目合作,汇集行业前沿技术信息及教学案例,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举办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
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团队始终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团队成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印刷机械特色实践教学平台”等教学成果奖、“印刷设备概论”精品课程,《平版印刷机结构与操作维护》等精品教材,“基于工程认证的行业特色本科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等多项教学成果,共同助力人才培养。成员研究成果成为印机装配实习的教学模块,教师与企业联合的科研课题成为学生毕业设计题目。
赴企业进行调研
因材施教 实施多维考核评价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团队创新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寻求课程知识内容与思政教育资源和目标的相互呼应;在紧跟技术发展、贴近行业实际的同时,通过新编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网站、开发虚拟教学模块等形式,不断向学生传递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注重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课程性质、面向学生的不同,采用“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博物馆参观”“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教学+命题论文+分阶段考试”“教师讲授+现场教学+个性化作业”“专题讲授+模块讲授”等理论课授课方式,以及“企业参观+座谈的课程实习”“分层次+分模块的综合实习”“定岗定时+企业指导的专业实习”“课题驱动+教师/工程师共同指导的项目实习”等实习方式;同时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果,团队教学课程考核普遍采取有利于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有助于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多维度考核方法,主讲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课程要求和学生专业的不同选择“课堂提问+课下检查+随堂测试+阶段考核+个性化作业+专题答辩+期末考试”中的不同方法组合。
讲授课程思政公开课
带领学生分组讨论
创新实践教育 收获教学育人双赢
在实践教育创新方面,团队构建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实验室-印刷博物馆-校内实习工-实训基地厂-校外实习基地”进阶式实践教学平台,打造全方位实践能力培养环境;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化、分层次、协作式等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组建以行业领军人才、企业技术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三股力量组成校外教学团队,收获教学育人双赢。
指导留学生调试实验
育人团队不断强化团队建设、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围绕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强化科学研究,促进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路,围绕目标打基础,突出特色创品牌,深化改革求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指导学生竞赛获奖
04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育人团队
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2022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评选中,学校设计艺术学院刘秀伟教授、史民峰教授、夏小奇教授担任带头人的校级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育人团队”荣获2022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团队在25年的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理论传授与设计实践并重,在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设计之都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项目中,留下了“学术+实干”的生动实践。
学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育人团队在25年的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理论传授与设计实践并重,在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设计之都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项目中,留下了“学术+实干”的生动实践。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育人团队
团队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3人有海外学术背景,是一支业务能力精、学术水平高、协作精神强的教学团队。在系主任杨明俊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先后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团队成员曾荣获北京学联“我心目中的大先生”、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
团队成员获评北京学联“我心目中的大先生”
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教育目标,现已构建一套适应设计学学科与专业发展、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专业特色的高质量“新艺科”人才培养的一流本科教学体系,着力培养支撑和引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科”人才。经过团队成员的努力,该专业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市品牌专业,2009年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以专业“交叉”与“融合”为突破口 培养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育人团队从专业的边缘性与交叉融合性着手,挖掘专业特色,使其具有前瞻性、生命力强、前景广阔的良好发展空间。立足学校工文艺管学科构成,培养具有设计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出版传媒的数字化转型与改革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
学生作品《和·旅行餐具》获德国红点至尊奖
团队在“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过程中,率先在国内将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创立了“电脑美术”“多媒体艺术”“网络新媒体”等专业方向,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作品砳砳中标南京青奥会标吉祥物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比赛中获多项奖励
立足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 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2019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育人团队以课程思政为视角,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基础课、专业教学、实习写生、毕业设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将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专业思政整体建构,促进课程思政元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2022年本专业2门课程获评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荣获校级“三全育人”优秀示范课。
打造“最美课堂”
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践
写生课程中师生对珍贵历史文物进行写生
指导学生进行北京中轴线作品创作
聚焦科创与教育融合 构建“教学相长,实践先行”协同育人体系
为促进设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快速成长、团队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育人团队三位学术带头人一直躬身示范,带领团队教师先后承担了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新中国成立60周年广场彩车设计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秩序册设计、志愿者服务视觉形象系统项目,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城市志愿服务视觉形象系统设计项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设计项目,团队的青年教师不仅得到了实战训练,更提升了站位,增强了对“艺术为人民”的深刻理解。
带领学生进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手册设计
团队依托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高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建设了一流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新机制。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健全实践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 直面社会需求
团队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承担大学生研究项目和社会设计课题,近5年完成大学生研究计划和大学生创业项目近180项。用“竞赛”把课程引领到专业前沿,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使课堂直面设计的社会实际需求和企业产品需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适应了高阶性和创新性要求,也培养了学生基于挑战度要求的实践能力。通过学科竞赛和直面社会需求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学成果积累。
学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育人团队将持续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专业科研平台,积极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坚持培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复合创新型艺术英才,不断提升服务出版传媒产业、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和设计之都建设水平,传承弘扬中华印刷文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