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北京教育系统育人先锋 ,聆听北印人扎根教育培根铸魂故事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23-05-25|文: |编辑:苏晓杭 苏晓杭
近日,北京市教育工会开展了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推荐宣传系列活动,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李德升、设计艺术学院刘秀伟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新闻传播学院李岳秋、党委宣传部慈妍妮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管理育人先锋”,后勤处刘会平、教务处王妍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服务育人先锋”。
今天,让我们走近“教书育人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李德升老师、刘秀伟老师,一同聆听他们的育人故事。
教书育人先锋 李德升
李德升,现任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副院长。曾在出版社工作10余年,由于业界经验丰富并擅长学术研究,2015年调入学校,并很快成为骨干教师。他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项,所在团队被评为 “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北京市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等教改项目3项,主持和重点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主持40万以上横向课题4项,指导学生获北京市及行业协会级奖项17项。
坚持培根铸魂初心,笃行立德树人使命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委委员,在积极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的同时,他组织引导数字出版专业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新闻出版先锋号”红色出版系列教育活动,先后完成了30余种红色期刊、30余家红色出版机构、30余位红色出版人的调研与信息发布工作,并积极为学生党员讲党课,将红色基因植根于学生专业情怀之中。在大学生暑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及课程思政环节中,充分融入红色出版因素,让思政教育充分体现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上和学生的笔头言行间。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教师,他坚持战斗、工作在一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历次专业评估、申报、填表、答辩过程中,始终保持冲锋在前。在2021年甲状腺癌手术住院的前一天,还在学校坚持工作。新冠疫情伊始,他是第一批在学校封闭值班的党员干部,从大年初三一直坚持到正月十五,保障了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
作为一名班主任,他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在辅导员老师配合下,曾为多名抑郁症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并引导学生将兴趣转移到学习与实践上来。
坚持特色专业建设,培育一流教学团队
苦练内功,成效初见。经过持续建设、充分准备、积极申请,编辑出版学专业先后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字出版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传播学(国际出版)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了学院所有专业全部入选“一流专业”。同时,数字出版专业在软科专业排名获得A+。出版专业硕士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也取得重大突破,跃上新台阶。
拓展合作,引领示范。积极推动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建高精尖学科,同时促进了专业内涵的发展。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共同召集了北京新闻出版专业群的多项活动,并多次组织京津冀出版类专业会议。2017年,成立了全国数字出版高校联盟,并担任联盟秘书长。
磨练团队,特色明显。围绕出版教育,学院形成了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和国际出版三个教学团队。李德升所在的编辑出版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基于三个团队的整合教学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
坚持科研教学共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超额完成一线教学任务,落实课程育人。他恪守职责,积极承担新课程、新规划、新任务,先后主讲了5门本科生新课程,承担了4门研究生课程,每学年完成教学任务量都超过学校规定的100%。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北京市创青春、“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及行业协会级赛事奖项17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作品参加各项校外展览20余场。
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实现科研育人。在教学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持或主要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中宣部委托研究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主持课题经费超过100万元;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其中专著《图书出版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被专家评为“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创新精神之作”;论文《编辑出版行业人才职业发展新模式》的研究成果被中国编辑学会采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形成了从本科入学教育到研究生毕业的全程科研育人。
拓展校企合作路径,深化实践育人。近5年来,先后签订(续签)校外实习基地20余家,为师生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环境。充分利用业界工作经历,为同学们创造学习机会;积极联系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总公司等单位,组织承接了20余项校企协同育人项目,为校企合作育人探索出了切实有效的实施模式,践行着一位出版人的光荣使命。
教书育人先锋 刘秀伟
刘秀伟,设计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她是北京学联评选出的我心目中的“大先生”、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中国当代杰出广告人,曾先后三次荣获北京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奖。
27年来,她陪伴着一届又一届学生一起成长。27年中,她当了19年班主任。27年间,她先后带领22届学生走进赛场,参加国内外专业赛事215项,获得国际级奖项2个,国家级奖项535个,省部级奖项1684个,其他奖项3067个。她撰写的《广告设计教程》被100余所高校使用,获评北京市优质教材;《广告招贴设计与制作》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广告设计制作与实训》获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教师,就要站在教学第一线,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
刘秀伟始终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的殷切希望,把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她的课堂上总能够找到“责任”:字体设计课,从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陶文、甲骨文到创意文字;招贴设计课,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幌子到如今随处可见的个性招贴;书籍设计课,从古代最早的竹简木牍到如今无不彰显创意的装帧设计……“字”里“画”外,无不渗透着中华文明古国文化的深邃、博大精深以及历史赋予当代学子们的责任。
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高等教育,肩负着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文化创新进行推广和传播的责任。她在狠抓基本理论和基本功的同时,还在专业课教学中推行了体验式教学方法,依托学院的科研平台,建立学院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会印刷产业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利用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契机,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创意潜能,肯定学生的个人创造力,强调设计和艺术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大量切身实践和经验传授来帮助学生认识、巩固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服务。
教师,就要勇于探索,将学生推到新时代舞台的中央
身为教师,必须勇于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也是教育工作的真谛。27年来,她将一个又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赛事融入教学。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斗志,又通过比赛把学生引领到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前沿去拼搏。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带领学生中标吉祥物“砳砳”。2015年世界顶级设计奖项“红点至尊奖”,让身处京郊的学生,登上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红点设计大奖”的舞台。2018年,她带领研究生、本科生285人参加大兴国际机场“新国门、新大兴”VI设计、大兴新机场广告创意设计邀请展,让身处大兴的高校学子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项目中,她带领学生设计了1800幅“责任与担当”的宣传海报,并挑选其中100幅优秀作品,集结成册。她相信,这些与祖国一起成长的学子,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参与中,了解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为祖国的富强去奋斗。
教师,就要热爱教育,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核心,是热爱教育,愿意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人计算过,指导学生参加如此多的比赛,要花多少时间;她自己也说不清,一幅能获奖的参赛作品需要几易其稿;也没有人计算过,组织如此多的比赛,需要花费多少的精力。作为“教授”班主任,除了学生家长之外,她就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学生生活上有了困难,她会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学生思想上有了疙瘩,她会耐心劝慰帮助解开。记不清有多少次她早来晚走,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谈,更记不清多少次在深夜一一回复学生的邮件和微信留言。她只记得在她生病时,学生那声声深情的问候;她只记得那些特别的日子里,学生对她表达的真诚谢意……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是老师,她深爱着她的学生,深爱着她热爱的教育事业。